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將決定整個世界的走向:和平繁榮抑或戰亂貧窮。世界金融動盪將會是「2014危機」的導火索,導致民族主義勢力升溫,美國領導人對此的反應和採取的行動會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1.階梯預言,「2014危機」導火索
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尼古拉斯·波義耳在《2014,如何度過一場新的世界危機》一書中預測,2014年將會有大事件發生,21世紀將會就此發生轉變。
尼古拉斯·波義耳指出,2014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將決定整個世界的走向:和平繁榮抑或戰亂貧窮。世界金融動盪將會是「2014危機」的導火索,導致民族主義勢力的升溫,美國領導人對此的反應和採取的行動會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他提出,只有結束單一民族國家的時代,引進某種有效的全球性管理機制,依靠國際合作才能取得穩定的新局面。
尼古拉斯·波義耳根據研究發現,全球史的一個世紀的特徵在第二個十年將變得非常明顯,這一時限的部分原因與人們劃分人類生命和人類歷史的理解方式有關。如果一個世紀有性格特徵,那麼它會在接近20歲的時候逐漸顯現出來,這同樣適用於人類。另一個因素是世代的順序。到一個世紀的20年左右,曾經歷上個世紀最後階段的一代人已經日薄西山,風光不再。未來開始由他們的孩子定義,這些孩子將只生活在新世紀中或者擁有新世紀的記憶,而那些上個世紀遺失的記憶卻至關重要。
尼古拉斯·波義耳認為一個世紀的特徵會在該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內顯露出來。因此,如果不是2014年,也有可能推後。具體的年份或許不同,危機的嚴重程度應該相似。
2008年10月,美國《基督教真理報》撰文稱,全世界範圍內從古到今,至少有98位預言家預言過第三次世界大戰。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2025年到2040年之間爆發的預言家多達56位。《基督教真理報》根據56位預言家的預言,分析得出2032年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最大……
非常巧合的是,從1871年德國統一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整整43年。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到2032年,整整41年,只相差兩年。
每一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有點相似,都是因為一件國際糾紛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加夫裡洛·普林齊普將手槍對準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幾聲槍響之後,他迅速朝著一條小溪逃去,但沒跑出多遠,就被警察逮到。警察雖然很快制伏了這名年輕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但刺殺事件在民眾中激起的強烈民族情緒卻難以控制。兩個月之後,歐洲陷入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打垮了4個帝國,20多個國家難逃戰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60多年,世界總體處於和平時期。不過,美國著名的戰略智庫STARTFOR負責人喬治·弗裡德曼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會保持太久。2009年,他在《未來100年大預言》一書中預言2050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由於美國一直不希望出現一個可以與其抗衡的國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支持歐盟東擴以遏制俄羅斯,支持土耳其以穩定中東,支持日本以制衡中國,「但是,遲早會有一天衝突會爆發。」
2007年,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了題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夜》的文章,宣稱「中東、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鮮及南亞次大陸,動盪和難以駕馭,使得全球許多地方硝煙瀰漫,這樣的局勢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好多少。因此可以說,世界正處於第三次大戰的前夜。」
2.蘭德報告,第三次世界大戰曝光
蘭德公司是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專業測評戰略研究機構,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聖莫尼卡。2007年,蘭德公司發佈了一份《第三次世界大戰研究報告》的預測,報告指出:過去在冷戰時期,兩個互相競爭的超級大國因擔心地區衝突升級,會管住自己羽翼下的好戰國家,所以那時只有冷戰而很難發生全球『熱戰』。如今,沒有哪個世界大國再有這樣的能力。因此,伊朗局勢、核武失控等誘因,都可能在不久後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0,美國原參謀長聯席會議戰略規劃及政策部主任顧問詹姆斯·克拉斯卡在《在2015年海戰中美國如何敗給中國》的報告中預測,2015年,一場戰爭將在中國與美國間爆發,詹姆斯克拉斯卡舉出例子,在一場海戰中,正在東中國海上巡邏的美國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被中國發射的中程誘導導彈擊中。寬92米、長360米、高81米、重9.7萬噸的巨型航母在短短20分鐘之後便沉沒海底,這艘甲板上搭載著60多架艦載機。
克拉斯卡指出:「中國海軍開發小型航母和低噪音柴油潛艇以及中程彈道導彈,造成了巨大威脅。」
「大國興衰伴隨有巨大危險」,2010年9月,英國學者約翰·普倫德在英國《金融時報》的撰文指出,全球力量轉移往往伴隨嚴重的金融混亂、貨幣動盪與貿易摩擦。這是因為新興大國往往是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債權國,不願承擔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國際責任。而美國國家安全專業作家及著名風險分析師喬·巴夫撰文預測,輕視或曲解相關數據(當前)與結論(永遠)的時限,可能會產生一個誘人卻可能存有風險的分析結果。
巴夫稱,據五角大樓向國會提交的2009年中國軍力報告,正如這份報告指出的那樣,基於「誤解或誤判」爆發意外戰爭的危險是真實的、重大的,而且可能性越來越高。
