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30章 寧波:古城的下陷之災 (1)
    即便海平面沒有大幅上升,下陷的地面也足以讓低窪的寧波在2030年就被海水淹沒。

    寧波市歷史悠久,在遠古時就是著名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代又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當時就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而如今的寧波,既是經濟強省浙江省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又是浙江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戶。條件優越的寧波港也作為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

    並且,這座城市還很有些書卷氣。她以「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為口號,在歷史上還一直以人文薈萃見長。這裡不僅有過大批歷史上知名的學派和學者,到今天還有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全木質結構的經典建築保國寺和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山堰也是寧波現在保存的歷史遺跡珍寶。

    許多現在的上海人的父母輩都是寧波人,就連上海菜中也不時會冒出些寧波菜色。或許亦是因此,當上海告急之時,人們也不禁開始擔心起寧波的安危。事實上這裡並不比上海更安全。

    過度且不合理地開採地下水,是寧波目前最大的威脅。初步估計,近幾十年持續的地面下沉就已經給寧波造成了累計達40億元的經濟損失。而即便是不考慮海平面上升,有關科學監測的結果就已經指出,如果寧波的地下水開採和回灌還不能做到同步,到2030年,寧波市區就有可能在海水漲潮時全部被淹。

    可以預料的是,一旦海平面上升趨勢加劇,平均海拔在4米左右並不斷下陷的寧波必然不堪一擊。

    結語CONCLUSION

    從上海開始,這一串長長的城市「沉沒」名單中包含了許多人們熟悉的名字,它或許是你正生活著的家鄉,也或許是你一直嚮往著的地方,而這還遠不是全部。我們的先輩花費了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時間和心血才創造出如今的城市輪廓,而不斷進步的科技文明又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讓生活這個時代的人們得以享受城市生活帶來的舒適和便利,誰能接受不遠的將來,這一切都將成為一片汪洋的現實?

    但這就是現實,而且不得不面對。正是我們過於追求技術進步、財富和生活的安逸,才間接釀成了這場危機。人們卻依然在大肆犧牲環境,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利益,殊不知一切最終都是要還的。

    附錄APPENDIX

    一百多年前發生的那場工業革命不僅為人類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還讓人們改變世界的步伐突然就大了起來。人們欣喜若狂,因為比起肩挑手扛的時代,大型機器的不斷發明讓地球更易揉捏成形。於是,大城市興起、三角洲集聚、人類觸角遍佈水陸空三棲。很少有人意識到,雖然工具由原始的石斧木棍進化成了電鑽鐵臂,我們卻依然敵不過看似輕柔卻不容辯駁的自然力量。

    百年過去後的今天,我們隱隱發現:花費大氣力建成的城市脆弱不堪,三角洲正在緩緩下沉,而海平面卻在不經意間上升到了危險的高度。但是,或許是因為這些「回饋」需要太漫長的時光,又或許是因為眼前的利益實在太過豐厚,正在城市化道路上走得春風得意的中國東線眾城絲毫不覺危機,依然極盡人力,奮力向海洋「要」地築城。

    在這一時刻,發生在汕頭市西郊牛田洋的填海故事不得不憶了,因為這個四十年前的慘痛故事展現的正是被人力壓抑的自然戾氣如何最終肆虐,如何將人類填海的傑作還原為一片汪洋……

    牛田洋的填海故事

    1969年7月28日上午10時半,第三號強颱風在本區沿海登陸。這次颱風正值大潮期,風、潮、雨交加,汕頭市區海潮急劇上漲,全市受浸,水深2.3米,郊區及各縣地勢較低的地方水深4米左右。強颱風造成公路交通癱瘓,通訊聯絡全部中斷。為保護這片新墾的土地,當時55軍駐守牛田洋生產基地的部隊官兵與在該基地鍛煉實踐的2183名大學生,參加了抗擊強颱風和暴風潮的戰鬥,共搶救遇險群眾3700多人,動員幫助6400多名群眾安全轉移,而部隊和大學生在搶救海堤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中,有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學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汕頭大事記》

    牛田洋的「大變身」

    在人類改造自然的百年進程中,填海造陸或許是早先最富有想像力而現代最具有實施價值的一筆。而在中國,被我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稱之為第二故鄉的汕頭市牛田洋正是當年填海造陸的先驅之一。今天,還有多少人記得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辛酸的填海故事呢。

    1962年,解放軍41軍122師帶著希望與使命來到了位於汕頭市西郊、榕江入海口西側的牛田洋。那時候的牛田洋還是一片汕頭海港靠裡的萬畝濕地,跟汕頭城區就隔著一條小河。每每到了漲潮的時候,這裡就是一片汪洋,而潮落之後又還回一片濕潤的海灘,當地人在牛田洋能同時捕到淡水魚和海水魚,很是肥美。

    而122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片半陸半海的濕地改造成可以耕種的「糧倉」。在那個糧食緊張的時代,為了吃飽飯,人們絞盡了腦汁。如果能把牛田洋改造成水稻田,平白多出的上萬畝耕地該能養活多少人口啊。朝氣蓬勃的解放軍戰士們,便是帶了這樣的盼頭來到了牛田洋。

