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變革」
陳真趙卜成
現代的父母在教導青少年孩子時,常常懷著挫折感,而青少年子女與父母溝通時卻又常常帶著壓力,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說清楚他們的想法。
這些狀況已成為現代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的一項挑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許多父母以「逆反」這頂大帽子將教養孩子的方式予以標籤化。也有很多父母甚至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我在卡內基訓練擔任教學工作已經23年,我發現許多父母親在面對青少年的青春期時,不能以「變革」的理念去引領及影響正處於「變革」中的青少年。
自從孩子出生後,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經歷著各種不同形式的變革,在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內,孩子必須完全仰賴父母的愛與照顧使他們生存及成長,可是一旦孩子學會走路和說話時,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開始到處行走,他們知道察言觀色,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或做什麼可以產生對他最有利的結果。我同事的女兒才兩歲,有一天他回到家後,女兒對他說,她想吃奶酪,可是女兒有點過重,作為父親的他必須堅持,他告訴女兒:「你不能吃奶酪」。女兒說:「我真的很想吃嘛。」父親說:「如果你真的很想,我可以給你吃一塊奶酪,但是從今天以後,我不會給你買任何一塊奶酪。」女兒開始改變溝通方式,帶著央求說:「我真的很想吃奶酪啊!」女兒用情緒去影響父親的決定,父親還是很堅持原來的觀點,女兒說:「爸爸,要不我們拿出奶酪,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好不好?」兩歲的女兒已經開始知道怎麼樣發揮溝通協商的影響力。她已經脫離了襁褓時代只依靠父母哺育的生存方式,隨著孩子的成長,她的思考也越來越複雜,越豐富。有一次,我在協和醫院聽到這樣的對話,一位4歲的女兒告訴她媽媽:「我覺得這個家很煩,我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家。」母親說:「既然你不喜歡,你為什麼不搬出去住呢?」女兒說:「我就是不喜歡。」4歲的女兒已經開始有她的主見,父母開始感受到跟4歲的孩子溝通與對兩歲孩子的溝通方式已有所不同。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更有主見、要求更多,父母的影響力限於放學後的家庭生活,更無法像以前一樣,有著說了就完全算數的威嚴。有一位在企業工作的經理人,受邀參加同事的婚禮,他與夫人想帶孩子一起去,可是這個孩子非常內向,抵死不從,她說:「我不要去」。可是他們又不放心把孩子留在家裡。最後幾經協商,接受了孩子的說法:「我可以去,可是我不要和大人打招呼。」父母在無奈的狀況下同意了。到了青春期,孩子們成長得更快,他們的生理發展已經趨近或達到成年人的狀態,可是心靈閱歷及經驗卻仍生澀不足,與生理發展產生了矛盾。這時的青少年喜歡的是海闊天空的幻想,閱讀浪漫的小說,或冒險的故事。他們與朋友的關係更親密,他們有時會盲動,認為倒霉的事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因此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在無知的狀況下會犯下不能原諒或後悔莫及的錯誤。在這個階段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又比從前更衰退了。
有一對父母不同意孩子對其就讀學校的評論,因為孩子的看法很負面很極端,父母很不滿意,斥責了孩子一頓。當天晚上孩子沒有回家而且音訊全無,他們急得到處尋找,夫妻到了晚上11點才發現孩子自己已買了機票,回到南方爺爺家去了。孩子知道坐飛機需要身份證件,也知道如何從存款卡裡面提取現金買機票。這些都在顯示,父母的影響力變得更為微弱。等到孩子讀完大學就業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只有日趨弱化。當孩子結婚成家後他們也成為父母,此時他們的父母的年齡已進入50,成年子女對父母的影響力開始增強,隨著歲月的推移,父母親離崗退休。父母與外在世界的接觸開始減弱,這時成年子女對父母的影響力則更增強了。父母親進入高齡後,他們的生理機制自然退化及弱化,他們更需要成年孩子的關切或照顧。成年子女對父母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甚至有些父母的生活起居都需要依靠子女了。
處在這樣一個孩子與父母關係不斷變動的曲線上,父母親需提醒自己: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是「變革」的關係,他們需不斷地調適自我,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小孩。在輔導青春期的孩子時,父母應該以尊重為主,將他們視為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他們「已」是成年人,父母需以對待成年人的心態與他們互動,同時在這個階段上,父母更需以尊重的方式,建立與孩子良好的溝通方式,使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找到有閱歷及經驗的父母給予有價值的輔導,而不是動輒去問道於沒有閱歷的朋友們。
這本書是陳真女士和我在20多年來教導青少年的實地體驗,我們總結了卡內基的有效教導方式,如何使青少年朋友們從自信、自勵到自我管理,早日養成成功人士的高情商與成功習慣,我們相信這本書會使父母教導青少年時更給力。
依據作者個人的觀察,父母與孩子間的影響力,以孩子在大約25歲時達到平衡點。
此時孩子在就業後,經濟獨立,工作上的專業,父母多半無法給予建議或指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