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77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唐朝的宦官 (1)
    【引言】

    唐朝曾經是一個極為繁盛的時代,然而,繁華過後,其制度的缺陷還是暴露出來了。尤其是宦官制度,更是如此,甚至可以這樣說,「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是在宦官專權中走完自己的歷程的。看看這一階段的宦官專權史,真會令我們有觸目驚心之感。

    在中國宦官史上,既能長期專權禍亂宮廷,又能得以壽終正寢的宦官,恐怕當數唐朝宦官仇士良了。

    史書上說,仇士良「有術自將,恩禮不衰」,這仇士良的「術」,到底是什麼呢?

    在仇士良告老還鄉之時,他的徒子徒孫小太監們,為了弄清仇士良的「術」,專門為他舉行隆重的送行宴會,他們像求拜菩薩那樣,虔誠地請求仇士良傳授他們一點在宮廷裡混飯吃的本領,仇士良不忍心小太監們將來受人欺負,就說出了一套挾制皇帝,專擅大權的「秘訣」來。

    仇士良說:「為了你們的前途,我就把我多年積累的經驗告訴你們,我這些經驗,在皇帝的身上用了好多年,十分有效,以後你們照這些方法去做,也一定差不了。

    你們侍奉皇帝,第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皇帝閒著,皇帝一閒著,就想讀書,就想接待儒臣,就想討論什麼天下大事,治國方略。如果是這樣,皇帝就會增加知識,提高智慧,就會變得明白起來,那麼,皇上就會採納朝臣的意見,不再追求吃喝玩樂,也就不再寵信我們。如此一來,我們哪裡還有機會掌握大權呢?因此,你們要想方設法搜羅錢財,供皇帝恣意揮霍使用,不僅要投其所好,還要引導他們享樂,不要給他留出一點空閒。這樣,皇帝就不再留心學問,也無暇過問政事,反倒覺得我們十分忠心,也就只有靠我們去替他辦事。這樣,我們豈不就可以專權了嗎?」

    這番話,說得小太監們一個個如醍醐灌頂,彷彿得了真經一般,歡喜而去。

    確實,在中國的專權太監之中,仇士良實在算是「成就」傑出的一個。在仇士良入宮當太監的四十多年間,唐朝宮廷內外的矛盾極其複雜,有朝廷與藩鎮軍閥割據的矛盾,有朝臣與太監的矛盾,有太監與皇帝的矛盾,尤其是朝臣與太監的反覆鬥爭,幾乎瞬息萬變。在這四十多年中,別說陞官,就是保命也很不容易,但仇士良卻相反,他從一個小太監,直到死後被追贈為揚州大都督,中間歷任監軍、五坊使、左神策軍中尉,左街功德使,驃騎大將軍、楚國公,觀軍容使、兼左統,右神策軍、知內侍省事等要職,可謂穩步陞遷。這還倒罷了,他還殺死了兩個王、一個妃子和四個宰相,最後居然能得以善終,不能不說是宦官史上的奇跡。

    【事典】

    唐朝最初是嚴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時,宦官人數急劇增多,達數千人。由於中宗無能,韋後干政,宦官中開始出現有權力的人,大宦官開始干政。到了唐玄宗開元末年,宮中的宦官竟多至三千多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餘人,其中有些還達到了三品將軍的職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頗有明君風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圖享樂,不思進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實權,政治日趨腐敗。楊思勖多次領兵出征,被封為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突破了唐初宦官不得超過三品的規定。

    尤其是高力士,由於自小就與唐玄宗有交情,後又得以親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寵信,以至須臾不離,言聽計從。開元末年以後,百官奏章都要經高力士過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權處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高仙芝等人的將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力薦舉而得。高力士簡直成了唐玄宗權力的化身,太子稱他為「二兄」,諸王公稱他為「阿翁」,駙馬稱他為「阿爺」。他的財產也極驚人,京城內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幾近一半屬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說公卿,就是王侯也無法同他相比。

    唐玄宗晚年時,對軍隊和太子很不放心,一是派宦官們做監軍,監督軍隊的行動和將帥表現,弄得將帥動輒得咎,軍隊的行動處處感到掣肘,造成了許多失誤。二是派宦官監視諸皇子皇孫的行止,恐怕他們篡權奪位,甚至連一些皇孫的起居都有人監視。這樣一來,內外大權就都落入了高力士的手中。

    高力士權傾朝野,巴結他的人也就不絕於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就很難引起高力士的注意。於是,一個名叫程伯獻的金吾大將軍想出了一條妙計,在高力士的生母去世時,他披麻戴孝,號啕大哭,其悲痛之狀,真乃感天地而泣鬼神。高力士被這飛來的「孝子」所感動,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有一次,高力士在長安城內的來庭坊修建了一座寶壽寺,寺廟極其雄偉壯觀,華美壯麗,所費之資也極其巨大。高力士為了收回投資,也是為了多撈金銀,便在寶壽寺大開宴席,宴請文武百官。在席上他當場宣佈,寶壽寺大鐘屬於新鑄,是吉祥之物,此前尚未敲過。誰願敲一下,交禮錢十萬。那些官員平時趨奉尚恐不及,這時有了巴結的機會,哪個肯不敲?哪個敢不敲?其中一人竟一連敲了二十多下!經這一宴,高力士建寺所費連本帶利都賺了回來。說來慚愧,今人弄錢的辦法真不及古人高明,今人「義賣」鬧得沸沸揚揚,也弄不了幾個錢,古人「義敲」,一次就能「敲」出一座寺廟來,可謂巧妙之至矣?

