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好孩子 Step 1  瞭解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寵兒 (1)
    休謨說過:「一個人不論有什麼天賦才能,如果他自己不清楚自己具有這種才能,不能形成適合於自己才能的計劃,那種才能對他就完全無用。」為此,首先需要瞭解孩子的優勢。

    一您對孩子的愛到底有多真

    好媽媽語錄:要想讓孩子最終成功並幸福著,關鍵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每學期期末考試後,我都會看到這樣的幾個場景,年年歲歲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辦公室裡:媽媽們的話題往往是孩子們的成績。那優秀生家長的話比平時明顯的多,談起自己孩子的成績神采飛揚,滿臉的驕傲和興奮;最沉默的自然是那「差生」的家長,表情裡有幾分抑鬱、幾分尷尬。回到家裡,她看到孩子就來氣,一點兒小事情就成為導火索,壓抑已久的鬱悶宣洩在孩子身上,讓她嘮叨個沒完:「你太不爭氣了,你考成這樣叫我們出去怎麼見人、臉往哪裡擱?!……」

    教室裡:孩子們盯著手裡的成績單,心情和表情明顯不同。有些人想到的是期盼已久的獎品;至少有1/3想起的是父母失望的眼神、媽媽的嘮叨,甚至爸爸手裡的鞭子……

    心理咨詢室裡:考後那幾天來總是特別熱鬧。來求助的孩子不約而同傾訴著共同的煩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而學習,不少孩子是這樣回答: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而努力學習。他們問我:爸爸那麼辛苦,媽媽對我那麼好,我考不好,覺得很對不起他們,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讓我感動得難以回答——誰不想考好、得第一?孩子們「失敗」了,首先想到會讓父母傷心、失望;而我們做父母的,如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面子,那麼,到底,誰愛誰更多一點?

    每個媽媽都應該做的測試

    在去瞭解孩子、發現孩子之前,讓我們為人父母者,先來認識自己的心。請您跟我做一個這樣的測試。

    請拿起一支鉛筆、一張紙,讓我們用三五分鐘時間做個小小的測試。

    請在紙上寫出您對孩子所有的希望。

    比如成功、成名、出國留學、上名牌大學、發大財、當大官有權有勢、將來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找個好對像、幸福快樂、健康長壽、孝順父母、為父母爭氣為家族爭光……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可能太圓滿,盛極必衰,所以也不敢太圓滿。請您做個取捨,劃掉其中一個願望,接著再劃掉一個……直到剩下最後一個。

    最後剩下的一個是什麼呢?

    是「為父母爭氣為家族爭光」嗎?如果是,那麼您就是一個自私的父母。平時口口聲聲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的,其實是最自私、而且也可能是最霸道的父母。真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最後一個必然是「幸福快樂」,他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便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能快樂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著名作家龍應台的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問她:「如果你的兒子極其平庸,你會失望嗎?」龍應台回答:「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方面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更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地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請再回頭看看,您寫下的第一個期望是什麼?是成功?成才?成名?成就?大多數父母都渴望兒女成龍成鳳,都期望他們比我們更成功,過得更好,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大家想過沒有——怎樣才算成功?是不是一定要從小書讀得比別人好,長大了錢賺得比大家多或名氣比普通人大,才算成功呢?

    對於一個先天基因平平甚至低於常人的人,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我就是在不斷地成功。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說得好:「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的人。」

    對於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最特別的人就是成功。一個不會讀書的人可以成為優秀的藝術家、企業家;一個一拿起書就頭大的孩子可以去運動、去學手藝、去做自己更喜歡更擅長的事。通往「羅馬」的路有那麼多條,為什麼非要十幾年寒窗苦讀,跑在前面先擠過高考那座獨木橋的才算成功?

