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19章 上海:難逃沉沒的「緊箍咒」
    2010年,上海步入了世博年。根據當年上海申辦世博時的報道顯示,申辦成功的因素除了上海本身的經濟、地理位置等綜合因素,還有它帶給世界人民的一個共同思考議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這個主題無疑道出了當今社會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上海這個巨型城市中,我們感受到了它快速前進的腳步,但也隱約感覺到某些制約上海前進腳步的鐐銬。

    這種感覺有點類似劉翔帶給我們的感覺,青春朝氣、拚搏向上、骨子裡滲透著一股衝勁,但是,卻帶著痼疾與傷痛。那麼,上海這個城市的「痼疾」在哪裡呢?

    戲劇性的是這個痼疾就是成就了它的優勢——地理位置!上海,坐落在長江三角洲上的河口地區,位於北京和香港的等中點上,面積為6400平方公里,以2000萬人口雄踞中國第一大城市。2007年,上海以56億噸貨物吞吐量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碼頭,流動集裝箱已超香港使它成為繼新加坡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港口。國務院也在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出台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但是,上海所處的河口位置平均海拔卻僅有1.8米至3.5米,海平面上升使得城市多個片區在抵禦災害之時顯得尤為脆弱;三角洲的鬆軟土質伴隨著人為因素又在不斷下陷,例如地下水與石油的過度開採、上游堤壩的影響等。近30年來,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於全國沿海平均的90毫米,加之地面沉降,相對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

    WWF報告預測,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將上升30厘米(有科學組織認為這個數字是70厘米),上海地區大約5.4萬平方公里可能被淹,這個面積將超過整個上海的一半之多。按照國家海洋局的研究,在有防潮設施情況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厘米,按照歷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沒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和江蘇海岸13%的土地。  

    原本讓上海能夠「海納百川」的風水寶地而今卻陷入了困境之中。

    這種困境也許是所有大型三角洲城市的宿命之一。

    由WWF主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壓力——亞洲主要沿海城市的氣候脆弱性排名》主要考察了亞洲受氣候變化威脅的11個主要的沿海城市,這些城市包括:中國的上海、香港,菲律賓的馬尼拉,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越南的胡志明市,柬埔寨的金邊,泰國曼谷,孟加拉國的雅加達,印度的加爾各答。報告認為,亞洲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在過去100年裡,亞洲氣候變化的證據俯拾即是:上個百年,整體氣溫從1℃上升至3℃,降水格局發生改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海平面持續上升。

    研究通過綜合分析這11個城市的三個影響因素,得出它們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總體脆弱性排名。這三個因素包括:暴露性、敏感性以及適應性。

    在這項研究的綜合脆弱性排名中上海與越南的胡志明市並列第四,因為兩個城市都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儘管兩者與其他城市相比,擁有略高的適應性。

    而從研究中細分的三項中也可以更加具體地看出,上海的脆弱性何在。

    曝光度,即面對氣候影響上,上海與達卡、胡志明市並列排名第二。這意味著三個城市是除馬尼拉以外最容易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方,都極易遭受洪水以及熱帶風暴襲擊。同時,中國香港也緊接其後,排名第三。但是,香港相對來說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所以總體危害比較小。

    敏感性,這項排名主要考察了氣候變化對11個城市的人口、GDP、城市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在這一類別,上海排名第二,僅次於雅加達。作為城市化人口聚集中心,上海同樣擔負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命脈。

    所幸,在這項研究的第三個部分,即城市應對氣候的適應性中,上海的排名也相對較高,排在香港與新加坡之後(兩者並列第一)。這說明,上海已經準備好或採取了相對有效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

    其實,早在2009年全球關注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舉行之前,英國資深環境記者保羅·布朗就向公眾宣佈了他的「沉沒警告」:如果人們仍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控制的話,到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再上升2℃,而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5℃。2050年,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

    因為保羅在英國《衛報》從事了多年的環境報道工作,而他的祖國英國也是受到海平面威脅的國家之一,倫敦作為世界級大城市與紐約、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同樣面臨海平面上升1米的威脅,所以,他相對環境威脅比較敏感。2004年,英國政府科技署就曾發佈報告稱,未來50年近400萬英國居民面臨房屋被淹沒的危險,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戴維·金領銜的60人小組研究證實,英國的城市正在受到海平面上漲、河流洪水氾濫的威脅,大規模洪水暴發保守估計會在2080年到來,最壞的情況也就是2050年就會來臨。

    將時間再倒退14年,那個時候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將目光投向海平面上升與沿海城市安全之間的關係了。1993年,由上海市水務局牽頭,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通力合作,耗費3年時間完成的《海平面上升對上海影響及對策研究》報告,也是迄今為止對於海平面上升與上海安全關係最為詳盡的一次研究。在報告第一章中,科學家們就預測:「上海地區理論海平面2010年比1990年將上升4厘米,2030年將上升10厘米,2050年將上升50厘米。」考慮地面沉降等因素,報告指出,「上海地區相對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預測到2050年為45-55厘米。」

    另一部10年前完成的研究,也曾經試圖回答「上海沉沒」這個問題。這項《海平面上升對中國沿海主要脆弱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中,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人員,繪製了一幅地圖。地圖中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陰影,陰影面積是總面積的26%,現實中,它是跨越江蘇、浙江、上海的5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這幅地圖表示,在沒有防潮設施的情況下,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按照歷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沒陰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說,長三角多數富庶的城市,將淹沒於海水之中。

