到2015年,2%的美國公民將在虛擬世界裡結婚……
傳統的婚姻家庭模式在21世紀將逐步終結。在2030年,生育權將逐漸淡化,家庭將解體,每個人都可以單獨生活。家庭將不再需要孩子來維繫,女人甚至男人都可以找生子公司代孕後代。
1.2015,一次虛擬相遇
家長式家庭模式將會被什麼樣的家庭模式取代?50年、100年或200年後,孩子將以何種方式出生?是以試管的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母親生產方式?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社會學家、人口統計學家、心理學家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傳統的婚姻家庭模式在21世紀將逐步終結。
2007年,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美國高德納公司著名分析師亞當·薩莫預測稱,到2015年,2%的美國公民將在虛擬世界裡結婚。他們與從未見過面的人結婚,甚至在結婚之後也可能永遠也不見面。這些在線虛擬婚姻將與「離線」世界的婚姻具有相同的法律意義。
亞當·薩莫指出,虛擬新娘和新郎也許永遠不會讓婚姻圓滿。但是,他們將擁有與你的父母一樣的共同財產權。醫院探視權也是一樣的,儘管這需要親自會面。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的虛擬人在某個地方的醫院裡死亡,他們將有權去探視那個人。
亞當·薩莫預測,到2020年,企業向虛擬人做產品和服務廣告的開銷將超過現實世界。到2020年,至少會有一個城市選舉「虛擬的匿名人」擔任市長。
亞當·薩莫的預測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為現實。人們可以在「第二人生」的虛擬遊戲中結婚。但是,這個婚姻在現實世界沒有任何法律意義。
亞當·薩莫表示,如果虛擬婚姻要有現實世界婚姻的法律效力,美國或者州的法律就必須要修改。他表示,他的虛擬婚姻的預測有些特別,但是,他認為事實會證明他的預測是正確的。他說,人們現在已經建立在線友誼,減少面對面的直接聯繫。
由於科技帶來的奇跡,對很多人來說駕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已變得不足為奇。每個人都有第一人生,即只有死去才能逃脫的物理存在。現在很多人有了第二人生,其實很久以前人們就能通過寫作來創造不同的人生,儘管人們能創造另一個自己,但第一人生依然占主導地位。
從範圍和普及性上來說,人們的第二人生已發展到了能與第一人生比肩的地步。更具深刻影響的是,數字世界中的全新自我也能擁有高度的重要性和保真度。大部分的人都有網友,雖然素未謀面,但能心靈相通。當科技讓第二人生中的體驗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時,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之間的平衡正迅速地發生變化。
第二人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使得數字網絡對人們來說也越發處於主要位置,數字網絡已不再是「房間裡的個人電腦」,而是自我的一種延伸——沒有它就像沒穿衣服一樣。現在人們使用的是20世紀60年代創造的人機互動方式,而未來10年人機世界將發生重大變革。
觸屏技術的突破引領了這一趨勢,人們通過觸摸與計算機互動,而數百萬年來人類與物品產生互動也是依靠觸摸,這是一種微妙的回歸。不足的是,目前人們使用計算機需要熟悉並掌握其自有的界面,但人們並不生活在由計算機界面組成的世界裡,而是生活在三維世界中。為什麼人類能學習、融入計算機的世界,而計算機不能融入人類世界呢?計算機本質上是「盲人」,它們不知道坐在它們面前的是誰,也不知道周圍環境的任何基本信息。未來人們的目標如同遊戲中的場景一樣,「教會」計算機在人類世界中與人們進行交流。微軟公司即將發售的納塔爾項目也是一個類似的例子。納塔爾項目以3D攝像頭與動作識別軟件為基礎。納塔爾項目令人們能夠與計算機「交談」。
當信息處理技術深深融入人們的認識、思考、決策、身體甚至意識中時,人類就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概念會被拓展,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將永遠糾纏在一起。
2.2030,「離線」世界組合
與「第二人生」相對應的是傳統婚姻中居高不下的離婚率。美國2010暢銷書《定終身》預言世界將迎來巨大的離婚潮,中國離婚率將超30%。在過去的40年裡,從歐美開始,世界各國陸續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離婚高潮。
