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2章 點穴之戰, 兩萬枚核彈頭瞄準 (2)
    這個地下「核黑市」網絡縱橫交錯,由數條脈絡組成,卡迪爾·汗是這張網的樞紐,而德國、荷蘭、南非和斯里蘭卡等國則是重要的節點。卡迪爾·汗和德國、荷蘭、南非和斯里蘭卡的軍火販子打得火熱,同時有走私嫌疑還有馬來西亞前總理巴達維的膝下獨子等。

    除卡迪爾·汗外,「核黑市」還有更大牌的賣家——俄羅斯、美國、以色列和獨聯體各國的軍火商,他們的核交易「氣魄」萬丈,流毒無窮。

    直到現在,蘇聯地區仍然是大部分核材料的最大來源地。俄羅斯的核材料庫巨大而豐富。核武庫中還有幾千顆核彈頭、上百艘已退役但還沒有取出核燃料的核潛艇和600噸的武器級鈾和鈽。據統計,俄羅斯目前只能保證600噸武器級鈾和鈽中的三分之一是安全的。蘇聯解體後,由於經濟困難、生活水平下降等原因,與核「沾邊」的人開始打上核材料的主意。俄羅斯軍隊負責保護軍事核設施的一些士兵鋌而走險,從事起偷盜核材料的犯罪活動。同時,一些生活和工作在核工業城的工人和科研人員也開始從事核武器走私。由於非法核走私活動的興起,核交易黑市近年來逐漸在中亞、歐洲和巴爾幹地區出現。

    出現在「核黑市」的俄羅斯「產品」主要包括一些核地雷、核炮彈等戰術核武器,還有很多以金屬氧化物、溶液及廢金屬形式保存的核材料,俄羅斯境內的這些核材料據說可以製成4萬顆原子彈。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頂級機密工廠的負責人對前來訪問的外國科學家公開出售鈽材料,海軍軍官從核潛艇偷取高濃度鈾,一個武器工廠的工作人員偷走30多斤的核原料出售,這些核交易的危害性讓全世界都坐立不安。俄羅斯的「核黑市」遍及各地,影響全世界的地下核市場。俄羅斯究竟有多少核材料被賣掉,誰也不知道具體數目,正是這樣,更是令人擔心。據數據顯示,俄羅斯已經粉碎了一百多起偷運核材料的陰謀,但是「溜掉」的可能更多。

    除了俄羅斯,其他獨聯體地區的「核黑市」也是一派「熱鬧」景象。2003年1月,6名身穿迷彩服、頭戴黑色面具的槍手手持衝鋒鎗衝進吉爾吉斯斯坦一家冶金化工廠,幾秒之間就殺死了保安人員,從工廠搶走了23個箱子,箱子裡裝著大約500公斤氧化銪。這是用來製造核電站反應堆芯棒的戰略物資,用這種芯棒可以製造武器鈽,這種明搶和暗偷核材料的事件在獨聯體各國屢見不鮮,也顯示其「核黑市」交易頻繁。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表示:「核部件在一個國家設計,並在第二個和第三國家製造,然後運到第四國,最終運抵目的地。分佈在全世界的核武器黑市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料的水平。」

    2010年,美國《環球科學》第2期在《核冬天一觸即發》一文中指出,在模擬核爆炸效果時,科學家假設爆炸了大約100顆廣島原子彈。模擬結果顯示,除了2000萬人會直接死於核戰爭外,許多戰區外的人也會逐漸死去。這是因為核爆衝擊波會將多達500萬噸煙塵拋入到上層大氣。在大氣運動的驅動下,這些煙塵微粒會在大約一個星期之內繞地球一周,兩個月內覆蓋整個地球。暗淡的天空會阻擋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陽光,並擾亂食物鏈長達10年之久。

    早在1983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核戰爭以後的世界」討論會上,TTAPS小組(R.P.特科、O.B.圖恩、T.P.阿科曼、J.B.波拉克和卡爾·薩根)和其他一些學者宣佈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從那時起,「核冬天」——正如人們現在這樣稱呼的——開始進入公眾意識。對這一有關動植物的大規模死亡、甚至人種都可能滅絕不寒而慄的預言已經不能漠然置之了。

    現代武器的精確制導意味著對方的核武器可被摧毀於發射井內,它使得「第一次打擊」的核攻擊行動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巡航導彈的攻擊使預警時間變得非常短促,報復行動必須在接到第一次核襲擊警報後的幾分鐘之內就立即決定並付諸實施,這就可能意外地觸發一場可怕的核戰爭。儘管如此,核武器的支持者們並不關心這些細節。

    當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爆炸時,它的衝擊波相當於一百萬噸常規炸藥的威力,足以把方圓數英里的所有建築物夷為平地。美國和日本的研究結果一致認為,在距爆炸中心2英里以內的幾乎所有人(98%)都會當場死於衝擊波。在5英里以內的普通房屋將被摧毀而無法修復,10英里以內的所有住宅的門窗將會碎裂。

    核爆炸的第二個後果就是核火球的劇烈燃燒和蔓延。火球的溫度最初可達攝氏2000萬度,在離爆炸中心5英里的範圍內,人只要站在露天或接近窗戶,身上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裸露的皮膚會由於灼燙而被嚴重燒傷。灼熱還引起範圍極廣的大火。房屋裡的窗簾和傢俱都會突然著火。加油站、煤氣廠、樹木、植物,凡是能著火的東西都會燒起來。分散的大火最後將匯成一片火海並四處蔓延,一直燒到再沒有東西可燃時為止。還有一種情形,即「風暴性大火」也很可能發生,此種情況曾出現在第二次大戰中的廣島。當熊熊烈焰產生空氣的抽吸作用,導致出現颶風時,風暴溫度可達攝氏1000度甚至更高,這個溫度足以熔化玻璃和某些金屬。在這種大火中,任何無處逃生的人都會被燒成灰燼或窒息而死,即使他們在掩蔽室裡躲過了衝擊波的襲擊也無濟於事。

