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22章 「氣候門」 全球最大科學醜聞 (2)
    馬克·吐溫曾說過「氣候在我們的預期中,而天氣則是我們已經歷的。」氣候是天氣模式的長期平均水平,天氣每年則可能都有較大的不同,因為它會受到短期內自然變化的影響。在變暖的氣候模式中,仍然會出現一些較冷的時間段,雖然出現的次數會更少,冷的程度也不會那麼強烈。全球變暖真的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嗎?至今在科學界還存在巨大的爭議,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委員會(IPCC)在印尼的度假勝地巴厘島開會的時候,全世界有百名科學家發表至聯合國秘書長的公開信,公開質疑二氧化碳與全球變暖有關的論點。2008年4月,參加國際氣候變化研討會的數百名與會者,其中包括多名氣候科學家,簽署了「曼哈頓宣言」,進一步否定聯合國氣候委員會的說法。

    鼓吹全球變暖是由二氧化碳決定的,最終結果就是限制排放二氧化碳,其實就是限制、減少鋼鐵廠、煉油廠、發電廠,家用電器等諸多高能耗產業的存在。這樣的限制對於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高達幾十萬億美元。經濟規模的大幅減少將造成大量人的失業,恰恰是以此為生的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如果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制定過高的環保標準,將意味著大批的高能耗工廠被關閉、叫停,將導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機會,收入下降,人們陷入貧困,引發更多的社會動盪和災難。

    3.氣候戰爭,誰說了算?

    2010年12月,「維基解密」在氣候變化談判上的「爆料」,一舉搶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談判中心——長期願景(LCA)大會主席文本的風頭,成為墨西哥「坎昆會議」中,無論是政府代表還是在場各組織都無比亢奮進行討論的目標。與丹麥「哥本哈根會議」不同的是,由於「維基解密」曝光的密件,一時間,美國陰謀論震驚全場。

    此次,「維基」曝光的關於美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後密集斡旋的外交電報,揭示了美國是如何利用對別國的財政和其他援助來獲取政治支持,以及美國如何安排秘密的全球外交攻勢壓制對《哥本哈根協議》的爭議。

    非政府組織「地球之友」的政策分析官員霍納指出,這次「維基解密」肯定了我們從很多發展中國家口中聽到的事實:美國試圖威脅撤回對窮國的資助,來迫使他們接受一個不怎麼樣的全球氣候協定。

    為衡量談判砝碼,在2009年7月,美國國務院發出了一份秘密電報,尋求聯合國外交官員的情報,這份電報最早是來自於美國中情局,外交官們被要求提供各國對於哥本哈根的談判立場、各國之間的交易,以及聯合國環境方面「條約規避」的信息。

    讓盡可能多的國家同《哥本哈根協議》相連,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也加強了《哥本哈根協議》被正式接受的可能性,一張全球外交攻勢網就這麼展開了,外交官都開始忙碌工作。同時期從2009年12月底到2010年2月,外交官電報的數量增大,速度也加快。

    在一份2010年2月17日從布魯塞爾發出的電報顯示,美國計劃同其最有力的對手——「基礎四國」(中國、南非、印度、巴西)作鬥爭。

    這份電報是關於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曼以及其他歐盟官員的對話。弗曼表示歐盟應從「基礎四國」的技術中學習,並分裂「基礎四國」,從而「更好地避免第三國家的阻撓以及未來有可能的氣候談判失敗」。

    而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CRU)的郵件洩露事件通過互聯網傳遍了全球。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可能擊潰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氣候變化法案」的夢想——這個法案一旦通過,「碳交易上限和範圍」這一計劃就可以實施了。這還是向高盛等華爾街銀行打出的一記重拳,那些銀行已經把千百萬美元投入創建氣候交易衍生品的新方案了。

    自工業革命以來,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美國的身影。他們通過政治與經濟的槓桿,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奧巴馬是首位擁有黑人血統,並且童年在亞洲成長的美國總統,與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過。奧巴馬總統在他上任後的一周內就吐露了這種看法:「美國準備在新能源和環保問題上重新領導世界。」「一個不能掌握自己能源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根據奧巴馬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構想,美國將在可再生能源、節能汽車、分佈式能源供應、天然氣水合物、清潔煤、節能建築、智能網絡等領域探索出一個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低碳新政」。這種改變是絕無僅有的。美國科爾尼國際咨詢公司董事程邁越認為,可再生能源是實現減排並保持經濟增長的最有力措施,美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術儲備一旦被廣泛應用,將對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為此,奧巴馬政府在「低碳新政」的舉措上,可謂大刀闊斧。

