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中有權勢的王族喜歡養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君」,即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這些人有時養的門客竟達三千人之多。他們的國家也確實因此而受益,有的國家甚至就是依賴他們而存在的。如趙國如果沒有平原君早就滅亡了,孟嘗君對於齊國,信陵君對於魏國也很重要。應該說,在「戰國四君」中,最沒有用的恐怕就是楚國的春申君。
春申君,本名黃歇。他又心術不正,將懷了自己孩子的嫣嫣嫁給楚王,企圖移花接木,結果事洩被殺,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小看了春申君,他曾成功地為楚國遊說了秦王,被楚王封侯。我們且看他對秦王的一次遊說。
【事典】
楚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西陵,另一支軍隊攻破了郢、夷陵,燒燬楚王祖先的墳墓。楚王被迫遷都到東北部,並在陳地設下了一道防線。楚國從此衰敗下來,不被秦國放在眼裡。這時,白起又率兵前來進攻楚國,楚國的形勢十分危機。
楚國有個叫黃歇的人,多年遊學在外,見識廣博,襄王認為他是能言善辯的人,因此派他出使秦國。黃歇到了秦國,勸說秦昭王道:「天下已經沒有比秦國和楚國更強大的國家了,現在聽說大王打算攻楚國,這實在是失算之舉。這就好像二虎相鬥,結果讓狗、馬一類的小畜生得到了好處,因此不如與楚國和好。為什麼呢?請允許我講明這個道理。我聽說事物一旦發展到頂點,就要走向反面,比如冬夏的循環就是這樣;東西到了最高點,形勢就很危險,比如堆積棋子就是這樣。如今秦國的土地佔了天下的一半,再加上有兩個邊陲,這是自從有國家以來,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是萬乘之國的土地,也不曾有這麼大。可是自從文王、莊王以至於大王三代,竟不能把地界擴展到齊國,從根本上去割斷東方諸國的聯繫,組織合縱聯盟。如今大王三次派盛橋到韓國去幫助駐守,盛橋又迫使燕國順從。
這樣大王不用派兵,不用施加威力就得到了百里之地,足見大王是極有才能的。大王又發兵攻打魏國,堵住魏都大梁與各國的通道,並佔領了河內,攻下南燕、酸棗、虛、桃人等地。楚國和燕國的軍隊,像貓見老鼠一樣不敢較量,大王的功績也夠多的了。大王又用兩年的時間休整軍隊,然後重新發兵,又奪取了蒲、衍、首垣,進逼仁、平丘、小黃、嬰城等地,迫使魏國降服。大王又割取蒲、磨以北的土地,使之劃歸燕國,這樣一來,就切斷了齊、燕的聯繫,控制了楚、魏的交通要道。天下諸侯因此而驚恐萬分,不敢相互救援,大王的威力可算強大了。大王如能慎重地保持已經取得的功績,守住已有的威勢,收斂起攻伐之心,廣施仁義之道,使自己的國家沒有後顧之憂,那麼三王就不愁沒有第四個,五霸也不愁沒有第六個。但是,如果仗著人口眾多,憑著強大的軍隊,乘著擊敗魏國的威勢,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諸侯屈服,我恐怕大王還是有後患的。
「《詩經》上說,『沒有人不能善始,卻很少有人能夠善終。』《易經》上說,『狐狸過河卻把尾巴弄濕了。』這是說開頭容易而結尾卻是難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過去,智伯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好處,卻不知道有葬身異地的大禍。吳王夫差只看到攻打齊國的便宜,卻不知道在干遂會被越國打敗。這兩個國家,並不是沒有建過大功,因為他們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以後的禍患。吳王因為相信了越國,所以才攻打齊國,已經在艾陵戰勝齊兵,沒想到回來時在三江之濱被越王勾踐殺死。智氏相信韓、魏兩國,就去攻打趙國,圍城數年,勝利已經指日可待了。沒料到韓、魏反叛,在鑿台上殺死智伯瑤。現在,大王擔心楚國不破,卻不想滅亡了楚國反而會加強了韓、魏,我替大王考慮,這是不可取的做法。
「《詩經》上說,『即使腳步邁得再大,遠方也不易跋涉。』由此看來,楚國才是真正的友邦,而您的鄰國才是真正的敵人。《詩經》上說,『別人有壞心,我能夠猜測出了;狡兔跑得再快,有時也會被狗捕獲。』如今,大王在半途上竟相信韓國和魏國與您親善,這正好像吳王相信越王一樣。我聽說,『對於敵人,不可輕視,對於時機,不可喪失』。我擔心韓、魏雖然辭詞謙卑,實際上是想利用秦國。從何而知呢?大王不但歷來無恩德於韓國和魏國,而且有幾世的怨仇。韓國和魏國的父子兄弟接連被秦國害死,至今已歷百年了。國家受到殘害,社稷被破壞,宗廟遭焚燬,百姓被剖腹,臉面被砍開,暴骨荒野,屍體僵仆著,在國境上觸目皆是。父子老弱,被綁著一個挨著一個走在路上,鬼神都沒人供奉,使老百姓流離失所,家族失散,逃亡在外給人做奴隸,這種情形極為普遍。因此,只要韓國和魏國不滅亡,就是秦國的仇敵。現在大王進攻楚國,豈不是失策了嗎?
