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36章 世界歷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築卻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阻礙。

    到了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查理一世實行專制政策,在政治上、經濟上、宗教上都觸犯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首先起來反抗查理一世統治的是蘇格蘭人民。當時蘇格蘭和英格蘭雖然都由查理一世統治,但蘇格蘭內政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與英格蘭是兩個國家。查理一世把專制統治推行到蘇格蘭,引起蘇格蘭人民的憤怒,蘇格蘭貴族和資產階級發動了反英戰爭,並於1639年攻入英格蘭北部。

    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由此開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鬥爭,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最終,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進攻。

    1643年,克倫威爾在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納西比戰役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後,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不過在1953年,克倫威爾卻發動政變,解散議會,英國由此進入克倫威爾獨裁時期。克倫威爾死後,英國又重新陷入混亂。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他們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復,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最終在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歷時約半個世紀,交織著議會鬥爭和革命戰爭,共和與獨裁,復辟與反覆辟的曲曲折折。最終通過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的妥協(1688年「光榮革命」)而宣告結束。這當中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還處在工場手工業階段,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足以最後戰勝封建主義,於是採取了妥協的方式。

    但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卻利用了自己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有利條件,使議會通過了限制國王權力的《權利法案》,在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方式,不僅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闢了道路,它還反映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廣泛的影響,標誌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權利法案》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開始倒行逆施,不僅大力壓制反對派,企圖恢復國王集權,而且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這引起了當時英國輝格黨和部分托利黨人的反對,矛盾逐漸激化。

    恰好此時,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的第二個妻子生了一個兒子,父傳子繼,這位未來的國王將來肯定會信奉天主教!這樣,原來人們認為在詹姆斯二世死後,他的信奉新教的女兒將繼位的希望化為泡影。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於是他們決定採取行動,包括倫敦主教在內的幾位著名人物發送了一封密信給在荷蘭的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邀請他們到英國來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在威廉看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能為他的妻子和他自己爭奪英國王位的繼承權,同時他也認為他入主英國可以防止英國同法國結盟以共同反對荷蘭,因而接受了邀請。

    為了避免當年(1660年)邀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前車之鑒,英國決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自己的權力,於是在議會上、下兩院共同召開的全體會議上,向威廉和瑪麗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要求國王以後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擔任英國國王,任何國王不能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了這些要求,即英國王位,是為威廉三世,瑪麗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瑪麗二世。

    1689年10月,議會通過了「權利宣言」並制訂為法律,是為《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的制訂,對英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這也標誌著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普魯士的崛起

    在複雜的近代歐洲,普魯士曾經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只是破碎的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貧窮落後,一度淪為波蘭的附庸國。當歐洲爆發工業革命時,普魯士依然是個農業國,還保有農奴制,其工業化進程晚於英國法國,而且是個內陸國,沒有多少海外貿易,四面被當時的歐洲列強包圍。然而,從18世紀開始,不到100年內普魯士迅速崛起,先是成為歐洲強國,隨後又統一德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在一戰前它的工業實力也超過了英法的總和。普魯士是如何崛起的呢?

    讓我們來解開這個謎團:真正影響並促使普魯士崛起的是四位君候——大選侯腓特烈?威廉、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以及腓特烈二世。這四位統治者對普魯士的諸多建樹為普魯士的強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真正使普魯士步入歐洲強權之林的,是被尊稱為「大帝」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即位後,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他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來,一直忙於政事直到深夜。他的生活十分簡樸,他要求他的官員嚴格遵守法律,發現貪污行為,嚴懲不貸。因此,在當時的歐洲,其他各國貪污腐敗成風,只有普魯士的官員清廉。