    在扣起排放二氧化碳就是毀滅地球這個大帽子後,2009年3月17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美國眾議院科學小組會議上稱,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實施溫室氣體強制減排措施,那麼美國將徵收「碳關稅」,這將有助於公平競爭。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大量數據向議員論證了全球面臨的能源和氣候挑戰,他說,作為全球碳排放第一的美國,必須做出表率,對進入美國銷售的,卻無法達到美國碳排放標準的產品徵收高額進口稅,這就是「碳關稅」,以此懲戒警告那些無視地球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高碳國家」。此話一出,引發了美國貿易夥伴和全球輿論的擔憂。同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其中的「碳關稅」條款規定:如果美國沒有加入相關國際多邊協議,自2020年起,美國總統將獲權對來自未採取措施減排溫室氣體國家的鋼鐵、水泥、玻璃和紙張等進口產品採取「邊境調節稅」,即可以對這些產品徵收「碳關稅」。

    什麼叫碳關稅呢?比如說,你生產一個鐵鍋,生產過程中煉鐵需要消耗煤,也就是用了碳,這個要加到稅裡,把鐵塊紮成鐵鍋要用電,電也是燒煤生產的,所以也要收稅,至於收多少,當然它美國說了算,從此之後在科學和環保的大旗下,美國可以予取予求,對於中國很多企業來說,現在出口的利潤已經非常微薄,美國這麼一加稅,這些企業將很難生存。

    有償輸出壟斷的新能源技術設備,由第三世界為美國「低碳新政」買單,這就是美國的一張王牌。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所說,對發達國家來說,低碳經濟是它的新增長點,例如每一棟樓的取暖系統換一遍,就等於換一套基礎設施,這本身就創造需求和創造就業。更重要的是,美國在新能源基礎研究領域專家雲集,應用研究領域同樣是人才濟濟。為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歐盟將重點轉移到了替代能源上,使其在核能、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技術上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但歐盟在信息技術上收穫並不多,這也使歐盟失去和美國再次叫板的機會。可以預見的是,低碳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將成為美國新一輪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的重要「戰場」。

    2010年年初,美國《時代》雜誌發表專文指出:過去十年成為美國失去的十年,從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始,接著是決定這十年走向、震驚全球的「9·11」恐怖襲擊,引發美國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陷入泥淖的戰爭,加上「卡特裡娜」颶風的重創,然後以金融海嘯終結。從2000到2009年,美國的經濟不進反退,民心低迷,堪稱美國「地獄的十年」。美國發動這場「低碳革命」實質是一場產業革命,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日益衰退的經濟提升到新一個階段,就是用新能源經濟取代目前的碳基能源,以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4.冰封時代,未來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

    從大約12000年前開始,地球就沒出現過這種劇變,即使大約8200年前發生過小變動。典型的氣候劇變通常是溫度突然變冷,並持續幾個世紀,有時長達1500年,然後又突然以更快速度變暖。沒人知道這種變化究竟怎麼發生的。

    2010年,德國氣候學家莫季布·拉蒂夫通過對海洋表面以下3000英尺左右、海水開始冷熱週期性循環的地方進行了測量和研究,得出新結論:近期橫掃大半個北半球,讓多個國家深陷嚴寒困擾的「異常」氣候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而已。未來可能持續20至30年之久,全球將經歷一個寒冷的冰河世紀。

    當人類正不斷往大氣中注入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時,地球這個行星本身可能正進入一次劇烈無比的冰川期中。溫室效應將與地球冰川期激烈碰撞。