    高力士雖是太監,卻硬要過娶「妻」的癮。一次,他看見京城小吏呂玄晤的女兒長得特別美貌,就要「娶」她為妻,呂玄晤一聽,真是喜從天降。呂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以後,果然吉星高照,官運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兒子們也紛紛沾光,有了肥缺要職。只是苦了他的女兒,在屈辱和壓抑下,高力士的這位「妻子」很快就香消玉殞了。「高夫人」的死訊傳出,真如喪了國母一般,舉國為動,爭相前往祭弔的人們相望於道路,等舉行喪禮這天,從高力士的家到墓地,道路之上擁得水洩不通,真可謂是千古一景!

    不過,高力士對唐玄宗倒也確實忠順,不像其他的太監,挾制皇帝或是背叛皇帝,直到安史之亂以後,高力士還是忠心耿耿地跟隨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亂回到長安後,唐玄宗當了太上皇,與兒子唐肅宗之間不斷發生權力爭鬥,以至有時到了火並的程度。一次,唐玄宗在宮中巡視,剛來到睿武門,唐肅宗的親信太監李輔國事先佈置好的五百名士兵拿著刀槍衝了出來,攔在唐玄宗的馬前。唐玄宗大驚失色,高力士卻挺身而出,厲聲喊道:「這裡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想如何!」他這一喊還真有威懾力,許多士兵不敢妄動。

    高力士一看情況穩住了,就又厲聲疾喝,命令李輔國離隊出列。李輔國本來沒想到會節外生枝,此時見士兵猶豫,他就見風使舵,決定不再殺死玄宗,免得士兵不聽指揮,反弄得自己禍滅九族。於是,李輔國只好下馬離隊,來到唐玄宗面前。這時,高力士不失時機地大聲喊道:「太上皇向諸位士兵問好!」士兵們一聽,立刻放下心來,知道皇上不會問罪了,就都跪倒在路邊,大聲高呼:「太上皇萬歲、萬萬歲!」李輔國一看,自己若不見機行事,馬上有被當作亂臣誅殺的可能,立即刺死了身旁的一個小頭目,割下他的頭顱向唐玄宗請罪。高力士又命李輔國給太上皇牽馬,李輔國只得換下靴子,在另一邊為唐玄宗牽著馬,和高力士一起把他送回宮中。

    剛剛進屋,唐玄宗就拉著高力士的手說:「今日若無將軍,恐怕要為亂兵的刀下之鬼了。」

    在這件事之後不久,唐肅宗即把高力士放逐到了貴州。高力士在放逐地也仍念念不忘唐玄宗。後來,唐代宗即位,赦免高力士,高力士在回長安的途中,才聽說唐玄宗已死,高力士向北痛哭,嘔血而亡。

    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雖然專權,也只是作威作福而已,尚未做什麼挾持乃至殺戮皇帝後妃太子王孫的事。但自高力士以後,唐代後期的大多數皇帝幾乎都在宦官的把持之下,有的宦官不僅隨意廢立皇帝,甚至隨意殺害皇帝。雖然在中國歷代王朝中都有宦官專權的現象,但像唐代後期這樣集中、持久而且一線貫穿的,實在是不多見。

    唐玄宗寵信高力士,既開了唐代宦官專權的先河,也是唐代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在逃避「安史之亂」時,楊貴妃和楊國忠在馬嵬坡被殺,宦官李輔國看準時機,就向太子李亨獻計,認為趁此時機可以要求唐玄宗分給他的一部分兵馬,以反擊叛軍、收復兩京為名,另選落腳地。李輔國還串通好了太子的寵妃張良娣,跟他一同勸說李亨。這樣,李亨在李輔國、張良娣以及建寧王李倓的勸誘之下,沒有跟玄宗逃往四川,而是到了靈武。不久,李輔國又勸說李亨即位,說是玄宗離逃,遠在四川,不足以聚攏人心、平定叛亂。李亨覺得確實是即位的良機,就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的即位確實使天下人心為之一振,因為人們已對唐玄宗失去了信心,又兼唐玄宗平叛無力,遠在四川,所以,人們把安定天下的希望寄托在肅宗身上。唐肅宗自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極其寵信李輔國,把他封為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賜名護國。從此,李輔國發跡。

    李輔國自幼進宮當太監,開始時干最低賤的雜活,只在皇帝的馬廄中打掃馬糞。人長得很醜,但很有心計,還粗通文墨,只是一直沒找到出頭的機會。後來巴結上了高力士,給他當了一段奴僕,到了四十歲才撈了個馬廄管賬目的小官。李輔國極有耐心,他認真管理,不許養馬的太監報假賬,把馬養得很肥壯,因此被推薦給太子李亨,讓他服侍太子,就這樣,李輔國爬到了現在的位置。但李輔國十分明白,自己目前資歷尚淺,威望不足服人,必須以謙卑的態度來和大臣們交往,否則,即使有皇帝的支持,在平叛時期也站不穩腳跟。於是,李輔國卑以辭色,還經常吃齋念佛,打坐誦經,弄得從皇上到朝臣都覺得他十分和善,而且與世無爭,都很喜歡和信任他。不久,唐肅宗來到鳳翔,又晉封他為太子詹事,改名為輔國。回到長安後不久,他又被晉封為公爵,開封儀同三司,食邑五百戶。

    李輔國見自己的位置越來越穩固,就開始弄權了。他勾結張皇后(張良娣),逐漸把持了朝政。李輔國經常在銀台門像皇帝一般地處理朝政,大臣的奏聞必須首先經他審閱,至於他是否奏聞皇上,那誰也管不了。他還假借皇帝的名義發佈命令,隨心所欲地處置大臣,稍不如意,就對大臣嚴刑拷打,每次出外,有數百名護衛跟隨,以防有人行刺。李輔國就這樣權傾朝野,弄得文武百官畏之若虎,連皇親國戚也不敢直呼其名,稱他為「五郎」或者「五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