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85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剛正仁孝的名相
    【引言】

    宋朝初年的呂蒙正是一位名相,關於他的故事,自古就有不少戲曲小說傳唱。但他何以成為名相,恐怕還要歸結為四個字:剛正仁孝。看看下面的事例,就會對這四個字有所體會。

    【事典】

    呂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41年)字聖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進士第一。累遷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曾經為相,與趙普同為宋朝初期的宰相。趙普是宋朝的開國老臣,但他十分推許呂蒙正。淳化年間,呂蒙正被降為吏部尚書,後來又復相。他主張內修政事,結好鄰邦,彌兵省財,後來曾出判河南府。真宗即位,進左僕射。在宋朝建立以來,曾經三度為相的只有趙普與呂蒙正兩人。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太監王繼恩的幫助下,在「金匱之盟」的輿論支持下,搶先一步繼位,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的繼位是兄終弟及,不太符合傳統的子繼父業的習慣,因而在朝野上下引發了不少議論,宋太宗為籠絡人心,取得新的支持力量,便大規模開科取士。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一次開科,便錄取了500名進士,數量之多,是前無古人的。呂蒙正就是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進士第一名。

    由於這個特殊原因,宋太宗對這一批進士當然要特別重用。呂蒙正以進士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作監丞,升州通判,賜錢二十萬,並允許如遇到對百姓不利的事情,可通過驛站直接向皇帝報告,並在不長的時間內迅速升至宰相。一般說來,呂蒙正當然只有對宋太宗感恩戴德的份,但他卻常常觸犯龍顏。

    下面的這段呂蒙正與宋太宗的對話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有名的。有一次,宋太宗元宵燈節設夜宴,顯得非常高興,呂蒙正等人侍宴。宋太宗大概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做得已經很好了,似乎沒有耐心等待別人的吹噓,自己先按捺不住地自吹自擂起來。他說:「五代之際,生靈塗炭,周太祖從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率軍南歸,百姓慘遭劫掠。當時地上有火災,天上有彗星,看到這些的人都感到十分恐懼,紛紛說天下不會再有太平之日了。現在,朕親理政務,萬事和諧,朕常常感念上天的賜福。不過,現在國家安定,人民富庶,才知道治亂全在於人,並不在於天啊!」

    趙光義的這番話並不能說完全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只是當皇帝的不應這樣狂妄自大,他很想得到大臣們的應和,但在座的大臣們聽了卻很不舒服,結果大家都不說話,局面很是令人尷尬。這時,呂蒙正站起來說:「天子所在的京城,各種人才物產都聚集在這裡,所以才顯得十分繁華,但在京城外幾里的地方,就有許多人因凍餓而死去,還有很多人不得飽暖,天下還沒有像陛下說的那樣繁榮。願陛下放遠目光,戒驕戒躁,勵精圖治,那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宋太宗自討沒趣,臉色變得很難看,不再說話。呂蒙正卻一臉正氣,回到座位上。後來,大家都稱讚他敢講真話。

    有一次,宋太宗曾打算派人出使朔方,讓宰相物色既有才幹、又能擔此重任的人。呂蒙正向宋太宗推薦了一個人,宋太宗很不喜歡那個人,不同意他去。過了些天,宋太宗再三詢問使臣人選問題,呂蒙正仍然推薦那一個人。宋太宗很不高興,朝廷中有那麼多人,你為什麼偏偏要推薦那個人呢?這豈不是要故意跟我過不去嗎?他對呂蒙正說:「你怎麼這樣固執?」呂蒙正說:「不是臣固執,而是陛下沒有體諒到臣的良苦用心。這個人可以為使臣,其他的人都比不上他。臣不想討好迎合皇上而貽害國家。」君臣的態度都很激動,群臣大氣不敢出。最後,宋太宗採納了呂蒙正的意見,派他推薦的人去出使朔方。事實證明,呂蒙正推薦的那個人確有才幹,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呂蒙正的性格還十分寬厚。他是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進士第一名,因受宋太宗的賞識與重用,他從升州通判(今河南唐河縣西南)到任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成為宰相,僅用了十二年時間,當時也不過四十二歲,引起別人的嫉妒,是理所當然的事。呂蒙正剛入朝堂時,有個人指著他說;「這小子也是參政?」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大的侮辱,憑著他當時的權力也完全可以處置這件事,但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從那人面前走了過去。和呂蒙正一起準備上朝的同僚,對呂蒙正都很敬重,聽了這話後,憤憤不平,非要問清楚那人姓甚名誰,呂蒙正連忙制止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還是不知道為好。」

