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91章 書生與政治·親賢臣而遠小人
    【引言】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經說過這樣著名的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其實,不僅是西漢和東漢是這樣,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不是這樣?

    鄒陽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辯士、縱橫家,先事吳王劉濞,後事梁王,因遭讒下獄。他在獄中上書梁王,為自己辯解,講明了「親賢臣而遠小人」的興國之理。

    【事典】

    我聽說,忠實的人不會得不到好報,誠信的人不會被人懷疑,我一直認為這話是很對的,可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大義,打算替他謀殺秦王之時,感動了上天,天上的白虹貫穿太陽,而太子卻擔心他不肯去;衛先生為秦王謀劃乘長平之戰的勝利一舉滅趙,天上太白星掩蔽了昴星,秦昭王卻還是要懷疑他。他們的精誠之心感動了天地,使得天上出現了異常的徵象,而其忠信卻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所理解,這難道不令人傷心嗎?現在,我竭誠盡忠,把所有的想法說出來,希望你能夠瞭解,可您身邊的人並不明白我的用意,結果是讓我去接受官吏的審訊,使我遭到了世人的懷疑。這就是即使荊軻、衛先生復生,而太子丹、秦昭王還是不理解他們的事情啊!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一下。

    從前,玉人卞和向楚王獻玉,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竭盡忠心,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箕子假裝瘋狂,接輿隱居不仕,都是害怕遇到這種禍患。希望大王考慮一下玉人卞和與李斯的本意,去掉楚王、胡亥那樣的偏聽偏信,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所譏笑。我聽說,比干被紂王挖出了心,伍子胥的屍體被吳王裝進口袋拋進了江中,我起初不相信,覺得不會真有這件事,現在才明白真有這樣的事。希望大王仔細考慮,對我稍加憐惜吧!

    俗話說:「有人相處到老,還像新接觸一樣,不能相互瞭解;有人在路上相見,停車交談,就像老朋友一般,成為知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相互之間瞭解與不瞭解的緣故啊!所以樊於期從秦國逃出到了燕國,把自己的頭獻給了荊軻,讓他替燕太子丹去完成刺殺秦王的任務。王奢離開了齊國到了魏國,登城自殺,為的是讓齊國退兵而保全魏國。樊於期、王奢對於秦、齊兩國來說並非是舊交,對於燕太子丹和魏王來說亦不是老朋友,他們離開秦、齊兩國,為燕太子丹和魏王而死的原因,在於這種行動合乎他們的志向並和他們嚮往義氣的本性相符,因此蘇秦對天下的人都不講信用,而對燕國卻像尾生那樣講究信用;白圭丟掉了中山國六座城地,卻為魏文侯攻取了中山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君臣之間確實相互瞭解啊!

    蘇秦在燕國為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燕王按著劍發脾氣,還賞賜了他許多物品;白圭在中山國地位顯貴,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說他的壞話,他不僅沒有受到責備,魏文侯還賞給了他夜光璧,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兩位君主和兩個臣子,披肝瀝膽,相互信任,哪裡會因為一些沒有根據的言論而改變自己的看法呢?

    所以女子無論美醜,一進宮就受到嫉妒;士人無論賢還是不賢,一到朝廷也受到別人的讒毀。從前,司馬喜在宋國受刑,被削掉了膝蓋骨,最後在中山國做了丞相;范雄在魏國被人誣告,被打斷了肋骨、敲掉了牙齒,最後在秦國被封為應侯。這兩個人都相信勢在必行的計謀,拋棄朋黨間的私情,堅持耿介獨立的處世原則,所以,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因此申徒狄於雍州河中自殺,徐衍背著石頭自沉入海。他們不被世人所容,堅持正義,並不隨隨便便地在朝廷中結黨營私,用來改變君主的想法。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要飯,秦穆公要把國家委託給他;寧戚在車下餵牛,而齊桓公卻委任他總理國家的政務。這兩個人哪裡是素來就在朝廷做官,靠著身邊人的讚美而得到兩位君主的任用呢?他們和君主心心相印,行為相近,志趣相投,像膠漆一樣堅固,兄弟都不能離間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難道人們的言辭能使他們生疑嗎?

    所以,聽信片言隻語就會出現壞事,只聽信一個人的話就會出亂子。從前魯國君主聽信季孫的說法趕走孔子,宋國君主輕信子冉的計謀而囚禁墨翟。憑著孔子、墨翟那樣的舉世無雙的賢能卻不能避免讒毀和阿諛奉迎之辭的陷害,而二國因此處於危險之中,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眾人的讒毀能夠熔化金屬,各種誹謗能夠毀壞骨肉之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因此秦國任用戎人由余,能在中國稱霸;齊國任用越人子臧,而使齊威王、齊宣王強大起來。這兩國的君主不受世俗的局限、世人的牽制,他們沒有根據片面的看法決定國家大事。他們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面地觀察事物,他們在當時是以明智著稱的。所以,心意相合,就是遠在胡、越的人也可以成為親兄弟,由余、子臧是這樣的例子;心意不合,即使是骨肉親戚也會成為敵人,管叔、蔡叔就是這樣的例子。

