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深圳人才大市場發佈了招聘信息:從招聘單位數來看,排名前十的行業依次為:電子業、製造業、計算機行業、金融業、通訊業、商貿業、建築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察業、物流業、中介服務業,該十個行業的招聘單位數佔整體招聘單位數50%。電子IT行業幾乎在深圳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一家獨大」,因此,雖說在深圳的電子、IT企業中可以獲得豐厚的薪水,但是,所面臨的競爭與壓力也是十分之重。
5.抑鬱之都
富士康員工的自殺與華為員工的猝死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在經濟急速發展下人的競爭與焦慮。
白天,深圳的街頭,到處都是急匆匆行走的人群,忙碌的深圳人經常把「好累」、「好煩」掛在嘴邊。曾女士是一高新企業的部門副經理,她認為,「整天跟上戰場拚命一樣,稍慢一步我們的市場就會被競爭對手搶了過去,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不敢有一刻放鬆,否則自己的職位就保不住了。」小張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在某技術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工作,快節奏的工作讓他感到有點疲於奔命。白天要跟外商談判,晚上還要加班準備第二天的材料,週末也經常要加班。「整個人現在是連軸轉。忙起來的有時候晚上都會失眠,而且一想到沒完成的任務,半夜就會突然醒來。」
夜晚,深圳的酒吧,人山人海。深圳國貿附近一個酒吧的老闆就曾說過,他曾在國內5個城市開過酒吧,但是,經他觀察,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大部分深圳人來酒吧不是為了休閒,更多是為了釋放壓力和不滿,為了買醉。
2006年11月,深圳市衛生局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深圳市民精神疾病(精神疾患並不是特指重症精神疾患,各種因精神問題引起的反應,如抑鬱、焦慮、狂躁、失眠等,都叫精神疾患)總患病率超過20%,也就是說,深圳每5個人裡就有1個有精神疾病,這是10年前患病率的4.4倍。康寧醫院的副院長楊洪曾經透露,「康寧醫院的心理救援熱線每天接收到40多個心理咨詢電話,其中年輕人、有學歷、收入高的人群佔了絕大多數。」
2007年,深圳市政協常委、市康寧醫院院長胡紀澤也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在深圳,每年自殺的人數在2000人左右,已經超過了交通意外死亡人數,許多自殺者選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抑鬱。
深圳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工作節奏非常之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新移民剛深圳,又缺少必要的社會系統心理支持,許多市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卻很難找到親人和真心朋友來傾訴,從而日積月累了許多抑鬱情緒。就像深圳大學的教授徐景安所言,現在「深圳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經濟人。
而一位在廣西陽朔西街開酒吧的深圳人也在其博客中寫道,「深圳是全國背包客最為集中的地方,在麗江、拉薩、黔東南、鳳凰、甘南這些背包客最喜歡的旅遊線路上,到處都是深圳來的年輕人。只有做驢子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還是一個人,不是一部機器。」
6.轉型後,要誰?
30年來,深圳產業的發展幾乎從側面折射了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從以「三來一補」作為產業結構的起點,經歷了「跨越式」的演進,高新技術迅速崛起,持續增強經濟與技術的結合,使傳統產業逐步升級或轉移,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新的經濟形態不斷產生。2010年,深圳又提出新的三大支柱產業:生物、新能源、互聯網。
與此相對應的是上世紀80年代低端廉價勞動力的南下深圳,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孔雀東南飛」飛進深圳的外資企業、國內外500強企業,2000年後,人才進入深圳熱門行業、企業的艱難,2010年,深圳的產業轉型又出現了「拐點」,這次,深圳「拋棄」了那些勞動力、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內遷,遷走「低端勞動力」
1998年,郭台銘選址深圳寶安區西鄉鎮黃田村並設立了鴻海精密有限公司,當時他說,「開放的移民城市有著無限的活力」,並且,他肯定龍華一定會成為「全世界製造技術的聚合地,全世界創新研發的最前沿」。他的預言實現了,這個在1993年僅有100多人的小廠變成了今天擁有40萬人的工廠集群。
但是,2010年的夏天,這個龐大的「代工帝國」卻要從這片風水寶地遷離。搬遷並不是「一時衝動」,「12連跳事件」、「加薪事件」只是事態發展的催化劑。早在2008年,深圳市政府與富士康就有過相關的討論。據《第一財經週刊》所述,富士康內地地區商務長李金明曾在2008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在深圳土地等資源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富士康也在尋求如何發展。「怎麼樣跟市裡面大的形勢統一起來?這就得進行職能轉換,廠房可能會有部分拆掉,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李金明曾在那個時候表態:未來的深圳富士康基地將以「研發+部分生產」為主,人員規模最多是在10萬至15萬人之間。同時間,富士康提出了「發展內地,製造轉移」的口號,生產線轉移的地點有山東煙台、重慶、河北廊坊、北京亦莊等地,而大部分轉移地周圍都有富士康大客戶的工廠。
2010年8月,當河南省鄭州市,幾乎每個小區的門口都被貼上了帶有富士康名字的招工通知,街上到處是「富士康招工報名咨詢點」的橫幅時,深圳富士康的神話漸漸落幕。
富士康的遷走,往小裡說,就像2008年一期《21世紀商業評論》中所言「對於像富士康這樣依靠大規模運營的公司,需要面臨中國製造成本上升和客戶訂單減少的雙重壓力。」從2008年起,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從750元增長到900元,就給富士康國際運營成本帶來巨大壓力,員工成本總額從2007年的4.65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72億美元,上升幅度達到44.5%。而從大環境談,就是深圳在面臨「四個難以為繼」(土地、能源、環境、人口)的背景下,正在推動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作為中國第一撥港台資企業的承接地,深圳如今轉型面臨的將是全國走得最快、壓力推動下的大規模城市升級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