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48章 世界歷史·兩次世界大戰 (6)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佔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佔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佔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意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意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德黑蘭會議

    當斯大林格勒會戰取得偉大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來到伊朗首都德黑蘭,討論盟國戰略和戰後世界和平問題。

    這次會議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敗德國法西斯,早日結束戰爭問題。更具體地說,就是如何盡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當時,蘇聯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歐洲西部開闢另一條戰線,牽制德軍,縮短戰爭時間。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幾次要求英國開闢第二戰場,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後來美國和英國國內也掀起了要求開闢第二戰場的聲浪,兩國才制定了代號是「霸王」的戰役計劃,準備在1944年從法國諾曼底登陸。

    斯大林十分關心開闢西歐戰場的「霸王」行動,要求立即確定其開始日期;丘吉爾先是堅持其進軍巴爾幹的計劃,繼而又提出從巴爾幹和西歐兩路攻入歐洲的新方案,極力迴避發起「霸王」行動的確切日期;羅斯福則居中調和,但傾向斯大林的意見,表示不想推遲「霸王」行動。三方最終就對德作戰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簽署秘密作戰計劃(即《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規定「霸王」行動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於1944年5月同時發起;屆時,蘇軍將在東線發動攻勢,以阻止德軍由東線向西線調動。12月1日會議結束時,三國首腦發表《德黑蘭宣言》。宣言指出蘇、美、英三國已經議定關於消滅德軍的計劃,並已就從東面、西面和南面進行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時間商得完全一致的協議;號召所有國家積極參加對德作戰,並歡迎它們參加戰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會議還通過蘇、美、英《關於伊朗的宣言》,承認伊朗在對德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同意給予經濟援助,並贊成伊朗維持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願望。

    會議還就波蘭邊界、戰後處理德國的原則、建立國際組織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討論了盟國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同意歐洲戰爭結束半年後參加對日作戰。

    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開羅宣言

    在日本法西斯逐漸喪失戰略上的主動地位,盟軍節節推進的時候,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商討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

    因為美、英事先已進行過商議,無需再談。商談主要集中於中、美雙方領導人之間八個方面的問題。其中,關於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中、美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這也就為《開羅宣言》關於台灣回歸中國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在重慶、華盛頓、倫敦三地同時發表《開羅宣言》。《開羅宣言》的主要內容是:中、美、英三國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上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佔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台灣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這樣,《開羅宣言》在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談精神為基礎,由美方代表草擬,經中、美、英三方代表認真討論,三國首腦同意,並徵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實際上以國際協定的形式公佈於世,表達了同盟國打擊並懲罰侵略者、維護國際正義的共同政治意願。其合理性、嚴肅性、正義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開羅宣言》是第一份確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性文件,它從法律上明確了日本侵佔台灣的非法性,為戰後中國處理台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諾曼底登陸

    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樸茨茅斯起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

    雅爾塔會議

    1945年初,德國法西斯臨近滅亡,反法西斯戰爭接近最後勝利,美、英、蘇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暴露。為加強相互信賴,協調戰略計劃,盡快結束戰爭,安排戰後國際事務,維護戰後和平,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11日在雅爾塔舉行會議。

    會議上,三巨頭首先重點研究了處置戰後德國的問題。他們一致同意對德國實行分割政策。戰後德國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後來分區佔領發展成為東西兩個德國,並且以東西德的分界為界限,東德劃入蘇聯勢力範圍,西德劃入美國勢力範圍。關於向德國索賠問題,英、美同意蘇聯提出的「戰爭賠償總額為290億美元,其中50%歸蘇聯」的建議。

    接著,三國領導人就對日作戰條件達成協議並簽了字。根據這個協定,蘇聯要在德國投降及歐戰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參加作戰,其條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國)現狀須予維持;(2)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但蘇聯的優先權益須予保證,中國可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顯然,這個協定是美、蘇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相互妥協的產物。他們背著當時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了侵犯中國主權和利益的協定。這完全是大國沙文主義與強權政治的一種醜惡行徑,是雅爾塔會議最不光彩的一頁。

    由於非洲、拉美及亞洲很大一部分地區戰前曾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美、英認為這些地區理所當然是西方勢力範圍,所以會上沒有涉及。雅爾塔會議無疑為戰後世界以美、蘇兩極為主導的戰略格局奠定了基礎,因而後來人們慣常稱這種格局為雅爾塔格局或雅爾塔體系。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盟軍在亞洲大陸各戰場對日軍發起反攻。7月26日,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絕,並先後三次擴軍動員,準備進行本土決戰。

    當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召見日本駐蘇大使,通告蘇聯參加《波茨坦公告》,並宣佈對日作戰。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對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時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首先在投降書上簽字。9時8分,麥克阿瑟以盟國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後是接受投降的九個盟國代表分別代表本國依次簽字。簽字結束後,上千架美軍飛機從東京灣上空呼嘯而過,慶祝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投降書的簽署,正式宣告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此後,駐海外的日軍陸續向盟國投降。中國戰區的投降儀式於9月9日在南京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了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至此,日本帝國主義歷時十五年的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聯合國的成立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為加強所有反法西斯國家的統一行動,擬定了一個各國共同遵守的原則,並徵得了蘇聯的贊同。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蘇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這個文件,即《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第二年10月30日,中、蘇、美、英四國在莫斯科發表了《普遍安全宣言》,正式提出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三國和美、英、中三國先後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膠園舉行會議,根據《普遍安全宣言》的精神,草擬了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的章程,並通過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

    1945年2月,由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參加的雅爾塔會議,又進一步討論了成立聯合國的問題。會議公報宣佈,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反法西斯同盟國將盡快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並決定同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制憲會議。

    根據這一決定,由美、英、中、蘇、法五國發起,並邀請《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各簽字國參加的聯合國制憲大會,於1945年2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隆重舉行。50個國家的280多名代表和1700多名顧問、專家及記者聚集一堂。中國代表團由十人組成,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

    會議以敦巴頓橡膠園會議的建議為基礎,經過兩個多月的討論,起草了《聯合國憲章》。6月25日,代表們在舊金山歌劇院一致通過了這個憲章。26日,制憲會議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禮堂進行最後一項,也是此次大會最莊重的議程——與會代表在憲章上簽字。按照大會商定的程序,中國代表團第一個簽字。正午時分,董必武用毛筆在憲章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各國代表都簽署了這個憲章,其後波蘭也在憲章上補簽。簽署憲章的51個國家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10月24日,美、英、中、蘇、法等多數簽字國送交了批准書,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

    根據憲章規定,聯合國的宗旨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係」,「進行國際合作」。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都享有平等的表決權。聯合國的常設核心機構是安全理事會,它有權根據聯合國憲章採取必要的措施與行動,美、英、中、蘇、法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安理會在決定重大問題時,採取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的原則,即五個常任理事國都享有否決權。

    幾十年來,聯合國歷經國際風雲變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長壯大,為人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聯合國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聯合國已成為當代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最具普遍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