「況且大王進攻楚國那天,要從哪裡出兵?大王將要向您的仇敵韓國和魏國借路嗎?可以想見,兵出之日,就是大王擔心軍隊無法返之時了。這樣,大王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軍隊幫助仇敵和魏國了。大王向兩國借路,必定要攻打隨陽和右壤。這些地方都是廣闊的沼澤和山川,再不就是山林深谷這樣一些不毛之地。即使得到了這些地方,也不能算是得到了土地。這樣大王就有了毀滅楚國的惡名聲,卻沒有得到土地的實惠。況且大王攻打楚國的時候,韓國、魏國、齊國和趙國四國必定會全部起兵對抗大王。秦楚交戰,無暇他顧,魏國就會出兵攻打胡陵、蕭、相等地,秦國原先佔領的宋國土地就必然要丟失。齊國人派兵向南進攻,泗水以北必被佔領。而這些地方都是平原,交通四通八達,土地肥沃,而大王卻偏偏讓他們攻佔。大王即使攻破了楚國,實際上是給韓、魏以好處,並增強了齊國。韓、魏強大了,就可以對抗秦國了。齊國南邊以泗水為界,東面背著海,北面靠著黃河,就不會有後患了。這樣一來,在天下的諸侯中,就沒有哪個比齊國更強大的了。齊、魏兩國得到土地,進而保存實力,再認真地教導屬吏,修明政治,不到一年,即使不能成為帝王,然而要想禁止大王稱帝,卻是綽綽有餘的了。
「以大王土地之廣大,百姓之眾多,軍隊之強大,偏要出戰就會與楚國結怨,反倒讓韓、魏把帝號重新交給齊國。這實在是大王失策了。為大王考慮,不如與楚國友善,只要秦、楚合而為一,以進逼韓國,韓國必定會順從大王。大王以山東險要地形為屏障,擁有河曲之利,韓國就會成為秦國在關中的侯吏。大王再以十萬大兵屯駐鄭地,魏國必定會感到十分害怕,許邑、嬰城、召陵等地,都不敢與魏國往來。這樣一來,魏國也就成為秦國在關內的侯吏了。大王一旦與楚國、關東兩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結盟,就都與齊國接壤了。這樣,大王要取得齊國西部的土地,就易如反掌。這樣大王的土地,從西海直達東海,中間則割斷天下。這樣一來,燕、趙得不到齊、楚的援助,齊、楚得不到燕、趙的支持。如果能夠這樣,再接著以危亡威脅燕、趙兩國,並進而脅迫齊、楚兩國,這四國用不著秦國的進攻就會降服了。」
【評議】
黃歇的這一番論述真可謂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氣魄宏大而又娓娓動聽。如果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比較熟悉,就會知道他的論述是很迂闊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他的這一番論證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由此看來,越是動聽的計謀,恐怕越要審慎地對待。甚至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春申君做事往往與實際情況不吻合,所以,他最後的下場也是他性格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