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42章 附件 (10)
    戰爭至今仍在繼續,近幾年,由於阿富汗政府本身的問題,使西方的巨大投入付諸東流,不僅未能把阿社會引向正軌,而且在恐怖勢力面前節節敗退,控制的國土不斷縮小,總統被戲稱為喀布爾市長。相反,塔利班勢力則從最初的打擊中恢復,控制了大部分國土,並轉入巴基斯坦北部,大有東山再起之勢。

    【伊拉克戰爭】

    時間

    2003年3月20日-

    雙方人物

    地形

    伊拉克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為2358萬(2001年),全境大部為低地,海拔一般不超過300米,海拔450米以上的地區不到15%。除北部山地和中部的平原外,絕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形。伊中部地區為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部和北部為山地(與伊朗、土耳其接壤),南部為希賈拉沙漠(與科威特和沙特相鄰),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主要與約旦鄰接),西部是敘利亞沙漠。沙漠平坦廣闊,伊軍沒有可利用的地形地物,不便隱蔽和偽裝,利於美軍監視並利於其實施準確攻擊;另與山地和丘陵地相比,沙漠地形通行狀況良好,有利於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

    場景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美國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佈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在伊拉克戰爭前後,聯合國一再不通過美國開戰的決議,然而美國繞開聯合國直接發動戰爭。而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和美國證明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對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5萬人的英軍部隊、2000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庫爾德武裝力量。他們是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並動用了美國在海灣地區駐紮的大量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支援。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降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達到,但是美國政府很快發現,他們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中。伊拉克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美國16萬士兵介入伊拉克內戰,深陷到難以自拔的泥淖中,兵力緊繃,使美國無餘力對付其他挑戰。美軍陣亡人數於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3萬多人受傷,許多人留下殘疾,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各項軍費7630億美元,超過朝鮮、越南戰爭的費用。

    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美國在中東終於獲得一個可以立足、又無需過多顧忌繁文縟節的基點。但與7年前相比,美國在中東的介入更深,立足點更多,但影響力反倒還不如當初,兩伊原本保持著中東的平衡均勢,薩達姆的垮台,讓伊朗少了一個羈絆,影響力大增,原本在這一地區不成氣候的「基地」組織也猖獗起來。

    【利比亞戰爭】

    時間

    2011年3月19日—

    雙方人物

    地形

    利比亞是位於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家,面積約176萬平方公里,人口609萬(2005年)。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只有2%的土地因為能得到足夠的降水而適合耕種。該國地處三大洲和兩大洋的咽喉位置,尤其是相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比亞與歐洲不過相距400多公里的海路,完全可以從中部控制整個地中海。其自古就是戰略要地,並為產石油國。

    場景

    2011年2月18日利比亞多個城市開始出現抗議活動,要求政府下台,抗議活動隨後波及首都的黎波里。遊行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

    3月17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部分安理會理事國代表舉手投贊成票。當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裡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國內形勢複雜,至今仍然是一個傳統的部落國家,部落之間關係盤根錯節,且流動性和搖擺性很大,其政治格局的變化無法用現代政治語言解讀。這些部落數量超過140個,主要集中在利比亞東部、西南部,其中30多個部落為跨國部落,活動範圍跨越利比亞本土、埃及、蘇丹、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乍得、尼日爾7個國家。這是因為,阿拉伯人過去的遊牧部落為了獲取水源,流動性很大,相對較小的部落往往會依附於一個更大的部落,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其所在的區域,否則就會被逐到荒漠地帶。在利比亞真正形成氣候的大部落只有3個:瓦法拉、圖阿里和卡達法。這三大部落的人數在利比亞600餘萬總人口中約占1/3。其中,瓦法拉部落人口最多,約有100萬人,主要集中在利比亞東部港口城市、經濟要地班加西附近。圖阿里擁有50萬人口,是利比亞第二大部落。卡達法則是卡扎菲的直屬部落,它早先曾流落於利比亞東部昔蘭尼加地區。部落成員過著貧窮落後的遊牧式生活,這與卡扎菲早年的生活狀況很相近。但靠著強人卡扎菲的軍事革命,該部落才有了揚眉吐氣的一天。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之所以能長期執政,就在於他成功擺平了部落之間的利益爭鬥,並獲得了重要部落的支持。

    利比亞東西部地區之間一直存在著隔閡,為了維持各部落之間的力量均衡,卡扎菲對各部落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

    從利比亞國內形勢來說,卡扎菲同反對派鬥爭的背後是不同部落之間的鬥爭。從反對派陣營來看,除了在反對卡扎菲這一點上能夠找到共識外,目前並無明顯的共同利益,部落之間的鬥爭卻將繼續存在。