    顯然,海平面上升已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熱點,不過很多年前它只是緊繃著科學家們的神經,流傳在學術領域;而今,在大眾傳媒的傳播下,地球意識覺醒的普通人也開始關注到這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災難:這不是科幻電影,也不是傳說,這是真實的世界。

    藝術家三水就是一分子,由他創作的一組名為《外灘》系列的觀念攝影作品2009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無事生非——七樁個案當代藝術邀請展》中亮相。他以獨特的視角,以霧、水、建築為主要元素,給觀眾展現了2050年淹沒在水下的上海外灘萬國老建築群,用藝術的手法提醒世人溫室效應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終極災難。

    他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發出震驚世界的警告:「世界正處在巨大災難的邊緣……包括紐約、孟買、上海在內的一些沿海城市將被淹沒!」彼時,聯合國的一個機構也公佈一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強烈語氣」宣稱,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災難性而且不可逆轉的後果」。

    毫無疑問,有關地球將面臨巨大災難的預言曾無數次出現,但從來沒有形成像今天這樣的聲勢。

    為此,他通過一張張近乎誇張的作品,以灰暗的色調給人強烈的壓抑感,傳達了他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試圖以此喚起人們對於環境惡化的反思。畫面上出現了上海百年歷史的外灘建築群,水面的上升使得這些建築紛紛被可怕的洪水包圍,如汪洋大海中失落孤寂的島嶼,離我們那麼近又那麼遠……

    這是藝術家的想像,而現實中,海水虎視眈眈的「陰謀」已被科學家破解。

    2008年7月21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王祥榮教授在「河口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項目報告中為上海這一河口城市做出了科學的診斷——上海氣候變化脆弱性綜合區域共分為五級:

    一級脆弱區的面積為447.66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外灘、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受長江口南支影響的濕地、澱山湖一帶的窪地、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區、黃浦江及沿岸緩衝區。一級脆弱區主要面臨海岸侵蝕和灘涂濕地的減少的問題。

    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的功能顯著,原本是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相當於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沿海的許多濕地則是抵禦波浪和海潮的衝擊,能防止風浪對海岸的侵蝕。然而現在,濕地的功能逐漸喪失,最好的天然屏障讓人們失去了安全感,取而代之以人工堤壩。

    澱山湖,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裡,原來素有「東方日內瓦湖」之譽,作為上海黃浦江水源地一直備受關注。位於上海市青浦城西15公里,橫跨上海青浦與江蘇昆山兩市(區),上接陽澄湖,西通太湖,東連黃浦江。長久以來,那裡就是上海低窪地之所在,洪災嚴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築壩工程便開始了與洪水的搏鬥,截至2002年,20多個年頭過去了,而今的澱山湖已被人造堤岸所環繞與湖邊的天然濕地就此相隔。

    而崇明東灘的濕地也以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榮膺上海市重要濕地,區內擁有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鳥類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一個重要驛站。近年來,此濕地的東灘岸段已經遭受較為嚴重的侵蝕。如果濕地數量繼續減少加上變化的環境因素,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鳥類的遷徙。

    二級脆弱區的面積為1849.07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島北部、崇明到主要水系(南橫引河)、橫沙、長型兩島、南匯口、杭州灣沿海灘涂濕地和上海主要水系。

    這個區域內的地區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海岸區域將遭遇更嚴重的洪水氾濫和濕地喪失。海平面上升使得低窪地區的對外排水能力下降,因此,當颱風暴雨來襲、水位將不斷上漲,又加劇了風暴潮的頻率和強度。如果遇上較強的風暴潮,橫沙島和長興島還有被淹的可能性。

    而上海的水資源對外依賴性較大,長江流域及太湖流域一旦發生較大變化或水質出現嚴重問題,那麼,上海的水源將會告急。2007年世界環境日的前三天,太湖藍藻暴發。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上海及蘇錫常、杭嘉湖的「母親湖」,以3.6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默默滋養著長三角的富庶土地。事件發生後,無錫的飲用水就成了問題。而上海水源由於取自東太湖而非受到污染的西北部,因此免於一難。倘若東太湖也發生污染,那麼,上海將面臨水危機。因此,現在的上海更是積極建設另一新水源地——青草沙。

    三級脆弱區面積達1660.11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島南帶、寶山區、浦東新區及新行區、上海市中心區和金山區西部。

    這一區域內的多數地帶都是人口集中以及重要的工業集中區,因此地下水開採十分嚴重,受人為脅迫的壓力較為突出。氣候變暖又使得中心區的水資源和能源供應面臨巨大的負擔。

    四級/五級脆弱區面積為2383.65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嘉定區、奉賢區東部、南匯區、金山區東南部、青浦區北部和奉賢區西部、南匯區南部。

    由於該區域屬於較低和低建設強度區、多為農田,人口密度也比較低,因此,相對應的人均產值也比較低,屬於經濟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比較薄弱。

    海平面上升也許是上海發展的一個桎梏,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階段,上海更是提出走「低碳城市」的發展道路。2008年,上海成為中國首批由建設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低碳試點城市,其任重而道遠。

    在後世博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觀念已經不再是一句宣傳口號,但最重要的前提是,我們必須保證城市能夠安全地存在下去。一旦上海沉沒,所有美好的願景都將不復存在。我們唯有以行動來宣誓,不過眼前面臨的困難絕對無法令人掉以輕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