    為了使普魯士躍上強國的位置,腓特烈二世可以說採取了最直接、毫不隱藏的方式,即是戰爭。在腓特烈二世一生的執政中,通過兩場著名的戰事——西利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奪取的大量土地,大大增強了國力。1772年,腓特烈二世又勾結奧地利和俄國瓜分波蘭,奪取了3.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法國一位高級官員不得不驚歎:「別的國家是擁有一支軍隊,而普魯士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除了戰爭外,外交的手段亦是腓特烈二世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當戰爭的預期目標達成時,腓特烈二世會立即和敵方簽下和約以確保戰果,如1742年的布勒斯勞條約即是一例;可一旦局勢又轉為對普魯士不利時,腓特烈二世又立即撕毀和約投入戰場。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戰爭和外交手段奪取地盤,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他也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強國。

    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腓特烈二世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去世,他被尊為「大帝」。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是為腓特烈·威廉二世。

    英法七年戰爭

    英法七年戰爭是指1756年∼1763年間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爭奪殖民地及歐洲霸權的戰爭。漢諾威等少數德意志諸侯國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薩克森和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西班牙則參加法奧俄同盟。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陸戰以歐洲為主戰場。由於參戰國家眾多,溫斯頓?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引起這場戰爭的矛盾極為錯綜複雜,起決定作用的是英法之間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衝突和普奧之間爭奪霸主地位(特別是奧地利企圖奪回被普魯士佔領的西裡西亞)的衝突。俄國企圖遏制新興的普魯士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土,也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英國主要發揮海軍優勢,全力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756年8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防止反普勢力聯合,率先出擊。他率9.5萬人突襲薩克森,迫其投降。1757年4月,普魯士對奧開戰,5月在布拉格之戰中擊敗6萬奧軍,但6月在科林地區遭道恩元帥指揮的奧軍的沉重打擊,爾後轉戰西裡西亞。同時,法軍10萬人進戰漢諾威,瑞典軍1.6萬人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同年5月俄軍開始行動,以佔領東普魯士為當前目標;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區遭普軍襲擊,俄軍雖反敗為勝,但年底主動撤退。同年11月,普軍在羅斯巴赫打敗法軍,12月又在呂岑打敗奧軍。1758年初,俄軍重新發動對東普魯士的進攻,佔領柯尼斯堡,進而向普魯士腹地進軍。弗裡德裡希二世率主力前往堵截;8月下旬措恩多夫一戰,俄軍傷亡慘重,普軍也付出巨大代價;年底,俄軍撤回本土過冬。1759年,俄奧兩軍預計會師於奧得河地區,爾後向普魯士腹地發展攻勢。弗裡德裡希二世企圖對俄奧兩軍各個擊破。

    8月12日,俄奧聯軍在庫勒爾斯多夫地區與普軍發生激戰。俄軍統帥薩爾特科夫根據地形特點部署防禦,弗裡德裡希二世仍用老一套打法,結果招致慘敗,普魯士從此轉入戰略防禦。戰爭隨後又拖了4年之久,雙方各有勝負。

    同年在西線,法軍同普軍進行了黑森—卡塞爾之戰和漢諾威之戰。1760年10月,俄軍一部在奧軍配合下乘虛偷襲柏林。翌年夏,俄軍在瑞典艦隊支援下圍攻沿海要地科爾貝格,年底佔領。在海上戰場,英法進行了激烈的角逐。1756年5月,在地中海梅諾卡島海戰中,法艦隊獲勝。

    在1758年以後,法國由於深陷歐洲戰場,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爭奪戰中處境不利。1760年英國佔領法屬加拿大、路易斯安那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屬印度的大部分。1762年初,交戰雙方都已疲憊,普魯士尤甚。親普的俄國沙皇彼得三世·費多羅維奇繼位後,宣佈俄國退出反普同盟,將俄軍攻佔的全部土地歸還普魯士,並進而同普魯士結盟。此舉使普魯士轉危為安,同時導致法奧俄同盟瓦解。各國相繼停戰議和。1763年2月,英法締結《巴黎和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和約》。《巴黎和約》規定法屬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歸英國;《胡貝圖斯堡和約》規定西裡西亞仍歸普魯士所有。一場規模浩大、席捲歐洲的戰爭宣告結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