    現在君主如果確實能像秦國君主那樣明察事物,而不像宋國、魯國君主那樣偏聽偏信,那麼五位霸主也不足以和他相比,要成為三王那樣的君主就是很容易的了。

    因此,武王覺悟了,拋棄了子之那樣的「忠心」,封賞了比干的後人,為被紂王剖腹的孕婦修墓,他的功業才能舉世無雙。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想做好事的願望沒有止境。晉文公任用往日的仇人,能在諸侯國中稱霸;齊桓公任用他往日的仇人管仲,匡正了天下。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這些人確實具備了仁慈誠懇的心腸,而這種心情是無法用空話來代替的。至於秦孝公任用商鞅的辦法,向東削弱了韓國和魏國的力量,很快成了天下的霸主,但最後卻對商鞅施以車裂的酷刑,越王採用文種大夫的智謀,終於消滅了強大的吳王而在中國稱霸,但最後竟殺掉了文種,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因此,孫叔敖三次被罷相而不後悔,於陵子仲辭去三公的高位,替人澆灌菜園。

    如果現在君主確實能除去驕傲的心情,懷有可以使人報答的心意,披肝瀝膽,以誠待人,厚施恩惠,始終和人同甘共苦,對人毫不吝嗇,那麼桀的狗也可以讓它去咬堯,柳下跖的門客可以讓他去攻擊許由。何況還憑著君主的權勢,借聖王的威力呢?這樣,荊軻刺殺秦王,聽憑秦王誅殺他的七族,要離為了謀殺慶忌而情願燒死自己的子女,哪還值得向大王一提呢?

    我聽說在路上把明珠、夜光璧暗中投擲給人,眾人都按劍斜眼相看,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這些寶珠無緣無故地拋到了人們的面前。彎曲的樹根,盤繞曲折,而被君主器重,是因為別人先把它雕刻好了。所以無緣無故地拋到人跟前的東西,即使拋出的是明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怒仇,卻不會得到別人的感激。所以有人先介紹讚揚,作一番鋪墊,那麼即使是枯木朽株,也會建功立業而不被人忘記。現在天下那些出身庶民、處於窮困之境中的人,他們家境貧寒、地位卑賤,即使具備舜的治國策略,有伊尹、管仲那樣的辯才,懷抱龍逢、比幹那樣的心意,想要盡忠於當代的君主,可是沒有像樹根那樣經過雕刻裝飾,即使用盡精力,想在君主面前表白忠心,要輔佐君主治理天下,那君主一定會用按劍而視,不會相信他們。這樣就使那些出身庶民的士人,不能發揮出枯木朽株的作用了。

    因此聖王統治天下,應該像陶公擺動轉輪一樣有自己的主張,不會受到卑下言辭的牽制,不因為眾人的議論而改變主意。秦始皇相信了蒙嘉的話,信任荊軻,可是匕首卻在暗中投過來了;周文王在渭水一帶狩獵,和呂尚一同坐車回來,卻能在天下稱王。秦王相信身邊人的話使得國家滅亡,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識的人而稱王天下,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周文王能夠超出固執己見的局限,拋棄世俗的議論,獨自採用光明正大的主張。現在君主沉溺在阿諛奉迎的話中,受到帷牆之內近臣妻妾的制約,使那些不受羈絆的人才和牛馬共食,這正是鮑焦對時政感到憤怒,寧願自殺而不留戀人世的富貴的原因啊!

    我聽說,穿戴得整整齊齊而入朝廷的人,不會用他的私心玷污道義,修身立名的人,不會因為貪利而去損害自己的品行。所以,聽到裡弄的名字叫「勝母」,曾子就不進去;聽說城邑的名字叫「朝歌」,墨子的車子就掉轉了方向。現在想讓天下有氣度胸懷的人士受到威重權力的羅致,受到勢力地位的籠絡,讓他們轉過臉來,改變節操,降低品行,阿諛奉迎於人,求得親近臣主的機會,那士人只有隱伏在巖穴而死,哪裡會有人到宮廷來盡忠守信呢?

    【評議】

    鄒陽是才子,是文學家,同時也是極有智計的謀略家。既然如此,為什麼他還遭受讒毀而被殺害呢?這是因為謀略家有兩種,一種是謀私的謀略家,一種是謀公的謀略家,鄒陽屬於後一種。看鄒陽在文中舉出的例證,就知道他是一位富有書生氣和士人良知的謀略家,這樣的人,如果遇到明君,會有一番作為,如果遇到昏君,那就命運難測。後來,梁王不聽鄒陽的勸告,殺害了鄒陽,參加了叛亂,最終失敗被誅,不正說明鄒陽有先見之明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