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16章 帝王氣象·忠臣與良臣 (1)
    【引言】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過這樣的話,意思是說那些作忠臣的讀書人十分無聊,如果皇帝不聽他的意見,這些忠臣便「濁氣上湧」,動不動就自殺,即所謂的「文死諫」。這些話雖然不免有些以偏概全,稍嫌刻薄,但在揭露某些忠臣的虛偽方面的確是一語中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所謂的忠臣,往往是諸葛亮所說的「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沒有什麼經世濟時的實際本領,但他們思想迂腐,要沽名釣譽,於是便想出「文死諫」的招來。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忠臣都是如此,他們變愚忠為巧忠,忠之有道,忠之有術,忠之有效。唐太宗時期的魏征就曾對李世民說:「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唐太宗聽後很吃驚,就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什麼區別麼?」魏征說:「區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良臣與忠臣之辨,是值得我們深思而慎行的。

    【事典】

    魏征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曾經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輕時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魏征胸懷大志,總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於是,他就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幹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魏征三十八歲時參加了李密的起義軍,但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沒有任何發言權。當時,李密的瓦崗軍聲勢浩大,佔領了隋朝最主要的糧倉,河南的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開倉救濟饑民,使起義軍發展到了全盛階段。然而,隋朝大將王世充據守洛陽,與起義軍展開了生死搏鬥。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曾經主動進諫說:「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於同隋軍硬拚硬打。目前之計,在於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李密決定速戰,大軍列營而不設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李密開始尚受重用,後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李密即兵敗被殺。而魏征認為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後來,他在徵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並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他也不以屢次拒納正確建議為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並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後來,魏征又受到起義軍首領竇建德的器重和脅迫,在其軍中歷時一年半,隨後,竇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魏征就又與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淵。

    魏征原先招撫李密舊部有功,但被脅入農民軍中一年半,再度歸唐後就很難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經籍的小官,叫做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征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只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豪傑,太子聽信了他的建議,結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李唐政權把握了天下大勢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閒人物,就立刻招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他說:「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並封他為主簿,至此魏征結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職,它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它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唐太宗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後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在政治方面,魏征堅決主張懷柔招撫,反對鎮壓。當時,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佈全國,在「玄武門之變」過後,一時人心惶惶,許多人準備造反。魏征向李世民建議說:「要不計私仇,對他們要以公處之,否則殺之不盡,有無窮之禍。」李世民聽信了他的話,就派他為特使,給以便宜行事的權力,讓他去太子勢力較為集中的河北一帶安撫人心。他到了河北,見到兩輛去長安的囚車裡面裝著「玄武門之變」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魏征說:「我離開長安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們逮捕,豈不是自食其言、失信於人嗎?如今,我來招撫還恐怕人家不願相信我,怎麼能把人押送長安呢?臨行的時候,太宗讓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招撫別人,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別人都很同意魏征的意見,他們就放了那兩個人,並給唐太宗寫了報告。由於魏征的正確做法,很快就安撫了河北一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唐太宗很讚賞魏征的做法,也就越加器重他。

    在治理國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張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魏征認為,隋朝滅亡的教訓在於擾民太多,國家賦稅極重,徭役繁多,以至民不聊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因此,在整個貞觀年間,朝廷的賦稅和徭役不算太重,這是貞觀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治理國家的整體方略上,尤其是在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舉,一天,他問魏征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也該需要百多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認為:「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三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好呢?」尚書僕射封德彝認為:「自古以降,人心江河日下,日趨奸詐,秦用嚴刑,漢用霸道,都沒把人心教化成功,魏征想用這些滿是書生氣的話來治理國家,那必然敗亡。」魏征則針鋒相對地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如果人心是如流水一般向下墮落,今天的人也都成了鬼怪,還談什麼治理國家呢?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基本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在執法方面,魏征主張寬緩明確。他堅決反對像秦朝那樣實行嚴刑酷法,把人民當作魚肉來宰割,但同時又堅決主張明正典刑,反對徇私枉法。一次,唐太宗任命盧祖尚為交州刺史,盧祖尚開始答應了,但又反悔托病辭命,唐太宗當面勸他,他還是不肯去。唐太宗一怒之下,當時就把他殺了。事後,唐太宗覺得做得太過分了,認為沒按法律辦事,魏征就借議論北齊皇帝高洋批評唐太宗說:「高洋覺得自己理虧了還能向別人認錯,這也是他的長處。」唐太宗竟藉機表示後悔。濮州刺史龐相壽是唐太宗做秦王時的老部下,在任上因貪污被人告發,受到了追回贓物、解除職務的處分。龐相壽向唐太宗求情,唐太宗覺得於心不忍,就送給他一百匹絹,讓他繼續去做刺史,只是告訴他以後千萬不可再貪污了。魏征知道後,就對唐太宗說:「您這是徇私枉法了。龐相壽犯了罪,您還給他優厚的賞賜,讓他留任原官,您做秦王時的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照龐相壽的例子犯罪,那您怎麼辦呢?」他還對唐太宗說:「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懲罰的時候,不要給親貴留情。要以公平為規矩,以仁義為準繩,才能讓人心服。」在魏征的堅持下,唐太宗撤銷了原來的處理方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