2010年,美國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大國的興衰》一書作者保羅·肯尼迪撰文指出,「在國際關係史上,一場跨越國界的大動盪常常會動搖世界的根基,導致許多舊體系土崩瓦解,就像人們在1919、1945和1989年所看到的那樣。在隨後的混亂和喧囂中,人們難以看透迷霧,認清已被改變的戰略版圖」。對於2020年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爭論,最大的一個未知數就是十年後美國將是一個什麼樣子。
而挪威政治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約翰·加爾通在德國《新德意志報》撰文預測,美國將在2020年將崩潰,如果美國承認世界經濟平等,願意在政治上以一個普通國家的身份出現,並且放棄它在目前派有駐軍的140個國家的軍事存在,也許能倖免於沉重的毀滅。約翰·加爾通指出,亨廷頓所著的《文明的衝突》一書中表達的觀點是個騙局。書中幾乎沒有任何關於文明的內容,這本書實際上只是對世界幾個最重要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政治學分析。美國在走下坡路,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國家變得比從前少了,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觀察了這個帝國對全世界的影響,它的日子屈指可數,2020年這個帝國就將崩潰。他列出美國面臨的15對矛盾,其中第4項是國家恐怖主義和恐怖主義之間的矛盾。出於帝國的原因殺死這麼多人而不遭到還擊是不可能的。
尼古拉·索科夫是美國加州蒙特雷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深助理研究員。2008年初,他在香港《亞洲時報》刊發長篇論文語出驚人地說,世界面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
索科夫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認真考慮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因為觸發大戰的所有重要因素都已經存在。國際社會一度認為,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而沒有一個國家想毀滅地球,所以這個世界不會發生大戰。然而,回顧一下以前世界大戰發生的經過,就不難想像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方式——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奧地利王儲在薩拉熱窩遇刺觸發的。然而,當奧地利決定用軍事手段回應暗殺時,俄羅斯被迫捲入了,因為它無力承受第二次放棄塞爾維亞。
3.地球上的5分鐘
人類離「末日」有多遠?科學家給出的答案令人竦然心驚:5分鐘。
當前,擺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內的「世界末日時鐘」定格在23時55分,午夜零時則象徵著世界核戰爭爆發的毀滅時刻。
2010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每隔四年出台的未來20年展望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球核擴散到了氾濫成災的地步,很多國家和地區擁有原子彈,恐怖組織或掌握了核技術,或通過走私和黑市購買到核彈頭。核擴散導致維持國際秩序的大國的「核威懾」失效,小國「核訛詐」四起,「失敗政權」有可能把對立國家或民族樹立為「不共戴天」的敵人,不負責任地挑起核戰爭,由此轉嫁國內政治經濟危機。同時,核彈落入非國家主體的極端組織手中,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有專家認為,目前從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到西亞的伊朗、敘利亞和中東的以色列、埃及,構成了一個「核戰爭」邊緣的不穩定弧。同時,傳統核大國美、俄、法、英等,基本上都具備了戰略轟炸機、陸基洲際導彈和戰略核潛艇在內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及「第二次核打擊」能力,並一直在試圖擴充和更新核武庫。
美國空軍在華盛頓特區的博林基地已經正式啟動了全球打擊指揮中心(GSC),美國空軍部長邁克爾·唐利上將指出GSC將確保美國的核心戰略利益。美國此舉是為擺脫傳統核大國之間「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僵局,確保美國有能力一次性摧毀對手所有遠程核力量,預計美軍方將在2013年至2015年間完成相關武器的部署。
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巴拉特·卡納德近期出版的《印度核政策》一書中稱,由於利益衝突和對自然資源的爭奪,不排除中印之間會出現「核對峙」。書中披露,印度早已在中印邊境山區開鑿了兩處隧道,用以部署該國「烈火」中程彈道導彈,而且「印度還在建築更多此類工事」。他說,這些隧道可幫助印度實施二次核打擊。
2020年將會是地球人進入太空戰時代的關鍵性一年。空間軍事家們都承認,飄浮於近地軌道上的永久性空間站正是打造本國新一代反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戰爭深度依賴空間技術的支持。衛星捕獲技術、衛星致盲技術、摧毀敵方空間設施的激光武器以及微波空間技術都將以空間站為依托發揮作用。
俄羅斯空軍參謀長鮑裡斯·切爾佐夫上將指出,俄羅斯新的軍事學說將十分關注空天防禦問題。未來行動將是制空天權的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能力抗擊空天襲擊的國家可能將被迫放棄進一步的鬥爭並承認失敗。
十幾年之前,美軍就建立了太空司令部。現在各國紛紛組建自己的天軍,成立自己的太空司令部。據披露,美軍正在研製空天飛機,將具備自動控制進出太空軌道的能力,能攜帶彈頭重達500公斤的精確打擊武器,有能力在兩小時內摧毀世界上任何指揮中心或導彈基地。空天穿梭機就是更具有攻擊性的活動空間站。這類空天飛機預計將於2020年前佈置完畢。同時,俄羅斯已經啟動了空天一體化大型防空項目,把防線推到了太空。印度等國也將在2020年之前完成空間站的建設,基本形成實施太空戰的能力。
對於戰爭形式,英國《簡氏防務週刊》認為,「未來戰爭將是綜合性高技術戰爭,單靠某一種技術、某一種武器裝備、某一種領域的優勢,將很難左右武裝衝突的結局。網絡戰和電子戰固然將在未來戰爭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只有二者的結合即信息化戰爭,才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
【本章專家】
肯尼思·斯特澤匹克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
約翰·貝丁頓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
約納森·祖哈 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