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貝爾獎精選 第15章 深水區,冷想法 (1)
    「亂」絕對是件「好」事,混亂是必然的,是物理學定律決定的。現在流行觀點認為,如果你的桌上和房間裡很亂的話,你最好別去收拾……

    1.「亂」絕對是件「好」事

    有些人天生不善收拾,家裡和辦公桌上總是亂七八糟的。這不只是因為有些人生性懶惰、邋遢。有一本書叫《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把普朗克曾經說過的科學道理向社會領域推廣:「在任何自然的(不可逆的)過程中,凡參與這個過程的物體的熵的總和永遠是增加的。」也就是說,混亂是必然的,是物理學定律決定的。現在流行觀點認為,如果你的桌上和房間裡很亂的話,你最好別去收拾。

    哥倫比亞大學管理學教授埃裡克·阿伯拉罕森和商業科學記者大衛·弗裡德曼合著了《完美的混亂》一書。他們搜集了大量證據,運用心理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的最新進展來說明為什麼混亂對你有好處。

    首先,整潔帶來的好處抵不上它耗費的時間。保持桌面整潔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對文件加以分類、貼上標籤後收起來,用的時候再取出來。這樣的話,一位習慣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工作人員比他那些習慣於胡亂堆放的同事平均要多花36%的時間。

    作者認為,一個適度混亂的桌面其實有其合理性。每一堆東西都是一個符合直覺的有條理的系統:重要的東西一般都在最上面,不是迫切需要處理的東西會被堆到下面。收拾得太整齊還有一個壞處:竊賊找起來也更方便。

    家裡亂一點、髒一點不會使孩子生病,經常接觸清潔劑的噴霧才叫危險。另外,研究發現孩子接觸灰塵和過敏源少的話,長大後得過敏症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列舉了案例,搜集了很多軼事,然後把他們的觀念應用到了各個領域。比如零售行業:堆放大量貨物的商店要比那些整齊地擺放暢銷貨品的商店賣得多。再比如反恐戰爭:混亂是壞人最強大的力量。施瓦辛格從來不制定日程表,混亂卻為他帶來了成功。

    他們區分了混亂的幾個類型:迷你型混亂(大範圍混亂中一些容器內的混亂,比如抽屜、冰箱);因為工作或心情導致的週期性的混亂;垂直型混亂(「一旦堆放起來就會顯得整潔的東西,比如CD、雜誌、信件和發票。地心引力是強力膠水」——但是書報雜誌的開本參差不齊是一個障礙);堆放型混亂(一堆塞在床底下、沙發下的東西,不太常用的東西會藏得很深,偶爾把它們翻出來會得到意外的欣喜)。

    2.適婚女性在大城市,為了搶奪男人?

    作家理查德·佛羅里達因為出版了《創意階層的興起》一書而在美國一舉成名,部分是因為他把創意定義得很寬泛,但顯然美國尚未變成一個人人都是網頁設計師、製片人或髮型師的國家。

    「在曼哈頓的街頭經常能看到禿頂、矮胖的男人挽著一個高大的金髮女郎,這其中是有緣由的:紐約的單身女性比單身男士多出21萬多人。」理查德·佛羅里達就此提出,在創意經濟的年代,選擇住在哪個城市非常重要。

    理查德·佛羅里達指出,那些自由地跑來跑去的人通常不考慮職業規劃,而那些有進取心的人已經很清楚他們該去哪兒發展。理查德·佛羅里達查看地球夜晚的衛星圖片,把明亮的地區稱作一個超級地區。全世界有40個超級地區,它們占世界人口的17%,但經濟產出佔全世界的2/3,技術革新佔全世界的90%,它們是全球經濟的推動力。美國有10到12個這樣的地區,很多國家只有一個。

    經濟活動不僅變得更加集中,而且更加專業化。紐約是港口城市、時尚中心和金融中心;附近有名校的舊金山是軟件中心;洛杉磯的氣候適合拍電影,是娛樂中心;納什維爾是音樂製作中心。如果你想從事某種職業,並不是去哪一個大城市都行,因為現在對你來說重要的就那麼幾個城市。

