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項羽是個披甲執銳、瞋目而叱、斬將刈旗、東西馳騁、南北征戰的一世英雄豪傑,但是,人們大多忽略了他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項羽的重情,莫過於對虞姬了。「霸王別姬」的故事因此千古流傳。
司馬遷記載,陳平投奔劉邦的時候,曾經向劉邦解釋自己為什麼會背叛項羽,原因在於項羽任用的不是自己的同族兄弟,就是他妻子的兄弟,從這裡可以推測項羽是有妻子的,虞姬可能只是他的妾。但是,經常伴隨在項羽身邊的女人就是這位虞姬,可見虞姬在項羽心目中的位置。項羽既愛江山,也愛美人。因為愛江山,他才南征北戰,縱橫馳騁,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因為愛美人,虞姬才行軍之中一直跟隨,依依不離。
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項羽夜起飲酒,慷慨悲歌,這首著名的《垓下歌》中充滿了英雄末路的萬緒悲涼,而「虞兮虞兮奈若何」更是透出了霸王項羽對美人的萬般柔情。
《楚漢春秋》中記載,項羽悲唱《垓下歌》後,虞姬接著和唱一首,歌詞是:「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研究者都認為虞姬這首和歌是後人的偽作。但不論這首歌的真偽如何,項羽行軍之中一直帶著美人虞姬,確是不爭的事實。
正因如此,歷史上才留下了這段英雄美人的悲劇。
高歌數遍後,項羽,這「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流淚了。他不僅是個英雄,而且是性情中的英雄。數行眼淚中包含著對虞姬的悲憐、對虞姬的難捨、對虞姬那刻骨銘心的愛;包含著霸王護惜戰馬、體恤將士的柔情悲懷;包含著日暮途窮、英雄末路的無奈。眾將士聞之也都感極而泣,潸然淚下。
後來的班固在《漢書》中把「泣數行下」改成了「泣下數行」,順序一調整,神氣大失。「泣下數行」只是靜態的描述,「泣數行下」則是一個動態刻畫,更能倍加傳神地渲染出項羽英雄末路時無聲的悲壯氣氛。
古之英雄流淚者多矣,然未有如項羽般如此動人心魄者。
把項羽逼得日暮途窮的劉邦也能哭,也哭過,並且很會哭。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一出關,就立刻為被項羽害死的義帝熊心舉行隆重的葬禮,大哭一場。「哭」的程序完之後,他立刻舉起為義帝復仇的大旗,東伐項羽。項羽烏江自刎以後,他又立即以魯公之禮安葬了項羽,在墓前又大哭一場。劉邦為什麼會哭項羽呢?是英雄相惜,是內心有愧,還是大功告成喜極而泣?沒人能猜到劉邦內心想的是什麼。然而,劉邦哭項羽,總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就像多年以後,據說是他的後代的劉備摔孩子那樣。要知道,劉邦哭項羽是有一個背景的。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楚地全都投降了劉邦,只有魯地遲遲不降,魯地是最後一個投降的。
在古代漢語裡,哭與泣是有區別的。有淚有聲叫哭,有淚無聲叫泣。劉邦的哭,是必須帶聲的,是哭給人聽的;要哭得響亮,是秀給人看的。項羽的泣,是無聲的,是內發的,是不願被別人看到的,是內心悲涼與無奈的真實流露。
什麼是悲劇?魯迅先生給出了一個定義,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今天安徽靈璧縣城東、宿泗公路南側,四季常青的一片樹林裡,沉睡著一座古墓——虞姬墓。墓碑橫額刻有「巾幗千秋」四字,兩旁對聯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千載之下,我們對紅顏薄命、生死不離的虞姬欷歔不已,對風雲氣多、兒女情長的本色英雄項羽感喟不已。
烏江的水啊,依舊湍流,它帶走了楚漢的風雲,目睹了一個英雄的末路,見證了一種淒美的情愫,咆哮著一首悲情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