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51章 .「萬里江山」,東亞棋局的合縱連橫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語,而中國的歷史脈路正是在這種週期性的分合交替中承傳下來,往復不斷,遵循某種顛撲不破的自然法則。在中國的戰爭文化中,所謂「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進行兼併。「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

    對於軍事家來說,兵棋就是虛擬的戰爭,嚴格形式的兵棋最早於1811年由普魯士軍事顧問馮·萊斯維茨發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兵棋模擬不僅作為軍官的一種訓練活動,而且作為軍校教學內容在一些歐美國家的軍隊中推廣。兵棋模擬在真實戰爭中逐步進入實戰應用,對於模擬軍事部署、戰鬥進程和預測戰爭結果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兵棋推演中,有戰略級、戰役級、戰術級之分,戰略級執行者通常為國家級的領導者,而戰役級執行者常為戰區、集團軍或軍、師一級的統帥,戰術級執行者通常為連排級的基層指揮者。

    而對於一場戰爭棋局來說,最後的勝利者往往是在戰爭過程中輸得起的一方。輸了幾個回合併不要緊,只要還能控制住局勢,勝利便不期而遇。

    整個歐亞大陸就是一盤棋,這個形狀不規則的歐亞棋盤從里斯本一直擴展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為「棋賽」提供了平台。美國地緣戰略家布熱津斯基認為在歐亞大陸的棋盤中,美國是新型的霸權,美國要成為贏家的條件是:棋盤的中間地帶能逐步併入擴大中的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範圍;南部地區不被某一個國家單獨主宰;東部國家不聯合起來將美國逐出近海的基地。但是,如果中間地帶拒絕向西方靠攏,而成為非常自信的單一的實體,並控制了南部,或同東部的主要棋手結盟,那麼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就將嚴重受損。如果東部兩個主要棋手實現某種聯合,美國地位也同樣會受損。最後,如果美國的西部夥伴把美國從其西部周邊地帶的立足點逐出,美國自然而然被迫終止其在歐亞大陸棋局的角逐。

    在二戰期間,中俄的聯盟成為邊緣國家的噩夢,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的聯盟,也要預防中國與日本形成結盟。也不能排除大歐洲聯盟——德俄聯盟和法俄聯盟的出現。由於歐亞大陸的任何地區聯盟都威脅到美國全球性大國的地位,美國必須研究如何對付謀求將美國趕出歐亞大陸的地區聯盟。美國要盡量離間中俄兩國,促進中俄的戰略對立。

    從棋局可看出,美國作為主導者之一,地緣戰略的三大任務是:防止附庸國家相互勾結並保持它們在安全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性;保持稱臣的國家的順從並維持向它們提供的保護;防止野蠻民族聯合起來。歐洲一體化不應追求與美國「平等的夥伴關係」而是服從美國的領導。可以接受一個民主的認同美國和歐洲共有的價值觀的俄羅斯成為一個歐亞大陸中的小夥伴,但要防止新獨立的原蘇聯各國重新歸順俄羅斯。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皮克曼曾在《和平地理學》也認為,美國的未來戰略重點在於,一定要經常注意不讓任何國家或幾個聯盟國家以優勢的力量出現在歐亞大陸這兩個區域的任何地方以免美國的安全受到威脅。由於鐵路速度的發展有可能使歐亞大陸成為一個具有真正勢力的統一整體,歐亞大陸尤其是心臟地帶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從地緣政治分析的觀點看,歐亞聯合起來的力量遠勝於美洲的力量。因此,美國的主要政治目標,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必須防止歐亞大陸幾個實力中心聯合起來反對美國的利益。

    相比較普通的棋局,地緣政治的棋局則複雜多變,撲朔迷離,中間存在各種變數。在棋局中,棋手屬於非合作博弈,即「零和博弈」,通俗說,即像賭博一樣,有人贏了多少,就必定有人輸了多少。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而在地緣政治中,即使對手,不僅是競爭,也要相互合作,結果也可能是雙贏,也可能是雙輸,即周邊的旁觀者得利。

