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博文精粹 第10章 點亮心燈
    陪朋友去淨覺寺為佛像開光後,朋友點了28盞酥油燈,以求幸福美滿,良緣永恆。

    祈求的願望不同,施點的燈盞也不同。在佛教的信仰中稱,今生點亮的酥油燈越多,來世的路就會越走越亮。看那些酥油燈,在悠長的誦經聲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梵音縈縈,燈光點點,照亮了佛堂,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路和未來的前程。酥油燈是供佛的無上極品,而且還具有與佛祖、菩薩通靈的效果。只要虔誠地給佛祖供上功德殊勝的酥油燈,佛一定會讓你實現心中的夢想,滿足你的願望。

    燃燈供佛,始以佛說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象徵。寺院最離不開的就是燈火和香火,因為佛燈寄托著眾生的希望,所以有很多人來寺院燃心燈祈福緣,希望菩薩把智慧賜予供燈之人。《菩薩藏經》中說:「燃點十千燈明,以懺滅眾罪業。」十千就是萬,人們生活在「三界」裡,舉心動念莫不是在造業,特別是無始以來的無明,若非有大智大慧,真不能照破。因此點燈供佛,借助佛的智慧,引燃我們的心燈,指引我們前行實在是必要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都希望得到一種幫助和佑護。

    佛教教義的博厚高明,不是我輩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明達之士,文學大家,服膺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與香山僧如滿,朝夕相處,而自稱香山居士。韓愈弟子李翱太守與榮山惟儼,曾留下一首絕句:「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樹一函經,我來問道他無語,雲在青天水在瓶。」宋代歐陽修,曾自稱六一居士。宋儒程明道過定林寺時,偶見僧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代鼓敲鐘,內外肅靜,一坐一起,並准清規」。於是,程氏慨言:「三代禮樂,盡在斯矣!」蘇東坡與佛印了元,交情甚篤,期間流風遺韻,常為世人所樂道。近世學人梁啟超,曾稱讚東晉時的道安法師說:「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感言。」堂堂梁氏大家,以一僧人之微,而竟嚴重到關係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不是危言聳聽,就是道安確有其道,否則,他斷不至服膺若此。還有胡適之先生,李叔同先生,趙樸初先生等等,古今學者對佛教身體力行的大力弘揚,足以見證佛學的高深博大。

    我家很有佛緣,叔父法號釋悲喜出家為僧十餘年,現在一寺廟當住持,我常去彼處和他談經論道。他送我梁啟超所著的《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等一些佛經書籍,閒暇時間細心研讀,使我對佛學有了些膚淺的認識。學習佛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觀念,掃除了自己為人處世的「唯我獨尊」,懂得了尊重和包容。一卷卷讀後,靜夜凝思,所獲頗豐。學佛人經常談論「戒」、「定」、「慧」三學,以破除人心「貪」、「嗔」、「癡」三毒。「戒」就是要人們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就能夠改造人的心性限制自己一些習氣。戒能生定,「定」就是禪定。禪的意思是靜慮,也就是清除雜念,使心靈和思維純淨。

    定的意思是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也即精神狀態集中。這一點對自己學習做事影響很大。自己為什麼一事無成,就在於不能有始有終,定力不夠戒焉能持久?中國佛教界通常把禪定合稱,總體指調練心意。佛家之所以守戒律,習禪定,追求解脫成佛,基本緣由就在於佛家智慧參破了宇宙真諦,通達了社會事理,悟徹了人生本象,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家守戒習禪的理性基礎又是守戒習禪的理性結果。因此,眾生要超越成佛,就離不開對佛教智慧的學習、領悟和掌握,這便是佛教的慧學。佛教慧學的主要內容,大體上就是佛教對宇宙、社會、人生真諦的闡釋。學此,便知道三學有其次第,必須持戒而後有定,如能入定自能開慧。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史書記載:元和年間(806∼820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到了鳥窠禪師的大名,遂去拜訪。因見禪師住在樹上,便說:「禪師你住的地方太危險了。」鳥窠回答:「白太守比我更危險。」白居易心中奇怪,忙問:「弟子官位在身,為國家鎮守山河,有什麼危險呢?」鳥窠禪師回答:「正因你官位在身,所以才終日忙碌,昧了靈性,這還不危險嗎?」白居易一聽,知道禪師是在講佛教的大道理,遂接問道:「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呢?」鳥窠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大笑道:「這句話,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鳥窠回答:「三歲小孩雖會說,八十老翁不會做。」白居易一聽,歎服不已。後來白居易在西湖之畔造了一座竹閣,與鳥窠禪師所住的古松盡量接近,以便朝夕參訪問道。

    這段故事,對於學佛之人,實在可堪玩味。

    人生,需要點亮心燈,點亮心燈,需要執著和智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