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斯蒂芬妮在大學裡也不總是開心的。「不管怎麼樣我兩頭都不討好。不過我漸漸不在乎了,因為每天下來我都對自己正在做的事充滿信心。所以我不在戲劇和流行音樂中做非此即彼的選擇,我決定做能把這兩個世界結合起來的事——我真正熱愛的事。」
有一天,在學校旁的日本快餐店用餐時,她突然想到要是她沒選對要走的路,生活將會怎麼樣?她喜歡她學到的所有關於表演的知識,就像一塊海綿在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但她還是有點擔心。她意識到或許大學並不能給她想要的東西,那些有用而實在的經驗。
「我愛紐約大學,但關於藝術,我認為我可以比學校教得更好。我真的感覺紐約就是我的老師,我需要咬緊牙關,單打獨鬥。我對大學聯誼會和學生活動沒興趣。我真正感興趣的,是融入音樂圈、做服務生、掃廁所和做任何我TMD正在做的事情。」LadyGaga曾對ELLE雜誌這樣說道。
我可不可以退學?想到這,斯蒂芬妮不敢再往下想了。她很擔心,她怕自己真的會退學。父母為她的教育犧牲了那麼多,她擔心會讓一直支持她的父母失望。但她更想忠實於自己。她不想通過突發奇想或才藝比賽之類而聲名大噪。她想通過努力的工作,用傳統的方式來為自己贏得獎章。
最終,經過夜以繼日矛盾又糾結的掙扎後,這個勇敢的女孩決定:「管他呢,就這樣幹吧!」僅僅在學校待了一年後,斯蒂芬妮決定退學,原因很簡單:「我喜歡我所喜歡的。我不喜歡我所不喜歡的。」
19歲生日那天,斯蒂芬妮盡可能委婉地、含糊其辭地把這個驚人的消息告訴了父母,他們的反應沒有預想的激烈,不過還是不放心,又很無奈。紐約大學是一所著名的大學,學子們為了能進去上學拼得頭破血流,如果斯蒂芬妮現在就放棄學業,那麼極有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可他們也瞭解自己的女兒,固執、任性的她從來不像安分的孩子,她從不肯選擇簡單的路。
LadyGaga曾向《滾石》雜誌談到自己退學去工作的決定時說:「我只是一直喜歡做音樂,如果不工作,我會瘋的。」
「我從蒂施藝術學院退學,搬出父母的房子,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靠自己過活。我做音樂,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去工作。我不認識那些有背景的人。如果我對其他人有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一切都自己動手去做,不要浪費時間去想得到什麼恩賜。」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2.Gaga誕生記
從蒂施藝術學院退學後,斯蒂芬妮一直在探索、嘗試大眾歡迎的流行音樂。對於那些在紐約市的演唱會上兜售的流行搖滾和鋼琴曲,斯蒂芬妮開始感到厭煩,她覺得這些音樂有些沉悶。有一次開麥夜表演,她談起對自己的演唱會的感受:「我當時的感覺就像,要不是因為這是我自己的歌,我都不會去聽。我對這樣的表演感到無聊。就像個嬰兒蹣跚學步,感覺比較稚嫩,顯然我不喜歡它。」
她的創作風格,也因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發生了轉變。「我來到市中心,那裡的音樂創作人還真TMD多。所有那些人都在重複做著相似的狗屎一樣的音樂,真是超級無聊。我想做點原創和新鮮的東西。」
一天晚上,她步行回家,路過一群群爛醉如泥的混混、趾高氣揚的異裝癖和頹廢的街頭少年時,心裡卻琢磨著怎樣才能讓表演更有味道,讓觀眾更覺有趣。紐約有很多歌手和創作人擠破了頭去各個場子裡表演——當然,她嗓子不錯,也會彈鋼琴,但怎樣才能真正與眾不同呢?怎樣才能脫穎而出呢?怎樣的改變才能讓她自己也樂在其中呢?