隨著人們對婚姻質量、感情需求的上升,以前「湊合著過」的想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特別是近些年,在東方國家,因為一些看上去並不大的家庭矛盾引發的離婚衝動明顯增多,有人形容這樣的「氣頭上離婚」就像因小瘡而做了一個沒必要的切除大手術一樣。
根據中國民政部2009年7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共辦理結婚登記1098.3萬對,離婚登記226.9萬對,相當於每天離婚6216對,離婚結婚比達20.6%。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逐漸過渡到無責離婚時代,30年間離婚人數增長了五倍。在國內離婚結婚比最高的十大城市中,北京高居榜首,曾高達36%,後面依次為上海、深圳、廣州、廈門、大連等。
全球的情況都不容樂觀。美國一直是離婚「大國」,根據美國離婚改革組織估計,美國40%至50%的婚姻會以離婚告終。在英國,離婚已成為一種「自然」現象,有媒體還測算出每年的1月20日前後是英國人離婚的高峰期。
200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研究機構預測,到2030年,日本單身家庭將達1824萬戶,佔全部家庭總數的37%,到2030年,3人家庭(夫婦和1個孩子)將成為日本最普遍的家庭形態。同年,韓國統計廳發表的數據顯示,2030年韓國1人家庭數量將佔全國家庭總戶數的約1/4,其中近一半1人家庭將是65歲以上獨居老人家庭。資料顯示,出生率持續低迷使韓國人口總數將在2018年後逐漸減少,但1人家庭數量的增加會使韓國的家庭總戶數持續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一直認為這種離婚普遍現象背後的一個原因就是男人不成熟,他們不想承擔養活伴侶和孩子們的義務。然而美國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許多發達國家政府的一些福利制度是離婚現象普遍的「罪魁禍首」之一。由於這些國家對眾多婦女制定了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致使婦女有經濟能力與孩子獨自生活,不靠前夫養活。同時,「感謝」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婦女可以在沒有男人的任何「幫助」下自己生孩子。
在2030年,生育權將逐漸淡化,家庭將解體,每個人都可以單獨的生活。家庭將不再需要孩子來維繫,女人甚至男人都可以找生子公司代孕後代。男女將不再需要結婚來成立家庭,家庭將因此而解體,每個人都可以獨立的生活,獨立繁育後代。只要婦女能獲得她們喜歡的人的精子,她們就可以通過試管受孕的方式產下嬰兒,她們甚至能產下帶有各類「名人」基因的孩子。克隆技術也日益成熟,婦女們如果想不靠任何一個男人生下孩子,越來越有可能。如今,婦女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孩子和事業之間做出抉擇。也許,婦女還有可能在絕經期後生產下她們的第一個孩子。
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步入21世紀,至死不渝的愛情和忠誠誓言似乎真的面臨消亡。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曾在其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中預測:在第三次浪潮到來時,形式單一的家庭結構將被打破,核心家庭將不再是社會倣傚的理想家庭形式,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包括獨居、不育、離婚、單親、多父母、同居等各種文化構成的,有多樣化家庭形式的社會中。
3.高仿真人,網絡時代「人鬼愛情」
美國《時代》週刊2010年評出了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49歲的計算機科學家,被譽為虛擬現實之父的傑倫·拉尼爾入選,同時作為一位思想家的拉尼爾,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21世紀網絡時代的預言,「個人的本性將消逝在網絡中,未來的人們可以置身於計算機所表示的三維空間資料庫環境中,並可以通過眼、手、耳或特殊的空間三維裝置在這個環境中『環遊』,創造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包括虛擬家庭的出現。」