    在東亞棋局上,歐美國家已經在上面佈滿了棋子。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歷史久遠,因此有許多回轉餘地。在限時的棋局中,一局輸了,還可在下一局中扳回,但也可能會在很長一個時期一蹶不振,甚至出局。亨利·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也提到「棋局」這一概念,基辛格認為,對於棋局來說,中國最耐久的遊戲是圍棋。圍棋是一種以棋子圈地的遊戲,它暗含了戰略包圍的概念。一個由19乘19條線構成的棋盤開始是空的。每個玩家有180個棋子供使用,每個棋子的價值與其他棋子是相等的。玩家可以輪流將棋子隨意放在棋盤上任何一個位置,目的是加強自己的力量同時包圍和捕吃對手的棋子。幾場角逐在棋盤上不同的區域同時進行。隨著玩家實施自己的戰略計劃和應對對手的意圖而落下每一個子,棋盤上力量的平衡逐步變化。在一個玩得好的棋局終盤,棋盤上佈滿了互相交錯的力量地盤。優勢的對比往往很小,在一個外行眼裡,勝負不是一目瞭然的。而西方的象棋則是講究全勝。遊戲的目標是將軍,將對方的國王逼入死角。大多數象棋棋局的勝利是靠消耗角色棋子而取得的,很少的也有通過戲劇性的巧妙一擊將軍。象棋還有另一個結果就是平局,雙方都放棄了戰勝對方的希望。

    如果說象棋代表一個決定勝負的戰鬥,圍棋就更像一場戰役。象棋玩家以勝負為目標。圍棋玩家則爭取相對優勢。在象棋中,對手的實力全部展現在你的眼前,因為棋子都擺在棋盤上。圍棋玩家不但要估算棋盤上已有的棋子力量對比,還要估算對手將要把下一子放在哪裡。象棋教給人們克勞塞維茨的「重心論」和「決勝時刻論」,其開局通常都是在棋盤中心展開廝殺。圍棋教給人們戰略包圍的藝術。象棋玩家盯住對手的棋子以一系列頭碰頭的廝殺步驟消滅之,而圍棋高手則走進棋盤上的「空地」,逐步加強自己或削弱對手的戰略優勢。象棋培養專一思維,而圍棋則培養戰略靈活性。由此,中國的戰略家就像圍棋棋手,希望長期地避免被包圍。歐美人是國際象棋棋手,類似於戰術家,目標是「通過一連串面對面的交鋒」把對手的棋子一個個吃掉。國際象棋使人思維單一,圍棋則能培養起戰略靈活性。

    基辛格認為,中國的政治學也傾向於把總的戰略形勢看作整體的一部分:好和壞、近和遠、強和弱、過去和未來都是互相關聯的。西方把歷史看作一個通往現代化的進程,其間人類在一次次與邪惡和倒退力量的戰鬥中大獲全勝。與之相反,中國人的歷史觀則強調一個衰落與復興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認識自然和世界,但不能完全控制它。由此,中國人一直是聰明的現實政治實踐者和戰略學的學生,只不過他們的戰略和外交與西方所習慣的很不一樣。中國的決策者幾乎從不把寶押在一場全勝或全敗的衝突結果上。持續多年的有計劃性的運作更接近他們的風格。西方傳統總是把在一場決定勝負的力量衝突中獲勝的英雄捧上領獎台,而中國的理想是強調不顯山露水地、間接地、有耐性地提升相對優勢。

    與美國的優越的兩面靠洋地緣優勢相比,中國的西側是分隔歐亞大陸兩端的「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由於這一地帶的存在,使得中國必須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處理大陸事務上。在中國的周圍至少有三個世界級強國,分別在中國的北方、東方和西南方。大陸強國俄國正在加速復甦中;海洋強國日本正在暗暗擴張其軍事實力;而介於大陸和海洋之間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