    對於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人上人」還是「人中人」,快樂地活著,有幸福感才算真正的成功。

    但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有多少成功者並不快樂?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明威、川端康成、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自殺而死,著名作家毛姆日進斗金卻常常鬱鬱寡歡,諾貝爾本人也終身未婚沒什麼幸福感……

    多少人渴望成功,但成功之後卻找不到快樂幸福,為什麼?

    影響幸福感的十大要素

    為什麼有人貧病交加卻不懈地與命運或死神抗爭,有人衣食無憂卻要去跳樓?

    為什麼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幸福感不如西部貧困地區?為什麼歐美發達國家百姓的幸福感還不如常常暗無天日的冰島和貧窮落後的非洲小國?

    那些自殺、吸毒、酗酒乃至「剪斷三千煩惱絲」的看破紅塵而出家者,有幾個是因為窮?到底什麼樣的人最快樂、最幸福?

    人們經常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是快樂。英國《太陽報》曾以「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為題,舉辦了一次有獎征答活動,從應徵的8萬多封來信中評出四個最佳答案:

    ◇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

    ◇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

    ◇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千辛萬苦操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英國近兩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在英國最快樂的職業是理髮師,尤其是年長的理髮師,他們的工作能給人帶來美麗和快樂,並因為自己的勞動和創意能看得見並得到顧客的認可而快樂著。

    但是快樂和幸福有所不同。快樂是一時的感受,而幸福則是一種長久的體驗,即一種可持續的快樂。什麼是幸福感?《新牛津英語詞典》裡這樣解釋:幸福感指舒適、健康和愉快的狀態。把握幸福是一種能力,如今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是「幸福學」。

    千百年來人們渴望著破解幸福的密碼——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感受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相似之處,就是幸福的要素,主要包括:

    1.心中有愛,懂得愛與被愛

    一個懂得愛與被愛的人將來才有可能擁有一個和睦溫馨的家,這是幸福的第一要素,因為家是一個人8小時以外最主要的去處;家人是我們一生中接觸最多、影響最大的人。

    從小被關愛、心中有愛的人,才可能懂得如何愛人和接受、珍惜被愛。所以要讓從小孩子感受到足夠的真愛,並學會表達和回應父母親友的愛。

    2.有一份工作可以自食其力

    我們可以不求孩子們光宗耀祖,或者以後能衣錦還鄉回報父母。但兒女長大成人後至少要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才能讓人真正得到自尊自信、平等獨立,工作雖然辛苦,但成果或成就能讓人體驗到成功的自豪和人生的價值。此外,擁有一份工作意味著閒暇時間不太多,這是一件好事,太多的閒暇容易讓人感覺空虛、無聊,甚至惹是生非。卡耐基認為,煩惱是因為我們有時間煩惱。

    據2006年2月《讀者》報道,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發現,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著「老養小」的現象,有30%的成年人成為「袋鼠族」,由父母供養著。上海的一次家庭調查發現,85%的不在讀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或全部生活費。而西方的傳統觀念是:18歲以後的兒女已經成年,不論貧富,都應該自食其力。所以很多年輕人是靠打工或貸款完成大學學業的。

    3.這份工作最好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累、報酬再少,都苦不到哪兒去;反之,報酬再高,你也不開心。因為你每天要花8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做你不喜歡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而8小時,意味著你每天清醒時的一半光陰。所以,決定做什麼工作時,不要學講究現實的美國人。在美國,有兩萬多種職業,但有一半以上的年輕人只想選擇其中最熱門最有「錢途」的五種;不妨多學學浪漫的法國人,在法國,有一半的人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是興趣。

    4.有一個以上與工作無關的健康的愛好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先接受一份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然後,為了改善現狀,有人不斷努力,變換工作,最終改變環境,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有人善於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在8小時以外享受與工作無關的樂趣,和鄰居朋友下棋、看戲、跳舞、歌唱……或者去看斜陽、流水、飛鳥、浮雲……不做金錢的奴隸,活得悠然自得。懂得自得其樂,則窮亦能開心。