    研究發現,年輕人是先選定想去哪裡生活,再去那裡找工作。《福布斯》雜誌調查年輕人選擇在哪裡生活所考慮的因素時,發現他們認為「異性的多少」比「就業機會」更重要,「夜生活」和「生活成本」的重要性更加靠後。他們需要知道,在美國各個城市遇到異性的機會有很大的差別。目前,在美國,最適合單身男性的地方是東海岸和中西部的城市。在華盛頓,單身女性比單身男士多出5萬人。

    實際上,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很多大城市都是單身女性比單身男士多。25歲至44歲的適婚女性跑到大城市去的目的之一是爭奪最合適的男子,因為她們不願意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成婚。

    另外,在考慮去哪個城市生活時,年輕人還要瞭解城市的性格類型。因為與自己性格類型相同的人在一起生活會更幸福,沉穩的人跟神經質的人在一起生活會變得緊張、焦躁。心理學家區分了5種人格類型:和善、盡責、外向、神經質和開放。美國各地區的人格類型剛好跟它們的經濟特徵吻合:芝加哥有很多外向型的銷售人員;中西部是製造業中心,都是些盡責的人;南部有很多日本人和德國人的汽車廠,以和善、認真的人為主;波士頓、洛杉磯等東北部城市集中了外向型的人。

    他說,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尖的。全球化受到兩種力量的拉扯,一種是擴展,比如工廠,另一種是集聚。世界經濟的很多東西可以分散,但這些都不是核心。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維度將繼續集聚,人口、機會、技術革新和資金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地方。美國是一個流動性非常高的社會,每年有4000萬人搬家,1500萬人遷往異國或者異地,其中單身的年輕人流動性最高,20來歲的人遷居的可能性是40來歲的人的3倍。幾千萬人遷居可能會造成少部分地區吸引了很多能夠自由選擇居住地的單身人士,更多的年長者、缺少工作技能的人則堅守於一處。世界上10個超大城市住著近4億人,占世界人口的6.5%,但是貢獻的技術專利佔到總量的57%。

    3.千萬別相信「大廈」

    自古以來,富人總是借助建築來讓自己永垂不朽、震撼世人、撫慰自己、發表政治宗教宣言。建築不僅是藝術,它還是一種交流形式,甚至是一種宣傳工具。寺廟、教堂和皇宮都是在展示威嚴。

    德揚·蘇德吉是英國《觀察家報》的建築評論作者,他在厚厚的《大廈情結》一書中探討這一明顯而又隱秘的現象,讓人們深入思考建築。

    蘇德吉回顧了一些獨裁者的建築規劃。希特勒本人曾經的志向就是成為一名建築師,他跟斯佩爾一道充分地將建築用作宣傳工具,美化他的統治、威嚇震懾他的統治對象。他的總理府異常宏大,大廳高30英尺,門廊高17英尺,計劃在柏林建一幢高305米,可以容納18萬人的大廈。1939年3月14日,捷克元首哈查被引入希特勒4000平方英尺的辦公室,哈查心臟病發作,身體虛弱的他簽訂了將捷克交予德國的協議。

    而對有錢有權的人來說,宏偉的建築往往是失敗的標誌。個人和組織往往在衰微的時候開始搞建築。1968年,英國歷史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在他的暢銷書《帕金森定律》中記錄了很多他對商業管理的錯誤做法的觀察,他還提到了建築,他說建築是公司健康與否的氣壓計。「在令人興奮的發現層出不窮、不斷進步的時期,沒有時間去規劃完美的總部。這一時機來得比較晚,要在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完成之後。我們知道,完美是終結,終結就是死亡。」帕金森提供了幾個歷史事例。聖彼得教堂是在教皇陷入世俗事務、失去了很多道德權威之後興建的;路易十四是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幾十年、權力開始衰落的時候修建凡爾賽宮的;印度總督搬入新德里的新皇宮之後一年,國大黨要求獨立;泛美航空在統領航空業多年之後才在公園大道興建了大型總部,但是蓋好不久就在1991年破產了;微軟和Google都還沒在第五大道上豎立自己的世界級總部……

