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前院長高季章的看法是,大家反對這個報告並非是因為其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而關鍵在於他們要求制定一個大家都遵循的原則且要求在世界範圍內強制實行。
「WCD的報告並不是說不能建壩,而是想要理出一個全世界統一的標準來指導各國建壩,但是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各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不可能有一個嚴格的規範性的東西,只能是有一個引導性的東西。」高季章說。
報告的反響可以用糟糕來形容,僅僅有少數發達國家贊同和支持。大多數國家甚至都放棄了溫文爾雅的外交辭令,直接表達了對報告的質疑,印度、西班牙、土耳其等一些主要建壩國家開始抵制報告,國際水電協會(IHA)和國際排灌委員會也批判了它。
大壩的利益在支持建壩方看來,是很明確的。
作為三角洲的「守護神」,大壩首先充當了防洪「總司令」的角色。以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已經建有大小壩82700多座,其中壩高15米至30米之間的壩有6975座,30米以上的大壩有1749座,水庫總庫容約為135000億立方米,其中僅防洪的大壩就有1873座。20世紀密西西比河沿岸防洪堤與航運工程的建設,就是阻止洪水季節水沙向鄰近濕地漫流的「功臣」。
水壩還是一台馬力強勁的造富機器。
河口三角洲與水壩相互依靠,很重要的一點是,水壩兼顧灌溉、發電等多功能,不僅保障了下游三角洲本身經濟的長足發展,還帶來額外的經濟效益。
伏爾加河流域通過修建大中型水電站實現梯級開發,兼顧航運、防洪、灌溉,成為前蘇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據上世紀80年代初統計,該流域工農業總產值占前蘇聯的25%。法國的羅訥河流域開發始終把充分發揮電力效益和建低水頭引水式電站以節約土地作為首要原則,兼顧灌溉、航運及生態建設,其土地節省和環保效益非常顯著,被譽為「羅訥河模式」。
因此,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由大壩產生的利益沒有得到重視,世界水壩委員會的指導方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來大壩的建設。
一個資歷更久、影響更大的專業組織——國際大壩委員會的官方回應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2001年2月16日,該組織主席C.V.Varma向WCD公開確認最終立場和結論:「WCD報告對大壩效益的評論失衡且缺乏足夠的解釋,導致目前反建壩群體要求暫停工程建設。這一意見對發展中國家是致命的;世界水壩委員會建議的項目評價方法過於繁瑣,對投資是一個巨大的阻力。需要在不失其本意的情況下進行簡化;國際大壩委員會願意合作,幫助形成適宜的導則,以助於那些明顯需要建設的工程盡快上馬,並與每一個國家的法律和習慣相一致。」
而國際大壩委員會對於世界水壩委員會報告的公開表態,被廣泛地認為是大壩的建設者與反對者在世界範圍內的一次正面交鋒。
即便連世界大壩委員會最初的核心組織和支持者——世界銀行的態度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世界銀行是給發展中國家水壩項目提供資金來源的主要貸款銀行。
「世界銀行之前是支持的,後來因為這個報告停掉了很多水電項目。到2002年後,通過反觀和考察最終又開始支持水電發展和水壩的建設。自2003年世界銀行明顯增大了用於水電開發的貸款。」國際大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說。
據瞭解,2002至2004年世界銀行水電項目貸款每年不足2.5億美元,到2005至2007年增至每年5億美元,2008年貸款額超過了10億美元。2009年3月,世界銀行發佈了《水電發展方向》報告(DirectionsinHydropower),報告闡明了世界銀行促進水電發展的基本觀點以及在推動水電建設中的作用。
在具體問題上,世行也有不同意見。比如,對WCD報告談到的超支問題,世界銀行高級水利顧問約翰·布裡斯科(JohnBriscoe)指出,預算超支並不是水壩項目特有的。布裡斯科補充說,所有大型土建工程項目都存在預算超支。他說:「建壩不像建校舍,施工中可能會遇到自然災害,如洪水。而地質問題只有在施工過程中才會發現。」
爭議沒有結束,對於大壩與三角洲的關係,也依舊沒有完美答案。
按照美國研究者的結論,三角洲也依舊還在下沉。
沒有放棄的衛道者
無論如何,世界大壩委員會最初的支持者之一——WWF。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聲音,該組織2004年發佈了《險境中的河流》專題報告,試圖延續世界大壩委員會報告的核心,來影響世界各地的大壩建設。