    科學最新數據模型認為,幾千年後,整個北半球都將被冰層覆蓋,如同現在的南北極一樣——前提是新的冰川期沒有和「大氣變暖」發生衝突。

    2008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克勞雷在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預測,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地球將迎來另一個「冰河世紀」,而且是幾百萬年來最強烈的一次。不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仍會持續加熱大氣層,也許繼而延遲新的冰河世紀的來臨。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可能會說,這麼說來二氧化碳還是件好事。但事實不會這樣。克勞雷指出,如果大氣變暖真的能抵消或延緩冰河世紀的到來,這不是一個讓人安心的消息,因為人類正在進入高異常的氣候變化狀態中。

    克勞雷預測,這次的冰川期來得比以往更氣勢洶洶,更嚴峻。按照地球氣候常態,1萬年到10萬年之後,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如加拿大、歐洲和亞洲都將被「永久性」的冰層覆蓋,情形就像現在的南極一樣。

    大約在6.5億年前,地球呈現完全冷凍狀態,表面溫度驟然跌落,整個地球覆蓋在3000多米厚的冰層之下。這一冰凍期持續了大約2500萬年之久。

    地球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遇到一段冰川期,在過去300萬年來,地球跌跌撞撞地循環走過了幾十個冰川期。每次冰川期到來,極地的冰層都慢慢擴大到其他地方。冰川期快結束的時候,它們又慢慢縮回到極地。每次冰川期一般都僅持續大約4.1萬年,但在過去的50萬年中,地球被這些冰層覆蓋的時間卻長達10萬年。

    冰川還可能會引起另一種連鎖災難。美國的科幻電影《後天》,講述的是全球溫室效應改變了海洋暖流的運動,從而使得地球在幾周時間內進入到了冰川期。冰可以反射85%的太陽光,而海面對陽光的反射率不足10%。冰川越多,暴露於陽光之下的海面也就越少,那麼地球吸收的陽光能量就越少,氣溫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地球被冷凍,單細胞微生物就會死亡或退化。這樣,只有發生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幾十甚至上百億噸熾熱的火山熔岩才能融化厚厚的冰川。

    與此同時,過去50萬年中,冰川期及間冰期的溫度變化都變得更加極端,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紀錄連續被打破。根據地球岩石的紀錄,這些極端的氣候變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緩解,而最近的兩次冰川期更是有史以來氣候變化幅度最大的兩次。

    研究預測,在這次即將到來的冰川期中,北美洲的遭遇與其在過去十幾萬年間的歷次冰川期相似,將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同時,電腦模擬顯示,歐洲和亞洲也進入了冰層區,從英格蘭到敘利亞,大片的土地都將被厚達3.5千米的冰層覆蓋。這是此前冰川期中從未見到的景象。

    然而,即使這次新冰川期真的有如此不尋常,人類活動排放出的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也同樣不尋常。克勞雷提到,溫度只要升高3到5度,人們就可以面臨過去5000萬年從未遇到的氣候。而在冷與熱的衝撞中,到底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現在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一方面地球上有非冰川期的,有溫暖的大氣,另一方面,極地冰層至今依然存在。這本身就是很奇怪的景觀。

    史前氣候專家洛蘭·李斯基預測,下一個冰川期可以比此前100萬年中的任何一次都要來得嚴重。500萬年前,複雜生命剛剛開始進化,地球那時的溫度比現在高出很多,極地沒有任何冰。上一次類似的「溫室地球」階段大約發生在1億到5000萬年前,當時南極上森林蒼鬱,淺海則覆蓋了現在美洲、歐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區。

    這之後,可能是與喜馬拉雅山快速上升有關,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開始慢慢下降,地球也開始慢慢變冷。南極在3000萬年前第一次出現了永久性冰蓋,此後慢慢擴大。不久,北極也出現冰蓋。

    大約250萬年前,地球氣候進入了全新的震盪階段,冰川期與間冰期頻繁交替一直到現在。在此期間,北半球的冰層也不斷擴大。這期間,北歐、北亞和北美洲的覆冰厚度一度高達4000米,海平面則在今天海平面的120米之下。

    一次比一次更冷的冰川期,讓地球在過去50萬年中不斷變冷——直到「人類世」到來。「人類世」這個詞是剛開始受到廣泛認可的地質概念,由諾貝爾獎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提出。它沒有特定的起始時間,意指人類活動開始對地球大氣和生態產生越來越關鍵影響的這段時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