    5.人際和諧,無冤無仇,有至少一個好朋友

    與人結怨,生活就不再平靜,經常被不平、憤怒甚至報復的衝動所包圍,爭吵或爭鬥的結果,從心理學角度看,往往誰也不是贏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發現,爭吵是一種兩人玩的遊戲,然而它是一種奇怪的遊戲,沒有任何一方曾經贏過,因為彼此都不開心。

    交友則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在困難時有人相助,煩惱時有地方傾訴。但是朋友不一定越多越好。一個人要想與各種品質和性格的人交上朋友,往往需要捨棄自我的本性,壓抑自己,戴著面具生活,所以很多人在熱鬧之後有一種對孤獨和真實的渴望,這是其一。其二,交友太廣,必然分散了你投入到友誼方面的情感和時間,從這個角度看,廣則淺,少則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6.經常行善

    一個普通人的煩惱痛苦往往與過於關注自我有關。一個人如果過於自我封閉,就如同「人」入「口」中,成了一個無形監獄裡的不開心的「囚」;如果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就會自私、自利,長大後就可能因為不擇手段而自取滅亡。

    印度有個古老的傳說,說佛為了解救人類的痛苦,把自認為最不幸的人召集在一起,讓他們把自己的不幸寫下來,然後互相傳看。在座的每個人原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瞭解了別人的不幸後,才發現自己的遭遇原來是多麼微不足道!於是煩惱自除。所以一個身體健康、生活富足的人如果還常常煩惱,不妨到醫院、孤兒院、養老院這類地方走走,有助於避免「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抬頭與那些「幸運」的人相比較,多低頭關注弱勢群體,有機會有能力時不妨伸出手幫他們一把,會令人更自信更容易知足感恩。無報酬的真心付出往往與精神上的收穫成正比。

    7.不攀比或不與富為鄰

    只要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就難免會與人相比,且往往情不自禁地抬頭向上比,比的結果往往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滿足、不開心,這似乎是人性的弱點,即使成功人士也往往難以倖免。他們生活在「上流階層」,不時地會遇見一些比自己更有錢更成功的人士,不斷打擊著他的自信心、刺激著他的慾望。

    當然對於強者,比往往能成為他們不斷超越自己、挑戰自己的強大動力。這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知足者更容易快樂,不知足者更容易成功;成功者未必快樂,但快樂者更容易成功。您說,知足好還是永不滿足不斷進取好?

    有一點比較肯定:如果攀比讓您的內心充滿嫉妒、鬱悶、吃不香睡不著,又做不到不比,就不要與富為鄰。

    8.先苦後甜,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人不但喜歡與別人比,還不自覺地要和自己的過去比。金融、電力、電信等行業的薪水之高讓其他勞動者多麼羨慕!但身在其中的職員有多少人感到滿足和幸福?他們會跟公司內部的三六九等比,抱怨世道不公;還會和自己過去領到的獎金比,一邊數著大把的鈔票一邊抱怨今非昔比……所以,先甜後苦不如先苦後甜,天天有巧克力吃的人是不會覺得蜂蜜好吃的,而常常吃藥的人覺得糖水的味道實在是好。一個從小養尊處優,應有盡有的人,是體驗不到窮人家的孩子長久期盼之後終於得到某件玩具的快樂幸福,也很難承受一生當中總會遇到的大小挫折。小時候多讓孩子吃吃苦,後來經過努力,生活逐漸好轉,這樣的命運安排其實是最理想的,它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激情和希望。

    9.身體健康無大病

    請問,您願意用一雙手換取100萬元嗎?願意用您的四肢換取1億元嗎?經過認真的考慮之後,恐怕沒幾個人願意。可見我們每一個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人擁有的是一筆多麼大的財富!遺憾的是,只有那些疾病纏身尤其是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才最能體會到:健康是多麼寶貴,健康平安地活著,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