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68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內聖即可外王?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就是長子繼承製。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完全是為了維護當時的封建秩序而形成的習慣,根本不是從治國治民的角度去考慮的。哪個皇帝又敢確定自己的大兒子就是賢明的呢?

    【事典】

    中國的絕大多數皇帝都是因血緣的天命關係而被推上皇帝寶座。就他們個人的意願來講,其實不一定願意當皇帝;就他們個人的稟賦素質來講,更不一定適合當皇帝;只是由於他是上一代皇帝的長子或其他原因,他們才不得不當皇帝。因此,他們就不是經過自然淘汰出來的,他們的質量也就失去了保證。中國的歷史機制就這樣一批又一批地造就了無數的昏君。

    歷史上英明的君主,看到自己的兒子出落得很有才幹,必然會抬愛他,讚賞他,這是人之常情。漢代、唐代有幾位皇帝就是如此。

    漢宣帝看到兒子淮陽王劉欽日漸壯大,喜愛攻讀經書,學習法律,聰明而有才能,常常讚不絕口:「真是我的好兒子呀!」也想立他為太子。不過,由於太子是漢宣帝流落民間時生的,又很小就失去了母親,所以宣帝不忍心廢他。他的這種「仁慈」給漢朝帝國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太子即位後成為漢元帝,是個優柔寡斷的君主,大權旁落,被宦官們把持朝政,漢朝從此日趨衰落,一蹶不振。劉欽則被陷害而死。

    唐代又重演了這一幕歷史悲劇。唐太宗李世民覺得兒子吳王李恪英武果斷,很與自己相似,也曾有意讓他取代太子,但鑒於歷史上廢長立幼帶來的麻煩,沒有如願。李世民去世後,太子李治當了皇帝,這就是唐高宗。李恪被長孫無忌所害,唐高宗則平庸懦弱,受制於專權的武後。最終使武則天大肆殺害李氏宗親,改唐為周,自己做起了女皇。

    由此可見,這兩位太子後來確實都不能鞏固自己的皇權,不能繼承父皇的事業。當時欲廢除他們繼承權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唐代大臣明崇伊曾說英王李哲(後來的唐中宗)長得很像唐太宗,張說也指出唐太宗的畫像與忠王李亨(後來的唐肅宗)相似,他們都是單純從相貌上判斷取捨的。漢宣帝、唐太宗都是為了國家,從他們兒子的才幹來考慮考問題的,並不是專指長相而言。如果以才幹相比,唐肅宗和唐太宗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漢成帝所寵愛的嬪妃曹宮生下一個兒子後,曾別有用心地說:「我兒子額頭上毛髮旺盛,多像孝元皇帝啊!」假使他真的就是漢元帝,那也不足掛齒,何況只是個小毛孩呢!

    【評議】

    中國歷史上庸君、昏君、暴君太多,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儒家最講聖王的理想,意思是普天之下,誰的道德學問最好,誰就當王,當皇帝,但這長子繼承製,卻恰恰與此相反,凡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必定得不到好的下場。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總是走在時代和社會的前面,不斷地對社會進行批評,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定位是早就由中國特殊的歷史國情決定了的。看來,中國傳統的理論與實際相距得太遠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