    填海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兒。

    從抵達牛田洋開始,122師的戰士日復一日重複著同樣的工作:天亮起身,在附近的山頭上用炸藥開採出大石頭,再用木船拖過來投進海水中。漸漸的,石頭露出了水面。到了第二年,這裡已經圍出了7.8平方公里的良田,欣喜的人們馬不停蹄地種上了糧食。

    剛剛開墾出的稻田,依然保留著有史以來的海灘特性,爛泥漿裡裹著各種各樣的海貝,當中還包括口味鮮美無比的海蠣。每當人們下地勞作的時候,田里稀爛的泥漿會把站在水田里的人一直埋到大腿根。而暗藏在泥漿裡的海蠣殼鋒利的跟刀子似的,碰到在水田里泡得發脹的皮膚就是一條長長的口子,頓時皮開肉綻。當時的人們即便是受了傷,大多也來不及也顧不上包紮,繼續幹活。

    因為泥地過於鬆軟,初時的牛田洋甚至無法用水牛來耕作,只能人硬憑力氣拉著犁耕田。而圍海造出的地鹽鹼化嚴重,為了能順利的種水稻,開荒者們就引來韓江和榕江的水沖淡鹽分,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然而,在當時人們的不懈努力下,牛田洋的田地面積開始從幾平方公里向幾十、幾百甚至成千上萬平方公里擴張。1964年,生產原糧4.5億斤;1965年,畝產達到1190斤。喜報一個接一個傳來,牛田洋人喜出望外。

    1968年,解放軍55軍219師接過了調防他處的122師的旗幟,成為了牛田洋的第二批填海墾荒人。這一次,和戰士們一道進駐牛田洋的還有2100多名熱血沸騰的大學生和從北京的機關裡下來鍛煉的幹部。有了前輩的輝煌成果,在接棒當年的7月,牛田洋築堤攔海工程就全面完成。一道依靠著肩挑手扛和步步辛勞而成的漫長海堤,竟圍出了2萬多畝良田。曾經的荒涼灘涂,一轉眼間成了全國知名的大糧倉、一個充滿生機的大農場。

    現在想來,6年時間,滄海變桑田,這不可不稱為一次人類與自然抗衡的偉大勝利。而在當時,牛田洋奇跡般的成功甚至贏得了毛主席的讚賞,號召全國各地向牛田洋學習。

    想像中,秋天的牛田洋裡應是一片蛙聲響,十里稻花香。農忙的田地裡此起彼伏是人們的吆喝聲,汗水在遍眼沉甸甸的金黃色中都變成了笑臉。勞動、學習、生活,在牛田洋的日日夜夜至今珍藏在那一輩人的記憶之中。

    維奧娜「收復」失地

    只是,歡喜的時刻似乎永遠是短暫的。因為欣喜於成功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在這場人與海的較量之中,我們用了6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對海的征服與控制,卻在一天時間內便讓1969年來襲的維奧娜颱風收復了海洋的「失地」。

    汕頭,本就是一個海港城市,並且還正處在我國沿海颱風多發地帶的正中間;汕頭,同樣還佔據了榕江和韓江兩江入海的風水寶地,門朝大海、地勢低窪。這一切就注定了這裡時時刻刻都要警惕來自海洋的潛在威脅,因為每年這裡都會有好幾個颱風光顧,而擁有而地處汕頭港口內側的牛田洋,也正是颱風登陸的路徑之一。

    1922年的時候,太平洋颱風就曾從巴士海峽長驅直入,一夜之間將數百個村莊夷為平地,餓殍遍野,十室九空。但1969年的夏天,令人驚訝的是西北太平洋上遲遲不見初台的身影。有人開始樂天地認為,就連太平洋的颱風都被我們堅韌的精神所折服而不來進犯了。然而表面上的平靜並沒有持續多久,大自然根本不理會人類的一廂情願,而是請出了被命名為維奧娜(Viola)的6903號颱風直赴汕頭!

    相比於往年要姍姍來遲的維奧娜颱風沒有辜負自然的期望,初生的她孱弱不堪,在太平洋上一番遊歷與升級後,這才風塵僕僕地長驅直入,終於在7月25日的午後進入了中央氣象台的48小時警戒線,同時已經直衝成了四級颱風。

    不能責怪氣象台,在那個即便是富足如潮汕地區也沒有幾台電視機的時代,他們已經盡了全力在收音機裡一遍一遍地播報,這是一次來源於西太平洋的猛烈襲擊!警報按時發出,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在意。畢竟,他們曾經歷過的無數次的颱風洗禮,畢竟,去年的颱風就是那樣有驚無險地折服在他們面前。正是因此,面對這一次前所未有的強烈颱風,人們僅僅是把船駛回了港口、提前收割掉田里的莊稼。

    還是有人感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他就是周恩來總理。就在中央氣象台發出颱風消息的那天晚些時候,他親自把電話掛到了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的辦公室,而汕頭地區就此進入了緊急狀態。然而,事實上最危險的圍海墾區牛田洋卻幾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當7月26日下午潮陽縣委的電話把這個遲到的通知傳達到牛田洋時,軍人和學生們正在忙於晚稻的插秧。接到消息的人們只是一愣,但並未停下手中的活計。幼兒園撤了、機關撤了、家屬撤了,但大批戰士與學生卻留下了,留下保護歷盡艱辛得到的大壩和良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