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倒計時 第25章 回天之力:裝在地獄裡的警報器 (7)
    複式火山——由兩種以上的簡單類型的火山體(如火山渣錐、寄生火山錐、盾火山、復合火山和堆積—穹丘)組成的火山。

    火山氣體——是由於火山作用而從岩漿中分離出來的揮發物質的總稱。火山氣體在火山噴發和噴發前後大量產生。隨火山活動的強弱,火山氣體的溫度有高有低。高於當地水的沸點時,氣體中的水蒸汽含量最多,低於當地水的沸點時氣體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火山氣體中還有一部分是固體礦物的蒸汽,它們到達地面後常在噴口附近凝結,形成硫磺、砂等礦物。

    火山灰——就是細微的火山碎屑物。由岩石、礦物、火山玻璃碎片組成,直徑小於2毫米,還有人將其中極細微的火山灰劃分出來稱為火山塵。在火山的固態及液態噴出物中,火山灰的量最多,分佈最廣,它們常呈深灰、黃、白等色,堆積壓緊後成為凝灰巖。火山爆發時,岩石或岩漿被粉碎成細小顆粒,從而形成火山灰。火山灰不同於煙灰,它堅硬、不溶於水。

    火山碎屑——一種火山碎屑物質。火山碎屑是火山噴出的岩漿冷凝碎屑以及火山通道內和四壁岩石碎屑。它包括單個晶體、晶屑、玻屑、巖屑,其形狀沒有受到後期再堆積作用的改造。火山碎屑大小不一,形態與原巖的性質有一定關係,原為韌性的岩石輪廓較為圓滑,脆性的則呈稜角狀並具貝殼狀斷口。火山碎屑是早期階段凝固的火山岩,火山通道周圍的岩石及火山基底的岩石在火山噴發時被炸裂,崩碎而成。

    火山碎屑流——英文名為PyroclasticFlow。「pyroclastic」一詞起源於希臘語「pyro」(火)和「klastos」(碎塊),用來描述火山爆炸後形成的岩石火岩漿碎塊。火山碎屑流是氣體和碎屑的混合物。它不是水流,而是一種夾雜著岩石碎屑的、高密度的、高溫的、高速的氣流,常緊貼地面橫掃而過。火山碎屑流溫度可達1500°F,速度可達每小時100—150英里,它能擊碎和燒燬在它流經路徑上的任何生命和財物。火山碎屑流起因於火山爆炸式噴發或熔岩穹丘的崩塌。

    火山泥流——英文名是Lahar,原為印度尼西亞語,指的是在火山斜坡上生成的泥流和岩石碎塊流。火山泥流是一種水、黏土、砂和岩石碎塊的混合物,其中岩石碎塊的尺寸大小不一,最大可達幾十米。它不是普通的水流,也不是普通的泥流,它的密度大、粘度高,沿山谷下衝時具有很高的能量和搬運能力。火山泥流高速下衝時可達85千米/小時,高密度火山泥流的形態類似於高速流動的混凝土灰漿。火山泥流能影響到上百千米的下游,破壞力很強,橋樑、建築物可被火山泥流破壞並搬運到很遠的地方。人類和其他生命可能被埋葬或被漂礫擊中,也有可能被高溫的岩石碎塊燒傷。

    火山塊——火山塊是直徑大於64毫米的、稜角鋒利的岩塊。火山塊的成分一般是早期的熔岩。火山爆發導致火山錐上早期的熔岩體破碎形成火山塊。一般認為熔岩體破碎時為固體狀態,從而才可能形成火山塊鋒利的稜角。

    火山彈——由火山噴到空中的岩漿物質快速冷凝而成的一種火山噴發物。有紡錘狀、梨狀、橢球狀等形狀。組成物質從裡往外越來越細,大多為疏鬆狀或浮石狀物質,內部常呈氣孔狀,有的中空。一般堆積在火山口附近及火山錐斜坡上。

    火山礫——由火山噴出的岩漿塊和岩漿小滴冷凝而成的一種火山噴發物。其大小大於黃豆而小於雞蛋,小於火山彈。經膠結後形成火山角礫岩,分佈在火山口附近。

    破火山口——一種在火山頂部的較大的圓形凹陷,其直徑往往大於1.6千米。通常是岩漿回撤、火山自身塌陷時形成,或淺部岩漿囊噴發而形成的。大量岩漿的撤退可能是由於其構造支撐的喪失而造成的。破火山口直徑可達8—16千米,而火山口直徑通常不超過1—1.6千米,主要是在火山噴發期間由於爆炸而挖掘出來的。

    火山地震——地震的一種,由火山爆發而引起。波及範圍和破壞性都較小。

    火山鏈——是一系列成線狀分佈的火山,在地貌上常表現為火山山脈或火山島弧。它一般受同一斷裂帶控制。

    火山島——海洋島的一種。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形成的島嶼。面積一般不大,但高度可能比較高。著名的火山島有冰島、夏威夷群島等。