    地理版圖也是一個國家戰略能力的基礎。新加坡學者基肖爾·馬赫布巴尼認為,因為地緣關係,歐洲不可避免地要和鄰近的三大勢力打交道:俄國,非洲和伊斯蘭世界。而在這個日益縮小的世界裡,這三個地區動盪的局勢遲早會滲透進入歐洲社會。

    在歷史上,歐洲世界與阿拉伯世界圍繞在地中海周邊爭鬥了一千多年。最終歐洲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西、北部(歐洲),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東、南部(北非,包括阿拉伯半島)。在這場千年較量中,雙方在很長時間可謂勢均力敵,特別是後來阿拉伯世界又吸收了西進的突厥人勢力,更是達到了頂峰。但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宣告了歐洲取得的勝利。阿拉伯世界按照歐洲殖民者的意圖組建的國家,不可避免的淪為了歐洲的附庸。

    在美國未崛起前,俄羅斯的戰略極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當美國崛起後,它被迫只能收縮到白令海峽以西。當日本崛起後,俄羅斯又進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縮。北約東擴不僅使俄羅斯喪失了西部地區的緩衝帶,並且還不停的積極向中亞地區滲透,使俄南面的緩衝區也有受擠壓的危險。俄羅斯要保衛原有的地緣安全結構,急需要像中國這樣的東方鄰國強有力的支持。

    中國主要有海洋與陸地兩條戰略防線。從形態看,中國戰略防禦的邊界也在發生了潛在變化:即由原來的邊界線及以內的邊疆區戰術型防禦,轉變為邊界兩端地區可控制的戰略型防禦。這種戰略型防禦同美國的戰略相近,即不但能消除戰爭隱患,保證周邊地區的和平,同時能避免戰爭在本土區域進行。形成了一個對其他力量之間的緩衝帶,為安全增加了保險係數。  

    中國著名軍事研究員閻學通曾就中國21世紀上半葉捲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做了預測。  在2012年至2026年間,世界和平的穩定性雖然沒有變化,但中國捲入軍事衝突的頻率可能會升高。中國捲入的軍事衝突的場景會體現為時間短,規模大的特點,即有捲入短期的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危險,這一衝突會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和東亞地區安全形勢構成重大影響。

    當今,中國的軍事能力正由本土防禦型向力量投送型轉變。在陸地上,中國邊疆地區有四條重要的陸地戰略防線:北線、南線、西線、西南線。北線形成於中美朝鮮戰爭及中蘇對峙時期,即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一側,朝鮮半島是中國重要的一個戰略緩衝帶,它是從海上進入中國東北的一塊跳板。從朝鮮半島,既可以北上中國東北,又可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同時也南下山東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線中國西部所面對的中亞地區。這裡人煙稀少,為中國極為重要的戰略防線,因這一區域處於亞洲的地理中心位置,即亞洲的「腹地」,在歷史上,中國與來自北方強敵的征戰,凡這一「腹地」穩定,即都能實現國運昌隆,例如漢朝、唐朝、清朝等朝代。而凡這一地區失控或動盪不定,必然國勢大衰,例如宋朝、明朝等。中亞地區與中國西北邊疆相鄰,種族、宗教因素異常複雜。蘇聯解體後,土耳其與伊朗都試圖與一些中亞國家其結盟,而美國更試圖染指,並在阿富汗等國駐紮力量。

    中國的東南線主要面對東南亞地區。東南亞曾是大國力量交鋒的前沿地帶,持續戰火不斷,1960年代美國入侵越南,1970年代末中越衝突,1980年代蘇聯屯兵越南,形成了這條防線的地理態勢。而東盟在這一地區的作用和影響漸漸增大,試圖成為大國力量間獨立的一極。中國的西南防線主要形成於1960年代,以中印邊界衝突為標誌。西南防線位於世界屋脊,不利進行戰事。

    美蘇冷戰後,隨著中國開始作為海權強國美國與陸權強國俄羅斯之間的中間力量的崛起。戰略特徵已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正在由被動轉為主動,其標誌是中國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國際事務舞台上,尋找與力量相稱的地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