在《險境中的河流》報告中,WWF描繪了水壩對於生態的侵害,該報告顯示,列入世界長河前227名的河流中超過60%被水壩割裂得支離破碎,導致了濕地破壞、豚類和魚類等水生生物減少、鳥類滅絕及上千萬移民流離失所等惡果。報告並指出,大肆建壩正在對地球上一些最大最重要的河流造成威脅,中國的長江、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和中東地區的底格拉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是水壩的最大受害者。
報告也反覆強調說,許多國家的政府在規劃其水壩工程時並未採納世界水壩委員會的建議,結果水壩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常常大於其在水電、灌溉和防洪等方面帶來的益處。
在這方面,美國格倫峽谷大壩是常常被談到的例子。
格倫峽谷大壩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大壩之一,包含於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之中。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奇觀,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生態環境可以說是地球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美國作家約翰·繆爾1890年遊歷了大峽谷後寫道:「不管你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名山大川,你都會覺得大峽谷彷彿只能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星球。」
大壩改變了生態,在美國,受到指責最多的是科羅拉多河的開發與利用,爭議最多、情況最複雜的也是科羅拉多河。其中,對格倫峽谷水壩(鮑威爾水電站)的爭議則最激烈。
格倫峽谷大壩高216米,位於亞利桑那州,大壩截取科羅拉多河流中的淡水後,形成186英里(合300公里)長的鮑威爾湖。科羅拉多河中的淡水提供給美國3000萬民眾生活所需的淡水資源。
在建設格倫峽谷大壩前,科羅拉多河每天攜帶泥沙500萬噸通過格林峽谷。建設格倫峽谷大壩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胡佛水壩庫區中的格蘭德峽谷中沉積泥沙。
由於泥沙的緣故,河水呈現為泥紅色。每年春天,當洛基山上的冰雪融化,河水的溫度會低到接近0℃;到了夏天,水溫又能高達32℃。大壩建成以後,90%以上的泥沙淤積在格倫峽谷大壩身後的鮑威爾湖(LakePowell),科羅拉多河的河水變得清澈,終年緩緩流動,水溫也基本保持在9℃。
人改造了自然,一切似乎很美好。
人們也驚喜於格倫峽谷大壩巨大的經濟效應:向全美15個州輸送電力,同時為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及懷俄明州貯存豐富的水源。
到了1980年,也就是大壩建成17年之後,鮑威爾湖的儲水到了最高水位,大壩對環境的負效應漸漸出現。1971年一位土木工程師的那句「科羅拉多河的沙洲與沙灘將最終消失」一語成讖。
更慘烈的是,河灘和沙洲的消失,使棲身其中的魚類遭受滅種。原本暢遊在科羅拉多河中的8種本地魚,有3種已經消失了,其中珍稀品種弓背鮭(humpbackchub),在性情多變的科羅拉多河中,生活長達200多萬年,因無法適應突然溫順清澈的環境,從8000條劇減到約2000條。
在這種背景下,當格倫峽谷水壩發電機組擴容方案被提出時,美國國會要求對格倫峽谷水壩的環境生態作全面的評估,從而促使環境科學家對格倫峽谷水壩進行環境研究。
這似乎可以看作是對世界大壩委員會的一種回應。
2005年,活躍的WWF繼續呼籲之路,這一年發佈的《是否建壩——世界水壩委員會報告發表5週年後的回顧》專題報告,WWF坦言,世界水壩委員會的報告未能改變水壩建設的局面,過去5年中興建的6座水壩,沒有一座採納了世界水壩委員會的建議。
WWF繼續重申大壩的負面影響,並在報告中再次向決策者們發出倡議,敦促他們重新檢視世界水壩委員會的研究發現,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以期符合委員會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美國國家電力協會(該協會是一行業組織,代表美國國內61%的非聯邦水電發電量)執行董事琳達·丘奇·喬齊(LindaChurchCiocci),指出了世界水壩委員會報告不受「歡迎」的原因。