    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佈相當廣泛,海底火山噴發的熔岩表層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卻,有如擠牙膏狀,但內部仍是高熱狀態。絕大部分海底火山位於構造板塊運動的附近區域,被稱為中洋脊。儘管多數海底火山位於深海,但是也有一些位於淺水區域,在噴發時會向空中噴出物質。在海底火山附近的熱氣噴發口,具有豐富的生物活性。

    火山碎屑熔岩——這是一類具有火山碎屑巖與熔岩過渡性質的岩石,也就是說,其岩石性質基本上屬熔岩,但其中混有相當份量的火山碎屑物質。多見於火山頸、破火山口、火山構造窪地、巨大的火山碎屑巖中。熔岩含有10—90%的火山碎屑物質。熔岩部分含斑晶。其成分往往與熔岩相同或相似,因此常誤認為熔岩為火山碎屑巖。

    噴出巖——一種火成岩,也被稱為火山岩,是由火山噴出的岩漿在地表迅速冷卻後形成的岩石,由於冷卻速度很快,一般噴出巖的結構會形成細粒、隱晶,或形成玻璃質,經常包含有碎屑和斑晶。噴出巖由於冷卻很快,有時其中氣體無法逸出,形成很小的氣泡,最典型的如浮巖,由於含氣量大,造成比重小,甚至能在水中漂浮。噴出巖中含硅量低的一般稱為玄武岩,含硅高的為流紋巖,此外硅含量中等的還有安山巖、粗面巖和英安巖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和碎屑會形成凝灰巖。

    熔岩——熔岩是指噴出地表的岩漿,也用來表示熔岩冷卻後形成的岩石。熔岩在熔融狀態下的流動性隨二氧化硅的增加而減弱,基性熔岩粘度小易於流動,酸性熔岩則不易流動。由於熔岩化學成分的不同或火山環境的差異,熔岩有多種表現形式。

    熔岩流——呈液態在地表流動的熔岩被稱為熔岩流,熔岩流冷卻後形成固體岩石堆積有時也稱之為熔岩流。呈液態流動的熔岩溫度常在900℃—1200℃之間,如熔岩中氣體的含量多,更低的溫度也能流動。酸性熔岩粘滯,流動不遠,大面積的熔岩流常為基性熔岩。溫度高、坡度陡時,熔岩流的流速可達每小時65千米。熔岩流的形態取決於多個方面,如熔岩成分(玄武岩、鞍山巖、英安巖、流紋巖)、流量、地形和環境等。

    熔岩穹丘——熔岩穹丘是圓形的、邊緣陡峭的丘狀物,是由於高粘度的火山熔岩(英安巖或流紋巖)堵塞噴火口所形成。熔岩穹丘頂端一般無火山口,從地下湧來的岩漿擠入熔岩穹丘內部,從而引起熔岩穹丘突起變形。熔岩穹丘的表面是已經冷卻的堅硬的熔岩,因此當深部岩漿不斷擠入,熔岩穹丘將會爆炸,形成碎屑坑。

    熔岩管道——熔岩管道是在熔岩流內部自然形成的管道。當液態的熔岩流流動時,由於表面冷卻較快,形成固體硬殼,在表層硬殼的保溫作用下,其內部溫度高、流速快,從而形成管道。一個大型的熔岩流常有一個主管道和若干小的分支。

    熔岩隧洞——當火山噴發結束,熔岩供給終止,或上游熔岩流轉向,熔岩管道中的熔岩繼續向下流動,從而形成排空的熔岩隧洞。一般排空的熔岩隧洞底面平坦,頂部常懸掛熔岩鐘乳。熔岩管道的存在增加了熔岩流流動的速度和距離。早期的熔岩隧洞可能被後期的熔岩流所利用。

    渣塊熔岩(aa)——「aa」是夏威夷詞彙,音「阿阿」,用來描述表面粗糙的熔岩流。這種熔岩流中佈滿多孔帶刺的熔岩碎塊,被稱為「渣塊」。渣塊熔岩是因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熔岩不斷固結,固結的表層隨著熔岩的流動不斷發生脆性破裂,形成「渣塊」,「渣塊」又因隨同液體熔岩翻滾、粘結,形成翻花狀。因此渣塊熔岩又稱為翻花熔岩。

    結殼熔岩(Pahoehoe)——「Pahoehoe」是夏威夷詞彙,用來描述一種有光滑表面的熔岩。這種熔岩有時呈圓丘狀或繩狀,也稱為繩狀熔岩。結殼熔岩流動過程中表面冷卻形成塑性外殼,而內部的熔岩流又不斷地擠出形成新的殼體。結殼熔岩經常展現出奇形怪狀的形態,常被形容為熔岩雕塑。結殼熔岩粘度小、易流動,熔岩流表面氣孔較少。

