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1章 中國歷史·先秦時期 (1)
    盤古開天闢地

    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神,他殫精竭慮,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給後人留下無窮無盡的寶藏,是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據民間神話傳說,盤古出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於是用神斧劈向四方,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變成天和地兩部分,不再是漆黑一片。為了防止天和地重新合併,他不斷地施展法術。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

    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皎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髮變成顆顆星星,點綴在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嶽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才會有「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說法。

    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開天闢地的傳說中蘊涵了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學和哲學等內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創世說和人類起源的重要線索。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更是人類精神的至高境界。

    燧人氏鑽木取火

    從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是怎樣進化的,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傳說中往往把成就歸於個別的大人物。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隨時隨地會遭到它們的傷害。後來,他們看到鳥兒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原始人就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後來的人把這叫做「構木為巢」。傳授這種方法的人,就被人們稱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也不知道利用火,採摘來的植物果實和捕捉到的野獸都是生吃的。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我國的先民已經知道利用火)。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裡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辦法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星來。這樣人們就明白了人工也能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人們把教授他們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稱為「燧人氏」。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這樣,人們的身體素質就有了極大的提高。

    不知過了多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樣,平地上的走獸,天空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供人類食用。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經驗,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些野生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長出苗來,一到秋天,又結出了更多的谷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穫的作物就更多了。後來傳說中把這些種植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醫治人們疾病的藥材。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從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出原始文明的發展進程。

    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這是遠古時代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

    傳說約四五千年前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黃帝族與炎帝族經過融合,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而興起於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則由東向西發展。兩大部落為爭奪宜於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展開長期的爭奪戰。

    據說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製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彪悍,生性善戰,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衝突。蚩尤族聯合巨人誇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向黃帝族求援。黃帝徵集各部落、聯盟兵眾,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

    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鶡等為圖騰的氏族,數戰不勝。後來,黃帝命應龍作水陣阻擋蚩尤,但被效忠於蚩尤的風伯雨師所破。蚩尤率領所屬七十二氏族(或說八十一氏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請旱神女魃作法,天氣驟然放晴,旱熱難當,使習慣東南方陰雨氣候的蚩尤無法忍受,敗陣南逃,結果在冀州之野被擒殺。

    遠古時代的這場戰爭,結束了部落時代的歷史,各部落的人都願歸順軒轅,一致擁戴他為盟主。從這時起,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建立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始形成了,從此以後,人們都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涿鹿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堯舜禪讓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今河北境內),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因此稱為唐堯。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做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舜名重華,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名作為姓氏的習慣,被稱為有虞氏帝舜。傳說他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家世非常寒微。

    堯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創立多個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傳說堯還發明了圍棋。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人們一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禪讓制度的話,就是:能者居之。

    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魚、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經過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治水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在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ɡ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鯀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而是通過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當時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他四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

    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大禹還積極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大禹為當時農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難怪孔子對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認為禹王的功德是無可非議的:禹自己飲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卻非常豐富,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惡的衣服,然而朝衣則講究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宮室,所以宮室很簡陋,卻盡力來為農民修建溝渠,以利農田,這是厚愛百姓。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以後,再次誇讚「禹,吾無間然矣」。

    公元前2070年,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缺席,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首。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制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

    父傳子,家天下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相揖遜」禪讓制度的最後一位受益人,史書上記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勳卓著,理應是禹的繼承人,但禹死後人們愛屋及烏,擁戴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即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在位十年後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太康治國無方,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由此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在太康的孫子相統治期間,東夷的后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統治權,夏朝自此中斷了四十年。相的兒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少康死後,其子予即位。予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後,到孔甲時,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逐漸走向崩潰。

    夏桀即位後不思進取,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日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進諫,他卻厚顏無恥地將自己比作太陽。百姓得知後,紛紛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而這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為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