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量寬鬆政策的實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彌補國債發行的缺口,現在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國外的投資者,購買美國國債的意願都不是特別強烈,美國通過自己購買長期國債,實際上是要阻止外部投資者大量拋售美國長期國債。另外一個原因是美國希望改善私人信貸市場的條件。但關鍵得看政策是否有效果。第一,能不能降低有效長期利率和抵押利率。我們看到,當數量寬鬆政策的消息出來之後,長期國債利率立刻下降,但隨後又慢慢回升。另外,從傳統上來說,抵押貸款利率和長期國債利率之間有比較穩定的關係,金融危機之後,風險進一步加大,現在抵押貸款利率和長期國債利率的差距不斷擴大,即使能把長期國債利率降低,能不能同時壓低抵押貸款利率還不太確定。第二,數量寬鬆政策是否能改善信貸緊縮的困境?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流動性危機,還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的危機,如果企業和家庭出現了資產負債表的惡化,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都不敢借款,有點錢都要趕緊拿來還債,那數量寬鬆政策未來對借貸刺激的效果也不會很強烈。
數量寬鬆政策是否會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呢?現在各國央行都在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英格蘭銀行比美聯儲實行數量寬鬆政策的時間還要早一點。從貨幣角度來說,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貶值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我們同樣看到,美元相對於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還會出現貶值。
目前全球都在關注,美國的這些「寬鬆政策」未來是否會帶來通貨膨脹?第一,從短期來看,數量寬鬆政策沒有帶來通貨膨脹,儘管基礎貨幣大量增加,但貨幣乘數在下降,所以廣義貨幣並沒有明顯增加。美國基礎貨幣增長快,M0增長很快,但M1、M2的增長並不非常大,商業信貸增長狀況也沒有明顯改善,大量放出的錢最後是由商業銀行放回了央行,變成了超額存款準備金。
第二,即使M2增長速度加快,但是經濟仍然處於衰退時期,未實現充分就業,因此PT=MV的貨幣數量論公式並不成立。因為貨幣供給M的增加會在經濟衰退時期刺激經濟產出增長,這意味著總產量T也相應增加,物價水平P未必會提高。
但是,我們擔心通貨膨脹的出現可能會早於市場預期。現在美國發行國債和數量寬鬆政策都在增加國債的泡沫,大家出於安全都還在買國債,但這個泡沫早晚要崩潰,如果投資者放棄國債選擇其他的資產,就會導致其他資產的價格上漲。國際油價和初級產品價格的反彈可能也會超過預期,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一是由於過去的超跌出現了回調,但也可能意味著流動性正逐漸釋放出來,投資者正放棄國債,進入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場。
從長期來看,增發貨幣為赤字融資遲早會帶來通貨膨脹。美聯儲在非常時期實施了數量寬鬆政策,一旦經濟出現復甦,它是否能及時實施退出策略,將前期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及時回收呢?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有一些因素可能會導致退出策略自發、有序地實施。隨著市場信心的恢復,金融機構對美聯儲貸款的需求就會減少,美聯儲就不需要再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另外,美聯儲法案第13條規定,在市場處於非常時期時才能貸款給金融機構。一旦市場不處於非常時期,按法律的要求,它就要終止數量寬鬆的政策。再者,美聯儲有很多和其他商業銀行、機構的交易,買的是短期證券、短期債券,可能很容易脫手。最後,伯南克在前段時間的政策中體現的是他對大蕭條的研究,接著就是對通貨膨脹目標制度等的理論研究、央行信譽的研究,因為未來解決通貨膨脹的預期肯定需要先下手為強,這些方面可能會對他有影響。
我們看到,在2009年9月之後,給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已經可以支付利息了,如果到時美聯儲想收回流動性,也可以通過給商業銀行準備金增加利息的支付,財政部也會有一些配合,發一些債券,這樣等於又從市場上贖回了一些現金。但困難在於,第一,現在美聯儲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買進長期證券,這是很難出手的,尤其是買了很多爛資產,這些品種將來可能沒了,到時怎麼出手呢?另外可能有很多政治上的壓力,央行的獨立性受到影響,一方面來自國會,另一方面來自財政部,如果需要財政部的配合,它就會更多地介入。第二,從時間和承受選擇上來說也有很大不確定性,畢竟這些事情以前沒有做過,如果選擇的時間太慢、程度太少,通貨膨脹預期一下就會起來。
那麼,美國的「寬鬆政策」對中國會產生哪些影響?