    對待別人的惡意誹謗和陷害,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一個名叫張紳的人,是蔡州(今河南汝南縣)知州,因為貪污被呂蒙正奏准皇帝免去官職。有人對宋太宗說:「張紳家境富裕,不會去貪污的,這肯定是呂蒙正挾私報復張紳。呂蒙正貧寒之時,曾向張紳借錢,張紳沒借給他,他便懷恨在心。現在呂蒙正任宰相,便有意加害張紳,以洩心頭之恨。」宋太宗聽人這麼說,也怕冤枉了好人,沒有經過調查,便下命恢復張紳的官職。呂蒙正知道以後,沒有向宋太宗進行辯解,他相信事久自然明白。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呂蒙正因為直言敢諫而被罷相。此後考課院重新考察官吏,發現了張紳貪污的證據,宋太宗便將張紳貶為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團練副使。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呂蒙正復出為相,宋太宗覺得當初錯怪了呂蒙正,便對呂蒙正說:「那張紳果然犯了貪污罪。」宋太宗本來覺得呂蒙正肯定會表白自己的冤屈,並稱讚皇帝的聖明,但呂蒙正不辯也不謝,什麼也不說,只當沒有發生過這件事。

    呂蒙正早年的經歷是十分曲折艱苦的,他的一些故事被編成戲文演唱,廣為流傳,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說的就是當初呂蒙正的父親有好幾個寵妾,對妻子劉氏(呂蒙正的生母)漸漸疏遠,劉氏因此與其發生矛盾,於是,劉氏和呂蒙正被趕出了呂家。離開呂家後,劉氏發誓不再嫁,生活非常艱苦,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後來,呂蒙正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後,家境當然與以前大不相同了,但呂蒙正不計較父親當初的行為,他把父母接到家中,同堂異室而居,照顧得十分周到,重新成為一家人。對於這一點,時人和後人都稱道不已。

    在廉潔自律這方面,呂蒙正也是十分突出的。他深受皇帝的信任,可以說是一言九鼎,因此,就有許多人到他那兒以求陞遷,對這樣的人,呂蒙正巧妙地予以回絕。有一次,朝中有人向他獻上一面古鏡,自稱能照見方圓二百里以內的東西,希望送給呂蒙正。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只有一隻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上這照見方圓二百里的鏡子呢!」在不動聲色中打消了送禮者想借此來謀求陞官的念頭。

    呂蒙正還大有識人之明,並有古人「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風度。呂蒙正識人、薦人,是不論親疏遠近的。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呂蒙正告老還鄉,回到洛陽,頤養天年。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東封泰山,西祀汾陰,祭拜宋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經過洛陽時,兩次到呂蒙正家中看望。宋真宗想尋找一些人才,便問呂蒙正:「你的這幾個兒子中,誰可以擔當重任,能有大用?」呂蒙正回答說:「臣的這幾個兒子都不中用。但臣有個侄子,叫呂夷簡,現在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縣)任推官,他具有宰相之才,可有大用。」宋真宗記住了呂夷簡這個名字。後來,呂夷簡果然成為宋代的名相。

    一個叫富言的人同呂蒙正有來往,他十分佩服呂蒙正的學識,就想讓他看看自己的兒子怎麼樣。有一次,富言對呂蒙正說:「我的兒子已經十幾歲了,我想讓他進書院讀書。」呂蒙正答應了,並讓富言把兒子帶來讓他看看。呂蒙正一見富言的兒子,便吃驚地對富言說:「這孩子將來的名位會和我一樣,而功勳會遠遠超過我。」於是呂蒙正讓富言的兒子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讀書,富言的兒子叫富弼。富弼後來曾兩次任相,也是宋代的名相。

    呂蒙正曾封萊國公,享年六十八歲,贈中書令,死後謚曰文穆。

    【評議】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官僚多如牛毛,但絕大多數是隨生隨滅,如同芸芸眾生一樣湮沒無聞,能夠在歷史上留下一點痕跡的只是極少數,尤其能夠進入名相行列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的名相比較起來,呂蒙正雖然沒有什麼卓越的功勳,但那是因為他處在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中,而他的剛直仁孝的品格,卻是其他一些名相所不具備的,他也正是以此名世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