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登堡與印刷術
在中國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四百多年後,德國人谷登堡於1450年研製成功了利用鑄造的活鉛字進行活版印刷的技術,並在兩年之後,建立了印刷所。這在歐洲及世界印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大約在1389年,約翰·谷登堡出生於德國一個叫美茵茲的村鎮,小的時候,他家比較富裕。但是1430年左右,美茵茲村鎮居民發生了衝突,谷登堡家族支持的一方在這場鬥爭中被擊敗,他們一家不得不倉皇逃到美茵茲以南160公里處的斯特拉斯堡。
此後,為了生計,谷登堡開始學手藝謀生,直到1435年。至於他從事何種職業,歷史學家已無從考察。不過後來,他因商業糾紛被捲進一場訴訟之中,在訴訟中曾出現過「印刷」一詞。由此可以推斷,谷登堡研究印刷術至少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15世紀中葉,他開始致力於活字印刷的發明研究。鑒於制小號的木活字有困難,他選用金屬材料,主要是含銻的鉛錫合金(鉛、錫、銻合金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並確定了三種金屬含量的配比。他還發明了鑄字盒、沖壓字模、鑄造活字的鉛合金、木製印刷機、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藝。
1450年,谷登堡回到了美茵茲,專門從事印刷工作。為購置印刷工具,他向一個名叫約翰?福斯特的富翁借了八百個荷蘭盾。因為此時的谷登堡已經一貧如洗,他連續多年從事印刷術的各種實驗,耗盡了大量的錢財,付出了艱苦的努力,而印出的印刷品質量卻一直不太理想,因此,他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收益。
1454年,谷登堡開始出版拉丁文版本的《聖經》,版面分左右兩排,每頁四十二行,每頁上都畫有美麗的圖案。谷登堡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傾注在這項工作上。如果完成這項工作,他將達到一生事業的頂峰,但就在這時,卻發生了福斯特逼債威脅訴訟事件。
在訴訟中,谷登堡敗北,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印刷工具和機械全部抵押給福斯特。因此,谷登堡最終沒有能完成《聖經》的印刷。《聖經》的印刷和發行最後是由福斯特和他的女婿彼得?捨弗爾共同完成的。
地理大發現
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南歐一些國家的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擴充貿易,獲取更多財富。但從15世紀中葉起,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佔據東西方交通往來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東地中海和黑海周圍廣大地區,對過往商人橫徵暴斂,多方刁難,加之頻繁的戰爭和海盜活動,從而阻礙西歐與東方陸上貿易的通道;而由東方經由波斯灣—兩河流域—地中海和經由紅海—埃及—地中海的兩條海上商路又完全為阿拉伯人所操縱。因此,歐洲商人和封建主為了獲得比較充裕的東方商品和尋求更多的黃金,為了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層層盤剝,非常迫切地希望開闢通向東方的新航路。
15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佔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貴族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裡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佈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衝破中世紀神學的束縛,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
當時,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社會」,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一切都要遵循基督教的《聖經》,否則就要對其進行制裁,甚至處以死刑。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什麼進展。
14世紀,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的人們得到解放,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文藝復興運動充分地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衝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
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一場革命風暴。後來,文藝復興逐漸從意大利向歐洲其他國家擴展,極大地促進了歐洲的發展,使歐洲成為近代最發達的地區。
文藝復興三傑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學三傑」(文藝復興前三傑)。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意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還有一位代表人物叫薄伽丘,其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另外,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藝術三傑」(文藝復興後三傑),他們分別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達·芬奇把科學灌注於藝術思想之中,在解剖學、透視學、明暗法構圖學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主要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自畫像》等。在文藝復興畫家中,米開朗琪羅是最擅於通過人體肌肉的描繪來傳達情感的畫家。主要作品有《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最後的審判》等。拉斐爾吸收佛羅倫薩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長處,形成獨有的優美秀雅風格,擅於以世俗化形象描繪宗教題材。主要作品有《雅曲學院》《大公爵聖母》《椅中聖母》(奧爾良聖母)等。
馬基雅維利與《君主論》
馬基雅維利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是第一位將政治學與倫理學分家的政治思想家。
馬基雅維利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律師,但當他出生後,家中除了四壁圖書外已經一無所有,所以他沒有多少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完全依靠自學。
1494年,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的統治被推翻,佛羅倫薩共和國成立。1498年,馬基雅維利出任佛羅倫薩共和國第二國務廳的長官,兼任共和國執政委員會秘書,負責外交和國防,經常出使各國,會見過許多執掌政權的人物,成為佛羅倫薩首席執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羅倫薩的僱傭軍軍紀鬆弛,極力主張建立本國的國民軍。1505年,佛羅倫薩通過建立國民軍的立法,成立國民軍九人指揮委員會,馬基雅維利擔任委員會秘書,並在征服比薩的戰爭中,率領軍隊,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處出使遊說,力圖使其和解,避免將佛羅倫薩拖入戰爭,並加強武裝以圖自衛。但當他於1511年前往比薩時,教皇的軍隊攻陷佛羅倫薩,廢黜執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羅倫薩。馬基雅維利喪失了一切職務。
洛倫佐·美第奇成為佛羅倫薩大公,1513年馬基雅維利被抓進監獄,受到嚴刑拷問,但最終被釋放。已經一貧如洗的馬基雅維利隱居鄉間,開始進行寫作。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兩部名著《君主論》和《論蒂托·李維〈羅馬史〉的最初十年》。
《君主論》是馬基雅維利十四年政治生涯,特別是外交經歷總結探索的結果。《君主論》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驚世駭俗之書,對整個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學術領域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它作為第一部政治禁書而為世人矚目。在人類思想史上,還從來沒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論》這樣,一面受著無情的詆毀和禁忌,另一面卻獲得了空前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