我們要設想最壞的結果,作最壞的準備。通貨膨脹風險可能會過早到來,這會中斷美國和中國經濟的復甦。本來經濟危機就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需要進行緩慢調整。如果一定要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彈,它又會帶來風險,可能會使你所有的救市政策前功盡棄。
另外,要關注流動性出來後,國際資本流動可能逆轉。現在熱錢流出,以後熱錢會流入。中國國內現在增發信貸,同時又有很多熱錢流入,當國外熱錢、國內熱錢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會師時,資產價格的泡沫就出來了。最後,能源和大宗產品價格上漲會加重中國企業經營的負擔,中國外匯儲備依然面臨巨大風險。
如果從全球經濟互動的角度看,美國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以後,很多新出來的流動性很可能會向新興經濟體和其他國家轉移,在美國還沒有出現很大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其他經濟體會更早出現通貨膨脹壓力。
世界經濟最不穩定的因素仍然是美國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9年7月21日在美國國會作證,匯報2009年上半年的貨幣政策。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聯儲採取了極其擴張的貨幣政策,先是下調基準利率,直到進入「零利率」,繼而實施「數量寬鬆」政策,通過擴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方式,繼續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這一做法引起市場的普遍擔憂: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否會讓美國陷入通貨膨脹?美聯儲用什麼辦法能夠將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收回?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針對人們的擔憂特別指出:「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已經密切關注和退出戰略有關的問題,我們非常有信心,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有各種必要的工具可以用來執行退出戰略。」
伯南克談道,隨著經濟復甦和金融市場形勢好轉,美聯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自動退出「數量寬鬆政策」。首先,隨著信貸緊縮局面的緩解,向美聯儲貸款的需求就會減少。美聯儲向銀行和其他市場主體發放的貸款,已經從2008年年底的1.5萬億美元減少到了不足6000億美元。其次,在早期的救市方案中,採用了向運行良好的商業銀行、存款公司、證券交易商以及貨幣市場基金發放短期貸款(通常以公司債、市政債券、MBS和ABS為抵押品)的方法。這些貸款期限短,且資產質量較好,容易出手。美聯儲的數據顯示,美聯儲所持有的短期商業票據已從2009年1月的3500億美元減少到2500億美元。
除此之外,美聯儲還可以主動出擊,收回流動性。根據伯南克的說法,最重要的工具是提高對商業銀行準備金支付的利率。2008年第四季度,美聯儲終於獲得了國會的授權,可以對存款類機構的法定和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為了得到這一權力,美聯儲爭取了將近一個世紀。得到這一授權之後,美聯儲如獲至寶。根據伯南克的解釋,如果美聯儲需要收回流動性,就可以提高準備金利率,鼓勵商業銀行把更多的錢存在央行裡面,不擔風險,又拿利息。此外,美聯儲還可以賣出其持有的證券,一種辦法是暫時賣,即簽訂回購協議,先將美聯儲持有的證券賣出,同時承諾在未來再買回來;另外一種是徹底賣掉,尤其是將其持有的長期證券在市場上出售。
伯南克言之鑿鑿,但市場會相信他的話嗎?7月21日的《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一幅漫畫:伯南克拿了一隻像地球那麼大的麻袋撒錢,但只準備了一隻公文包來回收。想退出?沒有那麼容易。
第一,給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支付利息固然可以增加商業銀行貸款的機會成本,回收部分流動性,但問題在於,並非所有在央行有存款的機構都能享受到利息。像政府支持企業(GSE,GovermentSponsoredEnterprises,包括房利美、房地美和12家聯邦房屋貸款銀行)、初級交易商都在美聯儲存錢,但它們卻無法得到利息,因此,它們很可能會以低於央行存款利率的水平發放貸款。美國商業銀行間聯邦資金市場的規模本來就不大,其中大量資金還掌握在這些機構手中。因此,伯南克的撒手鑭未必真的那麼有效。