    2.二戰後美國部分戰爭及對外軍事行動

    1950-1953年:朝鮮戰爭

    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成功」行動

    1958年:黎巴嫩內戰、黎巴嫩「藍鬍子」行動

    1960-1964年:剛果內戰、「新終點線」行動、「紅龍」行動

    1962年:古巴危機

    1962-1973年:越南戰爭

    1965年:多米尼加內亂、「動力凝聚」行動

    1973年:智利政變

    1980-1988年:第一次海灣戰爭

    1980年:伊朗「鷹爪」行動

    1980-1986年:尼加拉瓜「伊朗門事件」

    1983年:格林納達「暴怒」行動

    1986年:利比亞「黃金峽谷」行動

    1989年:巴拿馬「正義事業」行動

    1989年至今:中南美洲「支持正義」行動、「穩定國家」行動、「貓頭鷹」行動、「激光襲擊」行動、「哥倫比亞計劃」

    1991年:第二次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沙漠襲擊」行動、「沙漠之狐」行動

    1991-1995年:索馬裡戰爭、「恢復希望」行動

    1994年:海地「支持民主」行動

    1998年:空襲蘇丹

    1998-1999年:科索沃戰爭

    2001年至今:阿富汗戰爭

    2003年至今:伊拉克戰爭

    2006-2008年:埃塞俄比亞及索馬裡「反恐戰爭」

    2011年:利比亞戰爭

    後記

    POSTSCRIPT

    人類最後的秘密種子

    賀瀕

    這是一個「失控」的時代,所有關於這個秘密的訊息,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同時彙集在此……其中必定還隱藏著我們尚未印證或窺破的「秘密」……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維特克曾經用四句奇怪的諺語概括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第一句是:當「上帝」要某人某年滅亡的時候,往往先令其人有炙人的權勢。第二句是:時間是篩子,最終會淘去一切歷史的陳渣。第三句是:蜜蜂盜花,結果會使花更繁盛。第四句是:暗透了,便可望得見星光。

    在這本2011年初出版的《維基解密》中,這四句諺語也在某種狀況下被詮釋著,在這個被網絡所控制的時代,無政府主義幽靈的隊伍正在悄無聲息的壯大。「數字革命」帶來權力轉移,其影響可與15世紀的印刷革命相媲美,網絡天生的權力分散正以積極的方式帶來個體權力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均衡,而「維基解密」恰恰代表著個體在虛擬世界中所能獲得的最大權力。

    這個世界的影像從來就是存在於隱隱綽綽的昏暗之中,《維基解密》幾乎在設計另一個版本的世界級陰謀,在人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則是那些不同尋常的細節,例如個人觀點、外交官的生活和他們關注的人事、無辜者的傷亡和日常侮辱性行為、精英人物的偽善與謊言……

    《錫安長老會紀要》,這份在上世紀30年代所謂關於陰謀論的書,真的是無中生有嗎?只要讀過,就會驚訝我們世界的運行軌道正如此契合。文中指出,如果債務只存在於一國之內,那麼財富不過是從本國的窮人手中流到富人手中。如果能夠向世界放債,那麼各國的財富就會源源不絕地流入到我們的錢匣子。而用一條條隱形的線索串聯起的是被金權家族和軍火財團控制的所謂美國精英政治,是「世界為我所用」的貪婪觸角,是不顧後果的讓自己的足跡在這個星球上肆意擴張。對於所謂「以恐怖主義對付恐怖主義」和「預先軍事打擊」的野蠻殘忍,所有的讀者都很清楚。

    1995年9月27日,美國三藩舉行的「費爾蒙特飯店會議」認為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剩,世界將分化成20%的全球精英和80%的人口垃圾。而解決人口問題,提出了兩種方案,一是採用布熱津斯基的「喂奶主義」(TittyainmentCivilization),二是用「高科技」手段消滅多餘人口。

    事實上,近二百年以來,美國的統治精英一直深受三種社會哲學的影響。一是馬爾薩斯主義,認為地球資源和環境無法承載隔代而倍增的人口。二是應用於人類的達爾文主義,主張大自然的天律是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三是尼采所謂「超人」、「強者」向「弱者」宣戰的精英主義。

    世界萬物在同等的空間裡同時存在著正義與邪惡兩種力量,於是,人類社會從起源的一開始,至今還會有漫長的戰爭、災難等等,種種歷史血案無不伴隨著人類社會現實問題的殘酷影子。

    假設人類生活中的一切規律均是依賴時間而存在,就是說,假如把時間抽離了,那麼這些規律自然而然地顯現了。由此,人們都會感懷一種現實人生的殘酷,也正因為如此,人們也要去追求一個理想和公正的世界,哪怕知道它是虛擬的,不真實的,這種社會責任感,也正是《維基解密》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一切缺乏真情實感的噱頭,最終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暴露出本相。而阿桑奇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他利用了某種技術,最重要的是他講了真話,他站在資本和權力的對立面,他讓我們在某個特定的時期重新審視人類自己。而所有這一切,都在眾目睽睽下進行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