斯蒂芬妮想加點料,決定從音樂上下工夫,在音樂方向上做一個轉變,去創造一些更鮮明更有電子迪斯科味道的音樂,帶有硬搖滾、重金屬、迷幻、電台音樂、Doo-Wop模仿的音樂。「我當時想,如果我真想有大創新,我要做流行音樂。」斯蒂芬妮認為流行音樂已經成了一種被遺忘的藝術,需要有人用智慧和想像力去復興它,以使它重獲人們的關注。
結果就是,在斯蒂芬妮寫的歌曲中,甜蜜膩歪的情歌越來越少,而有沉重鋼琴伴奏的獨唱歌曲越來越多。她開始將流行音樂的經典旋律和華麗搖滾樂,如大衛·鮑威和皇后樂隊的音樂混合起來。她希望用城市的旋律對自己的復古舞曲進行混音,雖然是流行歌曲但遊走在搖滾的邊緣。
斯蒂芬妮錄了一個樣帶,取名叫《言語》,收錄了五首歌。其中有她自己譜寫並已表演了一段時間的歌曲《無可淹沒》,這首美妙的歌聽起來就像是早期版本的《棕色眼睛》。然後斯蒂芬妮又錄製並發行了她的首張EP《紅與藍》,收錄的歌曲有《瘋狂的事》、《但願你在這裡》、《無可淹沒》、《言語》以及《紅與藍》。她的演唱深受偶像大衛·鮑伊的影響,並成為紐約歌手、音樂創作人交流圈裡的一分子。
但是僅僅做出新音樂卻也是不夠的。
一次,斯蒂芬妮在紐約大學俱樂部裡唱歌,穿著熱褲和比基尼上衣,並用蘭花裝飾,但是並沒有人注意到她。當斯蒂芬妮清了清嗓子,等大家安靜下來,準備唱新歌時,滿座的觀眾嘰嘰喳喳地談話、嬉笑、打鬧,卻沒有誰認真去聽台上一個18歲的意大利裔紐約女孩略微沙啞的歌聲。
被忽視的感覺相當不爽,斯蒂芬妮不想人們還在說話時就開始唱歌,「如果栽在這裡,就注定一事無成。我必須做點什麼。」於是,在舞台上,斯蒂芬妮突然在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喝得醉醺醺的大學生面前,將她的T恤衫從纖細的肩膀上拉至頭頂,然後又拽去短裙,只剩內衣和漁網裝。全場觀眾都驚得目瞪口呆,他們安靜下來。斯蒂芬妮認為沒有其他選擇,當她回到鋼琴前,開始了第一首歌時,不出所料,觀眾們一下子全神貫注起來,並點頭稱讚她的音樂。
「那時我真正決定了自己想成為哪種類型的流行藝術家,它聽起來荒唐,但是我在做一件真正激進的事情。」斯蒂芬妮將那個時刻定義為一個轉折點,一個「新生」的開始。這就是LadyGaga誕生的時刻,也是斯蒂芬妮對安迪·沃霍爾表演藝術的初期實踐,斯蒂芬妮開始認為唱歌不僅僅是唱歌,而是一種表演藝術。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吧,就在斯蒂芬妮演出的時候,另一位將要給她的人生帶來巨大改變的貴人出現了,他就是索尼的製作人羅伯·福薩利(RobFusari)。
作為一名音樂創作人和製作人,羅伯是排行榜上的常客。羅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歌曲,並與音樂創作人合作,給各種類型的藝人寫歌:從流行、搖滾、鄉村、嘻哈到舞曲。他是真命天女組合的重要推手之一,曾聯名為這個組合創作過兩首最熱門的單曲。他和各種類型的藝人合作,從經典舞曲天後葛洛莉亞·蓋納,到當代流行音樂偶像布蘭妮·斯皮爾斯、威爾·史密斯和傑西卡·辛普森等。
當時他正在尋覓一位新人。每當羅伯聽到有新人表演的消息,他就會趕到紐約東村去觀摩。他希望從這些演出中看到佼佼者,找到一顆未經雕琢的鑽石。
