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46章 世界歷史·兩次世界大戰 (4)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內部的鬥爭相當嚴重,對於政治的看法也不同。事件發生的前夕,軍隊內部主要分為皇道派與統制派。皇道派為激進的中級少壯軍官,統制派則為軍隊的高階將領。皇道派認為,日本天皇已經被「周邊的壞人」所包圍,無法知道民間疾苦,所以必須起來「清君側」,廢除內閣,讓天皇直接成為類似希特勒這種軍事獨裁者。兩派的政治看法完全不同,目的卻都是想要將日本進一步轉型為法西斯戰爭機器國家。

    兩派核心的鬥爭是在宮闈之內進行,受到影響的卻是沒有實際權力的年輕軍官。以安籐輝三大尉為首的年輕軍官團,遂結合約1400名軍官,在2月26日當天凌晨,佔領包括東京警視廳、首相府等重要機關建築,並且殺害了包括財務大臣、內大臣、侍從長等重要官員,希望能夠達到「昭和維新、尊皇討奸」的目的。但是,昭和天皇對此舉卻甚為震怒,認為這些軍官有意作亂。統制派的將領便以平亂為由,向皇道派進攻。由於多數士兵並未接到皇道派接管東京的命令,並未採取行動;再加上皇道派部分軍人的倒戈,二二六事件只持續了四天。最後,獲得實際利益的統制派高階將領,以叛國等理由,處死了發動事變的軍官。

    二二六兵變是日本「皇道派」軍官發動的一次打擊「統制派」勢力的政變,對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有重大影響。在二二六兵變之後,日本統制派以此事件為借口,對皇道派實行鎮壓,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日本的確立和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是1937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的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早在1937年6月,納粹德國就擬訂了代號為「綠色方案」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1938年3月,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後,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日耳曼人集中的蘇台德區。同年4月,以康拉德·漢萊因為首領的蘇台德日耳曼人黨舉行代表大會,提出把蘇台德區從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綱領。阿道夫·希特勒以此為由,在德捷邊境集結兵力,以戰爭相威脅。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佈局部動員,德捷邊境局勢緊張,史稱「五月危機」。

    經過英、法的不斷調停,9月29日,張伯倫同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舉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會議從29日12時45分開始,至次日凌晨1時半,四國正式簽署了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直到此時,一直在隔壁房間裡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被帶進會議廳,告之協定的內容。迫於英、法兩國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國限定的6小時內接受了《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協定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一半以上的經濟資源,喪失了捷作為邊境地區安全屏障的防禦要塞,破壞了英、法在東歐的同盟體系,加強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助長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該協定的簽訂不但沒有換來張伯倫所宣揚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9月,納粹德國大舉進攻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弈與鬥爭便開始了。

    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8月21日,斯大林接受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8月23日,蘇聯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10年。條約規定:締約雙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將不參加直接或間接反對他方的國家集團;當一方受到第三國進攻時,另一方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就彼此有關問題,密切接觸,交換情報;和平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

    該條約的簽訂使蘇聯得以暫時置身於戰火之外。但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德國在西線得手後,於1941年6月22日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德國突襲波蘭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法西斯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波蘭。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並將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要求遭到波蘭政府的嚴詞拒絕,於是德國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德軍侵波戰爭的計劃代號為「白色方案」,其戰略企圖是:利用快速兵團和優勢航空兵,實施突然襲擊,一舉滅亡波蘭。波蘭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應用。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在廣播裡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台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9月1日拂曉,德國便大舉入侵波蘭。

    波蘭與英、法兩國曾訂有盟約,德波戰爭爆發後,9月3日,英、法政府對德宣戰,並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但實際上英、法政府宣而不戰,沒有認真援助波蘭。波蘭當局對德軍的突然襲擊缺乏準備,倉促應戰,結果在德軍的進攻下防線迅速瓦解。波蘭政府於9月16日逃往國外。

    儘管波蘭政府臨陣脫逃,但波蘭人民還是與波蘭軍隊一起,跟德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在華沙保衛戰中,華沙軍民堅持了二十多天的激戰,最後彈盡糧絕,華沙陷落。波蘭政府把本國的安全寄托在英、法身上,沒有認真做好反侵略的準備,結果在危急時刻被英、法出賣,成為帝國主義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固守長線價值投資,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其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其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40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3萬人。對於即將發生的悲劇,人們怨聲載道,爭吵不休。他們猛烈抨擊上層的無能和腐敗,但仍然寧死不懼地投入到撤離部隊的危險中去,於是出現了駛往敦刻爾克的奇怪的「無敵艦隊」。這支船隊中有政府徵用的船隻,但更多的是自發前去接運部隊的人民。

    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英、法聯軍在德軍的追擊之下總共將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為日後盟軍的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後,丘吉爾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我們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而贏得的。但是,在這次援救中卻孕育著勝利。」

    不列顛空戰

    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希特勒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誘英妥協失敗,希特勒於1940年7月下達全面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此次作戰需要首先殲滅英國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陸行動的順利。為奪取制空權,把佔有優勢的英國海軍趕出英吉利海峽,給入侵掃清道路,並迫使英國屈服。

    德國最高統帥部把此次行動的最早日期定於8月5日,代號為「鷹襲」。到了8月6日,戈林才把進攻日期正式定於8月12日,名為「鷹日」。然而,因為英國南部天氣不穩定,因此德國空軍於8月13日才發動對英國的空中攻勢。德軍最初主要目標是英軍的軍艦、海軍基地、機場和雷達站。

    8月13日,德國空軍開始突襲英倫海峽及英國本土,計劃殲滅英國的空軍基地及雷達站,以及消除英國的空軍主力。但在英國南部惡劣天氣的影響下,再加上英國使用新研發的雷達,使得德國空軍在這一天遭到了失敗。自此,英、德的空軍不斷在英國的空中交戰,雙方傷亡慘重。至8月28日晚,德國對英國城市利物浦發動轟炸,造成英國大量平民傷亡。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對德國進行反擊,在8月下旬接連轟炸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為了對抗皇家空軍的夜襲,9月7日起轉而主要轟炸倫敦等重要城市,企圖摧毀英國軍民的抵抗意志。

    德軍動用了2000架左右飛機,飛行4.6萬多架次,投擲了6萬噸炸彈,給英國造成重大損失。首都倫敦破壞嚴重,形勢嚴峻。英國軍民在丘吉爾政府領導下團結一致,奮力抵抗。僅擁有1000餘架飛機的皇家空軍充分利用本土上空作戰的優勢,使用剛剛發明的雷達早期預警,以915架飛機的代價使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飛行員6000名,並對德國進行了有限還擊。

    德軍無法實現戰役目的,同時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轉向東方準備進攻蘇聯,因而「海獅計劃」的實施無限期推遲。10月初,德國空軍轉入夜襲,不列顛空戰接近尾聲。

    此次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戰。英國取得自衛戰的勝利,希特勒的軍事冒險受到嚴重的挫敗,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鬥爭。

    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一次會戰,蘇聯軍隊保衛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後反攻德軍的戰役。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與其盟友入侵蘇聯,使蘇聯及蘇聯紅軍領導層大吃一驚。德軍以閃電戰戰術快速深入蘇聯領土。裝甲部隊以鉗形方式推進,先孤立然後徹底摧毀蘇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推進,南方集團軍群則征服烏克蘭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團軍則向莫斯科進發。1941年8月上旬,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這是往莫斯科路上一個重要據點,但斯摩稜斯克的戰鬥阻礙了德軍的攻勢直到9月中,有效地瓦解了閃電戰的戰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