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身材高大,有像猿一樣靈活而長的臂膀,他善於射箭是天賦。即使是他的子孫或別的什麼人向他學習射箭,也趕不上李廣。李廣口吃,說話少,跟人在一起閒待著的時候,就在地上畫出佈陣的行列,從高處向寬窄的行列放箭,用射箭來賭酒。他把射箭當做遊戲,一直到死。李廣率領軍隊如果到了缺糧斷水的地方,發現了水,士兵沒有全都喝過,李廣就不接近水;士兵沒有全都吃過,李廣就一口不嘗。他對士卒寬大、不嚴酷,士兵因而樂意為李廣所用。李廣射箭,見到敵情緊急,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放箭,放箭就讓敵人隨著弦聲而倒下。因此,李廣率兵多次受到敵人的圍困和逼迫,他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撲傷。
過了不久,石建死了。於是皇帝下詔書令李廣代替石建做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又做了後將軍,跟從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發攻擊匈奴。眾將領大多因斬了敵人的首級,俘獲敵人的人數達到了朝廷行賞的標準,憑著功勞得以封侯,然而李廣的軍隊沒有立功。
此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攻打匈奴。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跟他一同出發,分道進軍。前進了大約有幾百里路,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軍中的士兵都很恐慌,李廣於是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前往衝擊敵人。李敢只帶了幾十個騎兵,一直穿過匈奴的陣地,從左右兩側衝了回來,告訴李廣說:「匈奴容易對付!」軍士們才安定下來。李廣佈成圓形的陣勢,所有的人都面朝外。匈奴也不敢攻擊,箭就像下雨般地射來。漢軍的戰士死亡大半,漢軍的箭也將要射完了。李廣於是命令士兵拉滿弓但不要射,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弓射殺了匈奴的副將。一連射死好幾人,匈奴就越來越懈怠了。這時,正趕上日落,雙軍的官吏、士卒都面無人色,李廣卻神色不變,跟平時一樣,更用心地整頓軍隊。李廣軍中的人打這以後更佩服他的英勇。
第二天,他們又奮力作戰,而博望侯的軍隊到了,匈奴的軍隊這才解圍離去。漢軍因為太疲乏,沒有追擊。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罷兵返回。按漢朝的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在約定會合的日期之後才到達,應判死刑,他出錢贖罪,被降為平民;李廣軍隊所立的軍功與應得的罰相抵,所以沒有受賞。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跟李廣都在漢文帝時做官,漢景帝時,李蔡積累功勞做到二千石的官,漢武帝時又做了代國的國相,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作為輕車將軍,跟從大將軍出擊右賢王,有功,按國家行賞的標準,封為了樂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替公孫弘為丞相。李蔡的為人是下等裡的中等,名聲在李廣之下太遠了,而李廣卻得不到封邑,官位也只不過在九卿之列。
李廣曾跟望雲氣以測凶吉的先生王朔私下交談,李廣說:「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不在其中,然而許多校尉以下的官員,才能趕不上中等人,可是因抗擊匈奴立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幾十人,而我李廣不在人後,竟然沒有因為積累下一點兒功勞而得到封邑,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我的相貌不應當封侯嗎?還是本來命定的呢?」王朔說:「將軍你自己想想,難道曾有什麼遺憾的事嗎?」李廣回答:「我過去做隴西太守的時候,羌族人曾起兵反漢,我使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假裝同意他們投降,而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到今天為止,最大的遺憾只此一件了。」王朔說:「災禍沒有比殺戮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您為什麼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此後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大規模地進軍攻打匈奴。李廣屢次親自請求隨行參戰。漢武帝以李廣年事已高,沒有答應。過了好久,才答應了這事,任命他為前鋒。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已經跟隨著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關塞後,衛青捕到了一個俘虜,得知了匈奴首領單于的位置,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單于,卻命令李廣的軍隊合併到右將軍的部隊中去,從東邊出擊。東路稍微繞遠,而衛青他們大部隊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勢必不能屯兵宿營。李廣請求說:「我本來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下令調我從東路出兵。且我從年輕束髮時起就一直與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了一個與單于對戰的機會,我願意擔當先鋒,先與單于拼一死戰。」
而大將軍衛青暗中受了皇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戰,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這時公孫敖剛剛失掉封侯,擔任中將軍跟從大將軍出擊匈奴,大將軍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作戰,以便建立功勞,恢復封爵,所以調開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也知道這些內情,因此,堅決地向大將軍拒絕這個命令。大將軍不聽,命令長史寫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廣的軍部,並說,趕快到右將軍的軍部去,照命令上所說的辦。李廣沒向大將軍衛青辭行就起程了,心裡特別生氣地來到軍部,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師從東道出發。
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失道路,在與大將軍約會的日期之後到達。大將軍與匈奴交戰,單于逃跑了,未能捉獲他,只得回軍。向南前進,橫穿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見了大將軍,就回到自己的軍中。大將軍派長史拿著酒飯饋贈李廣,藉機詢問李廣、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準備上書報告天子有關軍事的詳情,李廣不予回答。大將軍派長史馬上督責李廣軍部的僚屬前去對質聽審,李廣說:「眾校尉都沒有過錯,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現在就親自到大將軍的軍部上報軍情。」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輕束髮的時候開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仗,而今很幸運地跟從大將軍出征,有了跟單于交戰的機會,然而大將軍又調開了部隊,從東路出擊行軍繞遠,而且又迷失了道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面對那些執法官吏的審問了。」說完就抽出刀來自殺了。
李廣軍中的軍士、大夫,全軍上下都痛哭失聲。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也不論是年老的還是年幼,都為他流了淚。而右將軍趙食其被單獨交給了執法官吏,罪當斬,他出錢贖罪,降為平民。
太史公說:「《論語》上說:『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沒有命令,人們也會跟你去做;為官者本身行為不正,即使有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從。』這話說的正是李將軍吧!我看到的是,李廣老實憨厚得像個鄉下人,嘴不善於說話。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無論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的死感到極度悲哀。
「那忠誠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諺語說:『桃樹李樹雖然不說話,但樹下自然被踏出一條小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說的雖然是小事,卻可以說明更大的道理。」
【評議】
這是《史記》中諸多著名的人物傳記中的十分優秀的一篇,記敘了西漢名將李廣的戰鬥生活,讚揚了他抗擊匈奴的卓越功績。司馬遷以具體生動的事例,描述了李廣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英雄本色,塑造出了血肉豐滿的「飛將軍」的形象。同時,作者也記敘了李廣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漢軍將領任人唯親、貪功諉過的真實面貌。敘述時雖不著一句議論,但字裡行間卻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出他對李廣遭遇的同情。而末尾的評語,更可見他對李廣的由衷敬仰。
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雖白首未得封侯,但多少萬戶侯早已沉入歷史的塵埃,倒是這位身無爵位的李廣卻能夠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