    4.記住,永遠不要比你的老闆搶眼

    美國作家尼克·鮑姆加丁曾寫道:「(《權力的48個法則》)48個法則中的第一個是,永遠不要比你的領導更搶眼。不要蓋過你的老闆、贊助人和老師的風頭,他們於你有恩,要讓他們高高在上。並用違背和遵循了這些法則的歷史事例來闡釋它們。第一個法則的事例分別是,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凱舉辦的派對過於奢侈,路易十四判了他終身監禁。伽利略聰明到不僅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還知道用梅迪奇家族的姓命名它們。格林說,不要誤以為時代不同了。每一個交易台、每一個行政事務處、每一個車間都有它的太陽王。你只需要認出他來。」

    美國服裝公司的創始人多夫·查尼買了400本《權力的48個法則》,他喜歡把這本書送給那些被他解雇的僱員。但有人覺得這些法則不道德:「到第36條法則,你開始覺得自己行為不端,開始擔心自己的品德。到第44條法則,你已經認為自己大體上是不道德的,整個世界也是如此。到第48條法則,你會說,好吧,誰是我的第一個犧牲品?」格林自己的辯解是:「如果世界就像一個風雲變幻的大球場,我們被限制在其中,選擇不參加比賽是沒用的。那會讓你失去權力,而沒有權力會活得很悲慘。」

    《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對兒子雷歐提斯說:「有幾句教訓,希望你銘刻在記憶之中。」這些教訓包括「盡你的財力購置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艷」;「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頭是:「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兩本書說明,世家子弟到了該闖蕩社會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會告訴他們一些權力的法則。

    5.「錢」要離遠了看

    瑞典是當前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海地是最窮的國家之一,如果讓你選擇去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還是海地首都太子港下館子,你會選哪個?答案好像很明確——去瑞典吃馴鹿肉丸子!但《發掘你的經濟學家潛質》的作者泰勒·考恩認為這樣做並不明智,這並不是因為他反對吃馴鹿肉。

    考恩認為,如果去某地方只是為了享受美食,應該觀察相反的指標。他解釋說,收入的不平等使那裡有很多廉價勞動力生產和製作食物,也保證了那裡有足夠的對飲食有要求的有錢人。

    錢並不是決定人的基本因素,因此金錢刺激有時會起反作用。比如,為了讓孩子幫你洗盤子,該不該答應付錢給他?考恩曾經用錢誘使女兒洗盤子,結果她洗了三四天之後就不願意幹了。「你跟她解釋說洗盤子是家庭責任,她也許不會聽從,但至少她會感到那是她的義務。如果付錢,她的動機就變了,父母成了老闆,而不是值得效忠的目標。」為了同樣數目的錢,孩子寧願去快餐廳打工,因為勞動所得的薪水象徵著他經濟上的獨立。再比如,一家托兒所開始對那些接孩子遲到的家長罰款,結果發現問題更嚴重了。罰款使家長們付出的只是一點錢,而先前接孩子遲到被視為不禮貌或者做父母的責任心不夠。

    考恩指出,如果要你選擇收留一隻狗還是一隻貓,你應該選不招人待見的貓。狗的性情很友好,增加了它們受款待的幾率,貓天性膽怯,更容易被人們冷落。經濟學家們這樣向乞丐施捨:「以挑釁性的口吻問一群乞丐他們在幹些什麼,把錢給回答得最無禮的那個人,因為他最不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施捨。或者問一群乞丐中的每個人,他們中誰最該得到施捨。如果他們反覆磋商,無名氏定理就應該起作用,這群人將提名一個能將財富最大化的受贈人,因此施捨能獲得補償收益。」

    6.第一直覺,沒錯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社會心理學家格爾德·吉仁澤認為,在需要迅速做出決定的時候,直覺、部分的無知和選擇性遺忘比豐富的信息和嚴謹的邏輯更加重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