她認為,世界大壩委員會的這份報告過分側重於通過其他渠道獲得能源。「他們在報告中提到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使用再生能源,」她說,「如果是尋求少量能源供應,這也許是可行的。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他們的能源需求量非常巨大,所需要的是能夠大規模提供能源的方式。我們相信水力發電對他們來說,還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很明顯,決策框架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對第三世界具有很大的相關性。數據顯示,1975年以前,大壩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目前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平均已經達到60%以上,其中美國水電資源已開發約82%,日本約84%,加拿大約65%,德國約73%,法國、挪威、瑞士也均在80%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高達90%以上,水資源開發已接近飽和。
根據世界銀行高級水利顧問布裡斯科的說法,工業化國家已經開發了的水電潛力已超過75%,而發展中國家僅為10%。發展中國家就很有理由對此提出質疑,為什麼他們在飽受電力不足之苦時,要對他們的水電發展加以限制。
世界水壩委員會以及WWF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事實上,即便是WWF也承認「水壩是一把雙刃劍」。
對三角洲而言,也是如此。一方面水壩將危害城市安全的洪水拒之門外,又獲得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贏得發展先機的一妙招;而另一方面,水壩截留了流向下游三角洲的泥沙,是遏制三角洲城市文明的黑手。
水壩的存在對一次比一次來勢洶湧的天災面前,並非一勞永逸,它引發的問題是當時造壩的人們所始料未及的。
後水壩時代左右為難
對於大壩侵害生存環境的討論,似乎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去影響所有人的行動,尤其是決策者。
然而,新的推動力出現了。2009年科羅拉多大學關於三角洲警鐘的報告,將致命威脅之源直接與大壩掛鉤,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大壩「鬥爭」高潮。
上海沉沒、紐約沉沒、倫敦沉沒……在世界名城面臨毀滅威脅的名義下,這次的思考也可能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一些。
文明逐水而居,許多文明常常沿著一條水源發跡,三角洲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
位於大河河口的三角洲,是地質變遷、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者,也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發展最早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因此有黃金三角洲之稱。世界上著名的三角洲諸如尼羅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等,有些地區不僅是良好的農耕區,而且對形成石油和天然氣也相當有利,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油田都分佈在三角洲地區,因此,各三角洲在形成之初就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人群聚集地。
因而,人類是無法接受最文明地區淪喪的。
出路在何方?不管人們有多麼不願意,這個難以面對的問題已經與所有人相遇。
埃及在三角洲之外另建家園,是一種方法。但可能不會成為唯一的方法。
專家們指出,如今在美國要新建一座大壩,已經很難得到各方的認可。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誕生,在經歷了對大壩這樣的大型工程頂禮膜拜的時期以後,在世界範圍內,人們終於開始重新審視和認真反思大壩給我們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一些有條件的國家開始放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解決水資源問題唯一方法的概念。
2001年10月,加納政府宣佈擱置伏爾塔河上的布爾水壩工程。因為該工程將會淹沒部分國家公園的土地,破壞河馬的棲息地,並影響數千人的生活。在烏干達的維多利亞尼羅河上,富有爭議性的布扎加裡水庫被制止,拯救了世界著名的布扎加裡瀑布。
主壩派和反壩派之爭,實際是「關注並保護一條自然的河流」與傳統的「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觀念之爭,在兩種觀念中尋找平衡,成為後水壩時代的一種趨勢。
在近年來的各種運動中,反壩者和環保人士發起的拆壩行動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現象。他們行動的依據是,大壩大國美國的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