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還沒有成功 第6章 吸引力法則2確定的目標 (1)
    成功箴言

    1.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因為,俗語說得好,無所不在等於無所在。〔法國〕蒙田:《隨筆》

    2.人有智慧,就是要達到他所期望的。不能走一公里遠,那麼,就走一百步也好,只要走就會好些,這樣就能離目標近些,如果有一個目標的話。〔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記的夏天印象》

    穆瑞的動機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很多年前,在一次舞會上,有一個叫阿瑟·穆瑞的年輕人,左顧右盼,坐立不安。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很想邀她共舞,但卻猶豫不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舞跳得並不好。

    思考再三,他終於鼓足了勇氣,請那位小姐跳舞,小姐欣然應允。然而才跳了幾分鐘,那位小姐就不耐煩了,她埋怨穆瑞舞跳得太差,像個笨拙的卡車司機。

    很多人要是經受了這種恥辱,一定覺得受夠了,再也不敢去邀請那些高傲的小姐共舞,看看電視或者是坐在家裡發呆都要好受得多。

    然而穆瑞居然沒有消沉和喪失勇氣,反而更加熱衷於跳舞,並且跳了很多年,後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現代舞蹈家。到他1991年去世為止,共有百家舞蹈學校以他為名,他還曾連續11年在電視上教所有人跳舞。

    穆瑞之所以能在跳舞上堅持下去,並且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動機——精通自己喜歡的跳舞,同時也為了挽回自尊。有動機才能有行動,有行動才能學習和成長,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能,才能前行並最終取得成功。

    穆瑞的故事顯示了態度和動機的重要性:態度和動機是並行而來的,對一件事的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漠,取決於做這件事的動機是否強烈。只有在對事情有強烈的動機時,才能熱切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中,才能充分體會、把握和完成這件事。

    有動機才有行動

    所謂動機,是指一種產生行動的誘因或刺激。簡單地說,動機就是某種理由,使你想做某些事情。

    不管做什麼事,都有一定的動機。就像你現在讀這本書也是因為你有動機,在千百個誘因中,至少有一個是你打開這本書的理由:你太無聊了,完全沒有別的事可做;你喜歡看能夠刺激思考的書;你對工作不滿意,想從書中找點解脫之道;或者,你讀這一類書只是為了幫助入睡。

    缺乏動機就意味著缺乏行動,而沒有行動就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人們普遍認為,不健康和缺乏動機是人生的兩大絆腳石,阻礙人們獲得成功。技術跟知識雖然也很重要,卻不能保證成功,這兩項在成功的必要條件中的比例只佔15%,而成功至少有85%依靠強烈的動機和健康的心態。

    社會學家通過對成就與動機的研究發現,只有10%的美國人對行動和成就有強烈的動機。世界上的實業家都有「成功動機」,然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有成就動機,卻很少有人是實業家。

    強烈的成功動機最明顯的標誌是一種思考的傾向。也就是說,一個有強烈成功動機的人,即使沒有人指定他去思考任何事,處在完全自由放鬆的時候,也會自發地去思考如何完成某件困難的事。

    成就高的人總是積極主動地思考,而那些平庸的人則往往消極被動地思考,這就是他們之間最基本的差別。

    即使人們擁有同等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對待事物的區別也將決定他們的不同。那些喜歡沉思默想,做白日夢的人,總是充滿熱情,具有強烈的動機,這使他們具備了成功的先決條件。而那些總是看到事物負面影響,採取消極態度的人,也就缺乏行動的慾望,除非鴻運當頭,否則他們的人生將毫無進展。

    有成就的人想著如何成為贏家並獲得成就感,最後他們都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行,這對他們的生活很有影響。不管是在追求生活的品質或是在工作事業上,他們都總是充滿熱情,盡量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他們對任何事都能找到動機,這使他們生活得充實而且總能得到滿足。

    消極動機就是沒有動機

    除了精神病人和夢遊者之外。人們的每件事都有動機,甚至什麼事情都不做也有動機,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什麼都不做應該是沒有動機才對呀。我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某種動機所致。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行為,這些人的動機是消極動機,這種動機使他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什麼都不願去做,當然也就與成功無緣。

    懷著消極動機的人意志低落,受制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過去失敗的經驗。他們遇到事情總愛鑽牛角尖,總愛想到事情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他們老是怨天尤人,做事有始無終,一再重蹈覆轍,沒有一件事行得通。最可憐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消極,老是找些借口來使自己心安。

    造成消極動機和低落意志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舒適安穩並且害怕失敗。恐懼雖然有時可能形成一種動力,產生正面影響,但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影響還是負面的,使我們遇到問題時總是逃避,當然就不能獲得克服困難的滿足感。總的來說,害怕使我們產生消極反應而不是積極的。

    追求舒適平穩也是造成人們消極的原因。積極的人生就像在不斷地攀登叢山峻嶺,雖然有失足的危險,但只要戰勝了這些困難,就可以不斷有新的發現,到達更高點;而那些追求安穩的人,一生就像在體育場內繞著跑道跑步,絕對安全,也可保持現狀,但人生的場景也就只有這一個地方,人生也永遠不能到達另一個高度。追求安穩的人用消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能逃避就盡量逃避,只要保持現狀就好,然而長期下來的結果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使他們厭倦,缺乏挑戰的人生也讓他們感到失落。正如蒙田所說:「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