虛擬現實技術,也稱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虛擬現實(VR)屬於第三代仿真技術。VR技術發展目標是觀察者在VR境界中進行的觀察和同物體相互關係,與他在真實境界進行相同觀察和同物體相互關係達到「完全浸沒」,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除了虛擬現實技術之外,仿真機器人也將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並不斷向智能化方向發展。2007年,英國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戴維·萊維在《與人工夥伴的親密關係》一文中,預測人類將會在2050年和仿真機器人結婚。他在文中認為,科學家已經基本弄明白人類為什麼會互相產生愛慕,包括大致12個基本原因,而這些原因也幾乎同樣適用於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
2009年,英國學者古普塔拉在其文章中預測,到2020年,日本將是全世界機器人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也做出預測,到2020年,世界機器人市場規模到將達到1.4萬億美元,韓國信息與通信部甚至曾定出2020年每家都有一個機器人的驚人目標。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高性能計算資源的成本迅速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一兆赫處理能力的成本超過7000美元,今天卻只值幾美分;一兆比特的存儲容量,也經歷了類似的價格暴跌。以這樣的速度,要在2020年將機器人的成本和功能發展到可以實現家用化的水平,並非不可能。
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大英百科全書》機器人詞條的撰寫者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漢斯·莫拉維克認為,到2020年,機器人的處理能力可以達到10萬MIPS(百萬條指令/秒,是衡量電腦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處理能力達1億MIPS從而達到人類級別的機器人可能要到2040年才會出現。
人型機器人中真正「形似」人類的一個分支被稱為仿生人(Android),這類機器人追求與人類在外形與動作方面的高度相似。它們有足以亂真的體型、皮膚和五官,理想中的仿生人無論靜態還是動態看上去都同真人無異。Android一詞在希臘文中的詞根專指男性,除了政治不正確的因素外,也與現實中男性主導的機器人工程界對美女仿生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相違背,於是Gynoid這個專指女性外表仿生人的單詞就應運而生了。
以目前「仿真人機器人」研究領域最為領先的日本的估計來看,早稻田大學開發的家用機器人「TWENDY-ONE」預計的上市時間為2015年。
不過,如果我們適當放寬「機器人」的定義,或者並不是那麼苛求機器人的外觀和功能的話,到2020年,能夠從事簡單輔助功能的智能化家用機器人就應當已經進入普及階段。比如可以根據室內環境變化來變化清掃方式的機器人,或是可以幫助你洗碗的機器人,應該可以進入家庭。甚至我們可以設想,機器人進入家庭的第一步,不是作為功能性的助手或是僕人,而是作為玩具和寵物類型的設備。
通過高性能的內置傳感器和計算裝置、微型攝像機和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新型的太陽能或生物微型發電裝置等等的應用而開發出來的、具備初級智能化和自主移動能力的專門領域使用的輔助用機器人,應當會在2020年左右進入商用階段。
賽博格(Cyborg),在電影字幕中常常被翻譯成機械化人、生化人或改造人,是對任何機械生物結合體的統稱。此類形象頻繁地出現在各類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中,例如《終結者》中的阿諾·施瓦辛格扮演的未來戰士,《蜘蛛俠》中身上長滿鋼鐵觸角的大反派以及《星際旅行》中善用納米探針的博格人。同部分科幻作品中人類進化到賽博格再進化到仿真人的進程不同,以上三類智能體的研究現在可謂是全面開花。在仿生學、機器人、人工智能、認知學等領域的共同推動下,智能體的明天將走向何方?人們將拭目以待。
【本章專家】
邁克爾·羅傑 美國通信技術科學家
考利·昂卓卡 美國林登實驗室原首席技術官
托尼·特拉弗斯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雷姆·庫哈斯 荷蘭著名建築師
雅各布·范賴伊斯 荷蘭著名建築師
約耳·加羅 美國著名學者
薩斯基亞·薩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
奧尼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