    雖然衝擊波和火球造成的毀滅力是如此可怕,但引起最大傷亡的看來還是核爆炸以後四處飄落的放射性塵埃。當核彈近地爆炸時(核戰略家稱之為「地爆」),大量泥土和碎石被拋入空中。核爆炸引起的強烈輻射使這些泥土和塵埃成為放射性沾染物。它們與炸彈的碎片一起被吸到空中,形成人們所熟悉的懸浮於地球大氣層中的蘑菇狀煙雲。在數小時或數天之內,較大的微塵和碎片回降到地面上來,將致死劑量的放射物質拋到數百平方英里的範圍內。只有呆在地下很深的鋼筋水泥掩體中,人們才能免於放射性塵埃的傷害。當然,只有一些重要人物,像那些負責制定戰略計劃的人才能呆在這些掩蔽所裡。

    科學家們曾經對5枚氫彈在英國大倫敦地區上空爆炸的後果做了虛擬的詳細估算,其結果是,700萬居民中將有500萬人死亡,50萬人受傷,只有100多萬人能倖免於難。死亡人數中將有400萬人死於放射性輻射,這是一個緩慢的、苟延殘喘和可怕的死亡過程,它可能持續6個星期。有一種普遍流行的誤會,認為一場核戰爭將使大多數人立即喪生,事實上,核武器的直接殺傷力並不等於立即喪生。核武器的直接殺傷效力包括瞬間核爆炸、熱(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沉降、電磁脈衝干擾等多種殺傷因素,因此受到直接殺傷的大多數人將逐漸死亡,而不是立即喪生。

    核冬天的威力對剛剛經受了直接核打擊而倖免於難的人們意味著什麼呢?在每一個核爆炸地點上空,都會騰起一股巨大的由塵土和煙灰構成的柱狀雲團。這股雲團上升到大氣層5至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後沿著水平方向四處擴散,很像暴風雨來臨前的「鐵鑽」狀積雨雲,接著又合攏到一塊。核打擊次日的清晨將沒有黎明,中午時分天空仍會一片漆黑,這種黑暗將持續若干星期。在此期間,氣溫將日復一日地下降。在大陸地區,氣溫總計可能下降40℃(72F),這足以變夏日為冬日,變冬日為北極的冰天雪地。

    人們已得知,坦博臘火山噴發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是1816年夏季的消失,那麼不難想像,核冬天引起的後果將更為嚴重。在春季或夏季,日照的銳減和嚴寒的侵襲將使大部分莊稼、植物和樹木遭到毀滅。河流和山澗都將封凍,許多動物會死於飢餓和寒冷。在熱帶地區,不管是哪個季節,核冬天的影響對當地的動植物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日照水平和氣溫至少要三個月才可能恢復到正常。生物學家把核冬天看作是一場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的災變,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為了在核爆炸地點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如攻擊像導彈地下倉庫及雷達設施等具體軍事目標,核彈需要在接近地面時引爆。核戰略家們創造了一個恰當的名詞「地爆」來稱謂它。作為核爆炸的形式之一,地爆的聲響就好似一場大暴雨或是氣球炸裂時發出的聲音。此外,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是在遠離地面的空中爆炸的,被稱作「空爆」。「空爆」的殺傷範圍更大,但它的點爆炸威力卻較弱。

    核爆炸的強烈放射性使得一切都變成了帶有放射性沾染的廢墟。放射性持續的時間取決於是什麼樣的放射材料。為了增加放射性強度,核彈表面可塗上一層像鈽那樣具有高度放射性的物質,這種核彈常被稱作「髒彈」。而最大的「潔彈」是中子彈。它爆炸時產生的能量幾乎全部都變成具有很大殺傷力的中子束,而不是衝擊波,就像放射性一樣,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它使所有與中子衝撞的東西也具有放射性。但中子彈的目標是殺傷人,而建築設備卻完好無損。一般說來,既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佔領敵人的城市(在放射性允許的條件下),是奪取戰爭勝利的理想方式,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人們才研製中子彈。

    當爆炸當量為50百萬噸級時,核塵埃則上升到30英里的高空。

    地爆產生的核塵埃是引起核冬天的第一個因素。引起核冬天的第二個因素,是核爆炸後的遍地大火所產生的煙灰。一顆氫彈爆炸時的火球足以把方圓數英里內它所能點燃的一切都化為灰燼。在鄉村,草木、糧食、植物都會燃燒並導致持續數星期的烈焰焚地。在城區,住房、工廠、加油站、化工企業也在劫難逃。這些大火所產生的濃煙升騰到數英里的高空。一旦形成風暴性大火,濃煙有可能被吸至同溫層。

    如果把圍繞地球運轉的宇宙空間站上看到的景象記錄下來,就會發現,原子彈爆炸的每一個地方都升起一個由塵埃和黑煙形成的柱體,並向四周擴散。這些煙塵漸漸融匯成為一個巨大的環繞北緯地區的塵埃屏帶。開始這條塵埃屏帶顯得非常凌亂,遭受核打擊的國家上空成為最黑暗的區域。數星期以後,整個地球也被黑雲覆蓋,核冬天所造成的這一後果將使全世界所有地區無一倖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