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第二部分 變化衝突與應對 (1)
    導讀|review

    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和日本,會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加速衰落。從現在到2035年,大多數歐洲國家65歲以上人口與18∼65歲人口的比例將會增加兩倍甚至更高。人口老齡化將導致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熄火,社會保障體系的負擔加重。更為棘手的是,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一國的改革動力也會消失。一個年輕人居多的國家,能夠有勇氣和魄力作出暫時的犧牲,完成艱難的改革,但一個老年人居多的國家,很難再作出調整。人種之間、民族之間的出生率差異極大,出生率較低的發達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國,發展中國家的出生率顯著高於發達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人口出生率大大超過基督教國家。這種人口的漲落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國家的沉浮。即使歐洲不被「伊斯蘭化」,也會被「非洲化」。移民的湧入從經濟上給西方國家增加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在政治上卻埋下了內部衝突的地雷。美國金融危機引起全球化的退潮,人口老齡化使發達國家在移民政策上舉棋不定,國際政治中的文明衝突滲透到國內政治的分歧分化,這會從基礎上動搖發達國家賴以立國的社會契約。

    對於中國來說,這意味著發展戰略必須調整。全球經濟將會進入長久的低迷,美國居民將會被迫提高儲蓄率,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出口進入了一個漫長而漆黑的隧道。過去30多年,中國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外部和內部的因素都非常重要。從外部的因素來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統一的世界競爭平台的形成,很多行業的模仿壁壘和壟斷利潤都在快速下降。在這種新的競爭環境下,成本優勢成為任何企業參與競爭的必要條件。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最新的產品、尋找到最優性價比的企業將成為贏家。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廉價的勞動力,而成功的中國企業,必須創造性地把這種優勢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力。這就是「窮人的創新」。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出口將遇到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如潮水般的中國出口,將加劇中國和很多國家的利益衝突。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將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猜疑和反對。如果我們一意孤行地鼓勵出口,最後會發現在很多場合,中國的聲音都變得無人喝彩。該調整發展的戰略了。中國無法繼續依靠出口實現經濟增長,也無法依靠出口實現社會進步,更無法依靠出口完成和平崛起。中國經濟得了出口病,只有早治才能早好。諱疾忌醫,終將導致病入膏肓。

    與調整出口導向戰略相關的,是應該盡快推動人民幣匯率改革。有很長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事實上已被凍結,被儲存在了冰箱裡,但是,把人民幣匯率放到冰箱裡面是沒有辦法保鮮的。與其按兵不動,不如主動出擊。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在不斷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在調整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所有方案中,匯率改革都將是必不可缺的。外部的升值壓力不可避免地會日益喧囂,但一個成熟的國家需要做到不為外物所惑。有升值的刺耳聲音也好,沒有升值的刺耳聲音也好,我們都不需要管。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

    第三章變動中的力量格局

    美國金融危機將引起全球化的退潮

    美國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再次顯示,繁榮和衰退的輪迴是資本主義無法逃避的宿命。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儘管經歷了網絡泡沫破滅、「9·11」襲擊、安然破產等事件的衝擊,但美國經濟始終保持著較快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印度等新興的發展中大國迅速崛起,出口能源和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收入大幅度增加。回顧歷史,那是全球化高歌前行的黃金時期。但是,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化將受到嚴重挫折,並經歷一次巨大的退潮。

    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的時期。美國的金融危機以房地產市場上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為導火索,隨後,一張張多米諾骨牌陸續倒掉。一批批對沖基金倒掉。五大投資銀行已經倒掉了三家,剩下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做了「變性手術」,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被政府收購。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的大批地方中小銀行瀕臨倒閉。美國國會推出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動用的資金相當於對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費用的總和。儘管壞消息不斷傳來,但最寒冷的冬天尚未到來。儘管華爾街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但美國股票市場仍然只是小幅下調。當次貸危機演變為信貸危機之後,金融體系的瓦解必然會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帶來衝擊。企業的資金壓力將更大,最終會引發股市的進一步下挫。當樓市和股市雙雙跳水之後,居民的財富會大大縮水,消費不得不縮減。當消費出現下降,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就會熄火。在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或緩慢增長之後,歐洲、日本會步其後塵,東亞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

    中國融入全球化恰恰是在過去十多年的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期。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一步打開國門,恰逢美國實行低利率,全球金融市場上流動性充裕,大量外資湧入中國;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儘管也經歷了東亞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得益於國際分工的深化,中國的出口卻開始不斷增長;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曾非常擔心「狼來了」,但這次我們的運氣又是非常之好,全球經濟一片紅火,帶動了中國的出口迅猛增長。正是借助良好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的改革才真正喚醒了經濟的活力。

    中國從全球化中獲益良多,如果說美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那麼中國很可能就是第二大受益者。引進外資使得國內企業找到了學習和模仿的標桿,縮短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摸索期。出口部門的擴張為上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了工作的機會。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但不畏強敵的中國企業正是在和對手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長為受人尊重的新興全球企業。全球化啟迪了我們的思想,開拓了我們的思路。中國文化素來有開放的胸襟,沐浴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清新之風,中國人創新和創業的熱情也熊熊燃燒起來。