第二,美聯儲購買了許多長期證券,其中有很多質量較差的資產,這些資產可能難以出手或者難以以合適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另外,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救助資金也可能難以全額收回。據財政部的預估報告,美國政府對花旗集團3010億美元的擔保資產到2008年年底已虧損9億美元。美國國際集團的虧損金額雖尚未公佈,但由於美國國際集團的歐洲業務資產損失非常嚴重,據估算,美國政府對美國國際集團的救助資金中將有30%實際幫助的是歐洲金融機構,加之美國國際集團獎金門事件造成的虧損,這些資產都將成為美聯儲的「呆壞賬」而無法收回。
第三,即使美聯儲手中真的有工具,但胸中是否有決心仍然令人懷疑。美國經濟仍然一團糟,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讓本來就虛弱的美國經濟再度陷入衰退。從美聯儲歷來管理貨幣供給的歷史來看,成績實在不敢恭維。遠的來說,20世紀70年代中期,正是由於美聯儲積極地為美國財政赤字融資,最後才釀成了高通貨膨脹。1979年保羅·沃爾克(PaulVolcker)擔任美聯儲主席前夕,美國的年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15%。近的來說,2003年之後,美國已經出現經濟復甦,卻一直保持著寬鬆的貨幣政策,最終導致了這場金融浩劫。央行在決定貨幣政策調整的時候,往往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只要真的沒有看到通貨膨脹起來,就不會動手,但一旦通貨膨脹的預期已經出現,再去治理,就難上加難了。
最後,可能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果美國繼續大量發行國債,美聯儲到底買還是不買。美國2009財政年度(到2009年9月30日結束)的赤字預算已經達到1.8萬億美元,以後可能還會繼續增加。為了彌補巨額的財政赤字,美國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問題是過去的大買家——如中國、日本和石油出口國——都意識到持有過多美元資產的風險,而且,如果這些國家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出口速度下降,能夠掙到的美元就會減少,能夠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的資金就會減少。美國國債的供給不斷增加,但需求卻在減少,能夠補上這個窟窿的,就只有美聯儲了。但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就是赤裸裸地印鈔票償債。這種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現象,只有一個後果,那就是通貨膨脹。根據銀行家、財經作家馬丁·哈欽森(MartinHutchinson)的估算,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有50%的政府支出是靠發鈔票維持的,最終的結果是史上有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過去6個月,美國已經有15%的政府支出是靠美聯儲支撐的。這已經不能不讓我們提高警惕。
如果不是有序地撤退,那麼很可能會引起轍亂旗靡的潰逃。在未來一段時期,導致世界經濟不穩定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美國。
各有各的退出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各國爭先恐後地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數據,截至2009年6月,20國集團成員為應對金融危機所承諾的各種經濟刺激措施,金額已經高達11.9萬億美元。正是由於如此大手筆的賬單,世界各國才買到了市場的信心,也買到了恢復經濟增長的時機。我們之所以能夠免於一場類似1929∼1933年那樣的大衰退,經濟刺激政策要居首功。但是,如果在經濟恢復增長之後仍然維持非常規性的經濟刺激政策,可能會帶來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也可能會造成財政赤字的不斷惡化。「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世界各國如何退出經濟刺激政策,是未來世界經濟舞台上最有看頭的戲。
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時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成敗。如果退出過早,則可能引發金融市場新的動盪,使得經濟復甦半途夭折。1933年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墜入失去的10年,都是殷鑒。但如果退出過晚,則可能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氾濫,可能推高資產價格和初級商品價格,甚至可能帶來全面的通貨膨脹。二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導致發達國家債台高築,增加未來的償債壓力,且對長期經濟增長帶來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