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會有挫折。
作為媽媽,要想讓孩子少受困難和挫折的「折磨」,就應該培養孩子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做孩子心靈的導師,讓他們從內心具有不怕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媽媽應該讓孩子適當地獨自處理一些挫折和困難,體驗恐懼、內心衝突和焦慮,孩子長大以後才不會產生心理障礙。
如果在孩子成長中,一些該面對的困難沒有面對過,該經歷的挫折沒有經歷過,那麼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承受能力的,在面對挫折時輕則一蹶不振,重則輕生。
媽媽一定要知道,孩子不經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否則他們的成長必然還要走更多的彎路。
作為媽媽,要合理利用孩子遭遇的困難與挫折,教給孩子應對挫折的方法,用事實告訴孩子知道,彩虹總在風雨後。
1.小鬼當家,讓他管理好自己的小世界
和孩子貼得太近是一種傷害,獨立成長需要空間。
——美國的「孔子」、「文明之父」,愛默生
孩子們是最反感媽媽出門前嘮嘮叨叨沒完的,好像孩子什麼事都做不好。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的認可和信任,只要您願意放開孩子的手,他就會順利的成長。為此,要表明相信孩子有處理的能力,只要稍加提醒他注意門戶安全就好了,比如不給陌生人開門,或是接到陌生的電話不要聽信等,相信孩子都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很多媽媽往往擔心孩子獨自在家會發生什麼事情,不願意把孩子一人留在家裡。其實對於6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獨自在家已經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只要媽媽事先提醒一下孩子不要做的事情,反而會增強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但是媽媽不要不負責任地、無限制地把孩子一人留在家裡。
我表妹婚後,因為離姥姥家不算太遠,所以一般船節假日都選擇加班,多掙些錢。所以都會安排他兒子諾諾去姥姥家,很少讓他獨自在家。
從上二年級開始,諾諾有點獨立意識了,有時寧願自己留在家裡。記得記者節那天,單位組織活動,表妹照例想讓諾諾去姥姥家。諾諾有點兒不情願:「我鼓號隊活動六點半才放學,再跑到姥姥家就七點了,八點多鐘您再去接我,多折騰人呀!我自己在家等您吧,我爸七點多就下班了。」表妹想想也是,裡外就半小時的空檔。
話是這麼說,到了當天晚上表妹還是放心不下,六點半住家打電話沒人,過5分鐘再打,諾諾接的:「是媽媽呀!我剛進門,鎖好了防盜門,一會兒寫作業。」表妹反覆叮囑:「陌生人來別開門,餓了可以先吃塊點心,有事打媽媽電話。」這才放下電話,心說再過半小時,他爸爸就回來了,可以放心地玩會兒了。
說也奇怪,那天總不踏實,七點半又打回電話。「你們吃飯了嗎?」表妹問,諾諾說:「我爸還沒回來,我喝了一杯酸奶,吃了一個麵包,還自己煎了一個雞蛋。「啊,還沒回來!」表妹急了,正這時,手機響了,一看是丈夫的:「班車出故障了,你想辦法早點回去照看孩子「。表妹趕忙告訴丈夫:「行了,我這就回家。」
放下電話,匆匆忙忙往回趕,防盜門鎖得挺嚴,拿鑰匙開了一半,諾諾把門打開了:「你們開完會了嗎?」
「還沒有,媽媽早回來會兒。」
「唉,其實我在家也沒什麼事,剛才有位阿姨查水表,我沒讓她進。」
「你怎麼跟人家說的?」
「她咚咚敲門,我打開貓眼一看,是查水表的,我說我家沒人,您明天再來吧!不過那個阿姨挨家查水表也挺不容易的,你不讓人家查,人家又得跑一趟。」
「兒子,你做的很對,不過媽媽教你看水表吧,以後告訴她水表上的數字就行了。」
說著表妹遞給諾諾一個手電筒,告訴孩子怎麼讀水表的數字,從那後,諾諾在家已經獨立處理一些小事情了。
孩子心理分析:
一般來講,悠長的寒暑假一旦拉開帷幕,孩子們就將迎來一段特別的時光,不用再過早早的起床、上學、放學、寫作業這樣規律的日子,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獨自在家,而媽媽要去上班的情況。
特別是家裡沒有老人看管,孩子又不願意去托管學校,無奈只能在家,很多媽媽對此有些擔心「他一個人在家可以嗎?要是出點事怎麼辦啊?」,每次出門前都要囑咐半天,注意這個,注意那個的,到頭來是雙雙的「不歡而散」。
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在家不安全,不妨試試讓孩子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家裡,有些時候孩子希望可以邀請朋友一起來家裡玩耍,如果您信任自己的孩子就放心答應他吧。如果您實在不放心就可以上班期間給家裡打個電話,詢問下情況。
偶爾讓足夠大的孩子自己在家裡,會增加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經歷,有利於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的養成。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就要放飛孩子,學會放手是媽媽必經的一課。
孩子一個人在家,有助於鍛煉他處理各種與他相關的家庭事務的能力,是獨立生活的第一課,如果連自己的小世界也管理不好的話,那麼怎麼能奢望孩子面對更複雜的社會呢。
【給媽媽的小建議】
讓孩子自己在家要注意一下問題:
1)孩子準備好了嗎
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年齡是否適合單獨在家。通常6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了。下面的問題可以幫你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已經能夠「勝任」:孩子有接聽撥打電話的能力嗎?他有責任心嗎?是否能按時完成作業,能幫助做家務,能聽媽媽的話了(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當遇到突發事件,他能保持冷靜嗎?孩子是否明白並能遵守規矩、掌握安全措施,是否瞭解基本的急救常識?