    導致產生消極動機的還有其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方式,最典型的那些以「只要什麼什麼,就可以怎樣怎樣」的借口來開脫他們的軟弱的人。比如說,「只要我中了五百萬美元的獎券,就會快樂」;「只要我能和一個有意思的人交往,就不會那麼無聊了」;「只要我得到一個又有趣又高薪的工作,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才幹了」等等,說諸如此類話的人,是幼稚而且沒有實幹精神的懶人。他們總是在找一個不費力就可以有所收穫的快樂與滿足之道,可惜這種快樂與滿足之道根本就不存在。等待「只要什麼什麼」的其實是一種逃避的方法,借口不努力,生活過得去就行,這種逃避的幻想是那些意志與自尊低落的人們的最愛。

    現在你該檢查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否會使你受制於消極的動機,這種動機對你的成功與滿足一點好處都沒有。以下的想法就是生活目的不當、自尊低落、逃避困難的警告信號。

    ·我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麻煩。

    ·你決不能告訴我任何你自己都還不知道的事。

    ·越多人喜歡我越好,不然我就會很悲慘,只要有一個人不喜歡我,就說明我很差勁。

    ·我有權力得到人生中想要的東西,我不該承受失敗的痛苦。

    ·這個世界應該公平,特別是對我要公平。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天生就這樣,改不過來了。

    ·我的童年真是不愉快,家庭不和、父母離異,使我心裡一直有陰影,所以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了。

    ·所有人都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他們太過分了。

    ·政府為百姓做得很不夠,尤其沒有為我做什麼。

    ·我現在處境不好,是因為家裡不夠有錢,父母沒有什麼地位,而也沒有認識什麼人。

    ·我長得那麼難看,天生就注定沒什麼作為。

    ·我對每一個人都真誠相待,為什麼他們卻不是這樣對我?

    如果你經常有以上任何一種想法,那你就是自找煩惱。你有意地尋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放縱自己,其實你根本就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來改善你的現狀。

    如果你一直在找尋這個世界上的厭煩之處,它會一直就這麼令你討厭,與其埋怨世事、埋怨他人、埋怨命運,為什麼不先埋怨一下自己的軟弱與懶惰呢?

    你才是該為自己的生活快樂滿足與否負責的人。你如果總想把自己目前的心情和處境歸咎於旁人或環境,你就落入了旁人和環境的擺佈,而失去了自我。你一定要認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品質,而且你也該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自己不能掌握生活的品質,各種環境就會聯合起來對付你。你不能抱著消極的態度,只要想著你自己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質,你就會努力多做一點。生活是現實的,它就是你看到的樣子,而不是你認為應該什麼樣就什麼樣。如果你希望生活有所改變,你要有決心付諸行動。

    在壓力之下,我們常常懷著一種深切的希望,希望得到豁免和解脫,可以不用自己來做,等別人來幫助我們做點什麼。然而,人生並非如此寬宏大量,任何事不經自己努力都不會憑空而來。

    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靠自己處理。想要有積極的動機獲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須排除掉所有不健康的心態和思想。健康的心態和思想才能構成積極的動機,當你發現了採取行動的積極理由,你就能順利地獲得成功與滿足。

    需求理論

    為了幫助人更好地解釋生活的動機,解釋人們為什麼做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了一種需求理論。

    需求理論的前提是:

    1.有一個明確的需要的優先順序或階級體繫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2.中心前提是,我們的某一層需要,要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後,才會激發出更高一層的需要。

    3.我們受尚未滿足的需要所驅使。

    人類所追求的有五個基本的需要,由下而上的次序是:

    生理需要——關於正常的身體運作,包括水、食物、休息和空氣等。

    安全需要——使我們免於受傷害,保護我們遠離危險、損失、威脅和不安全。

    社會需要——包括我們對愛、同伴的友誼的渴望,整體而言,這些需要反映我們想被他人接納的慾望。

    尊重需要——形成我們對尊重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自尊和受人尊敬。

    自我實現的需要——反映出我們渴望有製造力,而且希望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無論我們是什麼人,我們的需求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經常在改變。當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其他的需要就會出現,而這些新的需要又開始支配人們的追求。他的看法一定會使廣告界人士大為開心,他說,我們終生都在追求某種事物。

    當我們實現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佔了最佳優勢,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然而,即使我們到達了自我實現的境界,我們也不會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完全實現自我的地步。什麼都不缺的完善境界可能會把我們煩死,而這對廣告人來說當然也是個夢魘。完全滿足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到達了,也只能維持片刻。當一個慾望消失時,另一個慾望便早已等著要來取代它的位置了。

    能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首先看我們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應該很瞭解自己的需要,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有些人知道,但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基本需要。他推測說:「一般人不自覺的時候比自覺的時候多……雖然他們可以藉著適當的技巧和一些世故使自己變得自覺起來。」

    我們都會用訊號把自己的需求傳遞給這個世界,而這種訊號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傳遞出去了。對我們自己來說,需要可能像一個謎團,但是對其他看得見我們需要的人來說,可就不是這樣了。

    立志需要完全瞭解自己的行為、態度和觀點,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而你終究會明白自己有什麼需要與動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