    但是,成功之中孕育著危機。由於我們過分追求出口和引進外資,使得中國的國際收支呈現出獨特的「雙順差」格局。我們不僅有巨額的貿易順差,還有巨額的資本賬戶順差,結果是外匯儲備不斷累積,到今天已經將近2萬億美元。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中國處於進退兩難的「人質」地位。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這些美元資產均有進一步縮水的可能性。中國持有數千億美元的機構債,這些資產的價值已經大打折扣。中國還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但由於其他市場委靡不振,投資者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導致其收益率不斷下降。考慮到美國國會救市方案的資金來源還會來自增發國債,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還將繼續下降,中國的外匯投資面臨持續縮水的尷尬局面。一個人均收入排名在100名之後的國家,卻在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為富國承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這是我們堅持過去錯誤的發展模式釀成的苦果。

    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升級,必然波及中國的出口。自2007年年中到2008年9月,出口部門已經頻頻告急:進口成本大幅飆升、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展望未來,出口部門的前景將更加暗淡。在這艱難的時刻,只有那些最具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熬過寒冬,並看到更明媚的春天。這將是一個出口部門產業重組的時機,優勝劣汰,我們有信心看到,一批更加強悍的中國全球性企業將在危機之後破繭而出。但是,還要看到的是,大批的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將哀鴻遍野。要不要救這些企業?關鍵在於如何去救。海嘯即將登陸,因此我們應該讓這些企業離開險境,離得越早越好,離得越遠越好。如果一味堅持過去的發展模式,試圖去扶助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在貽誤轉型的時機。

    全球金融危機將帶來全球化的退潮,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及早應對。過去,我們對基礎設施投資太多,但對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我們的製造業發展日新月異,但服務業卻沉痾不起;我們的儲蓄居高不下,但國內消費卻遲遲難以啟動;我們長於佔領國際市場,卻拙於推動國內競爭……種種隱患,在高速增長時期可能被暫時掩蓋,在外部環境日益惡化的時候,問題將被醒目地暴露。中國的全球化之旅剛到中途,但我們已經變得比起航的時候更加清醒:太平洋上不太平,全球化的風暴可以使航船傾覆。尋找新的航線,繞過危險的暗礁,才能到達光明的彼岸。

    「脫鉤論」給了東亞一種錯誤的安全感

    我們不能既盼望從全球化中得到好處,又奢望能夠在全球化的風險中獨善其身。

    時下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甚至新興市場經濟正在和美國經濟「脫鉤」。然而,這種「脫鉤論」只能是一種暫時的幻覺,而且將會給我們一種錯誤的安全感。

    從GDP增長率來看,美國經濟一直低迷不起,但中國經濟卻高歌猛進。尤其是2007年以來,美國經濟遭遇了次級貸款危機,增長率再次下跌到2%左右,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卻一直在8%之上。

    中美經濟增長速度似乎是在「脫鉤」,但美國經濟的低迷主要是因為投資下滑,其消費仍然增長較快。美國的投資下滑確實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但是美國的消費和中國的出口,和中國的經濟增長之間從來沒有「脫鉤」過。

    「脫鉤論」者津津樂道的,是東亞區域內的貿易聯繫比以往更加緊密,但是這並不說明東亞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助的「世外桃源」,而只是貿易的形式從過去的產業間貿易變成了目前的產業內貿易。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將生產的鏈條分開,放在不同的地區,以便得到規模經濟和部分地區低要素成本的好處。然而,和「脫鉤論」者想像的不一樣,東亞經濟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不僅沒有在增加內需方面有顯著改善,反而越來越依賴外需,東亞地區是在進行產業內貿易,但產品的真正需求在歐美市場,尤其在美國市場。東亞地區不斷膨脹的外匯儲備就是一個佐證。

    為什麼「脫鉤論」是錯誤的?因為它違反了一個基本事實。在全球化時代,一國和全球經濟的聯繫日益緊密,一方面我們通過國際貿易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外部衝擊通過貿易渠道和金融渠道給我們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我們不能既盼望從全球化中得到好處,又奢望能夠在全球化的風險中獨善其身。

    「脫鉤論」的危險在於,它將給我們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我們需要保持警惕,防範美國經濟下滑對中國出口以及中國經濟前景可能帶來的衝擊。

    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是:美國經濟越來越多地靠消費支撐,消費占GDP的比例已經提高到72%。過去幾年美國消費的增長,主要不是來自收入的增加,而是財富的增加。美國的就業狀況始終沒有好轉,包括白領和藍領工人的工資都沒有顯著提高,美國居民過去幾年的消費增長,主要來自於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住房和汽車等靠抵押貸款的消費。與此同時,過去幾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急劇提高,2005年以來,即使是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也沒有減緩貿易順差的增長速度。結果是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提高,大約有1/3的經濟增長是靠淨出口拉動的。

    如果消費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提高了,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那麼一旦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就很有可能引起美國的消費下滑,消費下滑很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進入較為嚴重的衰退,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概率會更大。這樣,中國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不是更小,而應該是更大。

    當然,2008年全球經濟的走勢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如果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的干預政策生效,次貸危機帶來的損失會被逐步消化,金融市場上的恐慌心理逐漸平息,全球經濟也可能只是經歷程度較小的增長放緩。

    2007年年底,中國已經積累了高達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防範潛在的金融危機方面具有相當的承受力。中國的財政狀況也非常健康,財政收入不斷提高,即使出現了出口滑坡、增長停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加大對公共產品的投資、刺激國內消費,仍然可以維持較快的經濟增長。 

    但「脫鉤論」給了我們錯誤的安全感,如果我們承認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那麼我們同樣需要警惕,當全球經濟走勢出現逆轉時,中國也會是最可能的受害者之一。這就是全球化時代的現實主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