    枕狀熔岩(PillowLava)——枕狀熔岩是火山在水下噴發形成的,外形渾圓形似堆疊在一起的枕頭。當熔岩從水下流出時,由於快速的冷卻使熔岩流表面形成韌性的固體外殼。隨著熔岩流內部壓力增大,外殼破裂,就會像擠牙膏一樣,擠出新的熔岩,隨後再次形成外殼。如此循環往復,便產生的枕狀熔岩。

    侵入巖(intrusiverock)——地殼深處的熔融岩漿,指液態岩漿在造山作用下灌入同期形成的構造空腔內,在深處結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火山渣——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礦渣狀多孔的岩石。由孔隙、火山玻璃和礦物組成。孔隙是由於泡沫破裂、氣體逃逸而形成。火山渣富含鎂鐵,而含有較少的硅,通常為黑色、深灰色、紅色和棕色。火山渣非常堅硬,由於堅硬且多孔因而是鋪設路面的極好材料。

    火山渣錐——是玄武岩碎片堆積而成的山丘,噴出氣體攜帶熔岩滴進入大氣,然後在火山口附近降落,而形成火山錐。熔岩滴通常在飛行之中,降落地面之前已經是固態的或部分固態的,稱之為火山彈。如果氣體壓力下降,最後階段的可能是熔岩流衝出渣錐的底部,如果熔融岩漿中具有充裕的水,它們的相互作用將形成瑪珥湖(低平火山口)而不是火山渣錐。噴發時間越長,火山錐越高。一些火山錐只有幾米高,而一些如墨西哥的Paricutin火山,從1943年到1952年連續噴發,火山錐高達610米,隨著火山碎屑活動,熔岩流從其底部流出,摧毀了Paricutin村。火山渣錐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組成小的或大的群,或火山場。

    寄生火山錐——是指附著在大(老)火山錐上的較小(新)火山錐。又稱側火山錐。當某個火山錐形成後,在其新通道附近噴出並堆積而成新的火山錐。這種火山錐又可分為:熔岩寄生錐、碎屑寄生錐等。

    層狀火山機構——是噴溢與爆發活動交替進行,熔岩與火山碎屑巖呈互層產出的火山機構。多出現於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區,在火山機體內岩層圍斜外傾,自中心至邊部傾角由陡變緩(30°—10°左右),常具雙層構造,即下部為層狀,上部為錐形,故有的稱之為復合火山錐。

    泥火山錐——是由泥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的各種大小不等的平頂錐形高地。堆積物主要是泥和巖屑,外形與一般的火山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泥火山錐不是由岩漿噴出形成的。

    火山弧——是在匯聚板塊邊緣,火山弧大洋邊緣部分形成的火山島弧。如西太平洋有阿留申弧、千島弧、日本弧、馬裡亞納弧、湯加弧。大西洋西緣有安的列斯弧、南桑德威奇弧,還有印度洋的巽他弧等。島弧火山以安山巖噴發為主,但在靠近海溝一側有拉斑玄武岩,在弧後邊緣海一側出現鹼性巖。島弧火山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消減過程中,下潛板塊上部局部熔融形成岩漿,向上侵位並噴發到地表形成的。

    俯衝帶——是俯衝板塊的俯衝部分。發生俯衝作用的板塊邊緣部位,包括洋—陸俯衝或洋—洋俯衝的B型俯衝帶和陸—陸俯衝的A型俯衝帶兩種類型。B型俯衝帶出現巨大的貝尼奧夫帶,並以發育溝、弧及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為顯著特徵。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俯衝板片向下彎曲形成的海溝;因板塊俯衝而刮削下來的弧前增生楔;上馱板塊前緣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衝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與火山弧伴生的成對雙變質帶等。因為大洋岩石圈在俯衝帶進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稱消減帶(consumingboundaryzone)。B型俯衝帶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智利型俯衝帶(高應力、弧後擠壓的緩傾俯衝帶)和馬裡亞納型俯衝帶(低應力、弧後擴張的陡傾俯衝帶)。A型俯衝帶是大陸岩石圈相互俯衝的產物。

    低平火山口(瑪珥湖Maar)——瑪珥的英文「maar」來源於拉丁文「mare」,即海的意思,是德國萊茵地區的人們對湖泊、沼澤的稱呼。1921年德國科學家Steininger把maar定義為一種火山類型。瑪珥是由岩漿水汽相互作用發生爆炸而形成的。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圍巖的圓形火山口,並被一個低矮的碎屑環包圍。瑪珥是一個由環形壁、火山口沉積物、火山筒和饋漿通道組成的系統。

    火山湖——又稱火口湖,指火山在噴發後,火山口積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國最深的湖泊長白山天池即為火山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