斯蒂芬妮大搖大擺地走上舞台,安裝好設備,開始唱歌。酒吧裡的羅伯轉頭看向舞台,只見一個瘦小個子的棕髮女孩坐在那裡彈鋼琴,身邊的蘋果筆記本電腦嗡嗡傳出節拍,她看上去有兩下子。
羅伯和斯蒂芬妮隨後便在他的家庭錄音室裡一起工作了,兩個人合作得相當融洽。他喜歡她對劇場和戲劇的領悟力,他們合寫了好幾首歌,大部分都是情歌。
有一天,在羅伯的工作室裡,斯蒂芬妮正在鋼琴上為自己製作新歌《一次又一次》,突然,羅伯對戲劇感十足的斯蒂芬妮大笑起來。他說:「你簡直太像弗雷迪·曼克瑞了,你真夠戲劇化的!」
對羅伯而言,誇張和戲劇性是個優點,弗雷迪·曼克瑞是皇后樂隊的主唱,而皇后樂隊也是他最喜歡的樂隊之一,特別是她們的經典名曲《嘎嘎電台》(RadioGaGa)。
那天下午,羅伯開始叫斯蒂芬妮Gaga,而且他每天到工作室的時候,不再用一個簡單的「Hello」和她打招呼,而是開始唱《嘎嘎電台》,這成了斯蒂芬妮的出場音樂。
此時的斯蒂芬妮還沒有一個藝名,大家紛紛動腦筋出主意。這時候,斯蒂芬妮收到羅伯發來的短信息,上面寫著「LadyGaga」。
這本是個錯誤,是羅伯的一個小失誤。羅伯輸入的是「RadioGaGa」,手機做了個自我修正,因此不知怎麼的,「Radio」變成了「Lady」。不過,斯蒂芬妮立刻回信息:「我很喜歡這個名字,這就是我的正式名字了。」
從那天起,她就是LadyGaga了。
在2009年3月接受《每日郵報》採訪時,幾年前曾和LadyGaga一起在聖心修道院上過學的紐約作家兼時裝設計師克裡斯蒂娜·西維塔說:「第一次看到她變成了LadyGaga在表演時,我驚呆了。我見到她時,她穿著錐形胸罩和小熱褲。我說:『天哪,你變了!』但是當我們聊天的時候,她卻一點兒都沒變,她甚至沒有喝酒。她還是那個乖乖女。我真的認為她的道德觀念還是完美無瑕的。」
斯蒂芬妮的朋友認為這個名字有些搞笑,不過也蠻合適她的,彷彿這一直就是她的名字,甚至她的媽媽也開始管她叫Gaga。而LadyGaga再也不會對斯蒂芬妮這個名字應聲了,LadyGaga終於找到了一個真正體現了她性格的名字。
與麥當娜相似的是,LadyGaga曾經進軍過兒童文學界,當然不是像麥當娜那樣直到其音樂事業相當成功後才寫了第一本兒童書,LadyGaga早在2006年11月,就參與了蟋蟀凱西的《公園入口》一書配套CD裡一些歌曲的工作,這本書是關於一個11歲男孩和他的神奇生物朋友的故事。而且,在與創作型說唱歌手梅勒·梅爾大師合作的《世界家庭樹》和《真理之源》這兩首歌裡,LadyGaga執意在創作人員名單上把自己的名字改成LadyGaga。
LadyGaga是不是比斯蒂芬妮更加出名?在解釋這個問題時,LadyGaga公開宣稱在她的一生中任何時候她都覺得自己很出名,並強調了那種特殊的、與眾不同的、類似在當地聲名狼藉的「出名」和全世界都知道你的那種「出名」之間的不同。
Gaga說有些人天生就是明星,不管你是不是,反正她絕對是其中之一,當她還是個孩子時她就能讓眾人的目光聚集在她身上,就像蜜蜂逐蜜一樣。Gaga說她總是驚世駭俗,而且永遠漂亮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