2)對突發事件的處理
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識和急救技巧,是孩子獨自在家必備的防護武器。比如,他們要知道各種急救電話:報警電話110、急救電話120、火警電話119等;知道如何開關燈、開門、鎖門,能夠正確使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
3)出遠門前立「規矩」
每天規定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孩子通話,這可以讓媽媽放心,孩子也更有安全感;告訴孩子,他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但得強調只有哪些屋子是他們可以進的;規定好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限並限定電視節目類型;把家裡的危險品清除或鎖起來:如酒精、藥物、香煙、打火機或火柴等。
2.教孩子要輸得起,跌倒了,再爬起來!
生在世,絕不能事事如願。反正,遇見了什麼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喪氣。你應當下個決心,想法子爭回這口氣才對。
——美國人,著名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馬克·吐溫
勝敗其實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這個理,爭強好勝,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一些媽媽也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只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不算,硬要重來」。面對這樣「輸不起」的孩子,媽媽該如何開導,讓他坦然面對輸贏呢?
佩佩是我們小區裡一個兩歲多的女孩,媽媽經常帶她和小區裡的小孩一起玩遊戲。
一天晚飯後我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在院子裡玩猜拳遊戲,石頭剪子布。只要佩佩贏了,就會繼續玩下去。但要是她輸了,就會吵著說「不算數」,或是阻止別人贏她。其他小朋友都不高興了,紛紛跑開,不願再和她玩。
眼見大家都跑開各玩各的,佩佩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起來:「他們都不跟我玩。」
其實,媽媽早就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明知理虧又霸道的是佩佩,但看到寶貝女兒傷心難過的樣子,也是很心疼。媽媽真不知道如何對佩佩做出適當的反應。
孩子心理分析:
「輸不起」是一種天性。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並不瞭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輸於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不高興。
佩佩的表現正是「輸不起」的代表。想贏又不服輸的孩子,自尊心強且缺乏安全感。他們很害怕輸,一輸就無法肯定自己。同時,因為個性好強的緣故,使得他們在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周圍時,便以耍賴來否定既成的事實。對待佩佩這樣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限,面對挫折的忍受力差,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就會把責任歸罪別人。這時,媽媽的情緒疏導是非常必要的。媽媽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她描述當時的場景然後告訴她:「佩佩想贏,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也想贏啊,如果別的小朋友輸了,不甘心,吵著說不算,或是阻止你贏,那你會不會生氣,還和她玩嗎?」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提供給孩子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讓她發現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能輸能贏、樂觀處事的健康心態將會讓他受益終身。
【名人示範榜樣】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小時候的學習成績很不好。但當他扔下書包在大草原上像匹小野馬似的瘋跑時,媽媽從不會把他抓回來寫作業什麼的。而是一邊幹著活,一邊看著自己的兒子笑。作為一個母親,她知道,學習固然很重要,但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更多。
一次,白巖松的考試成績在全班排了倒數第二,他一生氣,就偷偷把張貼分數的光榮榜撕掉了。後來這事兒終究還是被老師和家人知道了。當然,白巖松又挨了媽媽一頓打。但媽媽絕不是那種粗暴的只知道打孩子的人,作為一個老師,她能理解一個無法面對自己成績的小孩子的古怪心理。
媽媽打過白巖松後就為什麼挨打這件事和白巖松聊天。在媽媽一句句語重心長的教誨裡,白巖松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懂得了做人要輸得起,掩耳盜鈴終究不是個辦法,開始認真學習起來。
【給媽媽的小建議】
孩子遇到挫折往往會覺得沮喪,覺得沒辦法接受自己失敗了的現實,一旦失敗了,就會發脾氣,任性等,表現出種種「輸不起」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輸得起」的人呢?
1)增加孩子挫折時的承受力
雖然要盡可能協助孩子成功,但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要過分刻意地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挫時,媽媽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面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比如,孩子用積木搭一座高樓,可不巧,快成功時「樓」塌了,看著孩子沮喪的表情,媽媽盡量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可以和他一起討論,引導孩子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執行解決的辦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常來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當他的經驗足夠豐富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集體活動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歷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的內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學會如何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集體中的這些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
3)遊戲中平衡輸贏心態
大人和孩子遊戲時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適當的時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通過這種辦法,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當然獎勵的前提是說出輸的原因。
3.苦難教育,讓孩子吃點苦
如果子孫是優秀的,他們必定有志氣,選擇憑實力去獨闖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孫沒有出息,享樂,好逸惡勞,存在著依賴心理,動輒搬出家父是某某,子憑父貴。那麼留給他們萬貫家財只會助長他們貪圖享受、驕奢淫逸的惡習,最後不但一無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紈褲子弟,甚至還會變成危害社會的蛀蟲。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害了他們嗎?
——中國首富,李嘉誠
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往往過於脆弱,只有不斷經受困難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強大的生存能力。孩子永遠是媽媽的寶貝,作為媽媽,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讓人快慰的成功,也會有各種令人煩惱和痛苦的挫折。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裡。中國的媽媽對孩子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愛往往導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們不要一味地嬌慣孩子,讓他們適當地吃點苦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