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方有這樣一句諺語,大意是說,有年輕的科學家,沒有年輕的政治家。這話雖然絕對了一些,其基本道理還是對的。科學家需要智慧,政治家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經驗。有的時候經驗比智慧更重要,甚至經驗產生智慧,而經驗如果沒有一定的年齡作為基礎,一般是很難想像的。
在中國歷史上,因飽經磨煉而成為政治家的例子就不在少數,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尤其是齊桓公,由無知小子終成五霸之首,其曲折的經歷頗能說明問題。
【事典】
齊國的公子小白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終於繼位當了齊王,這就是齊桓公。他在他老師鮑叔牙的極力推薦下,任用了自己的「仇人」管仲當國相,從此開始了他稱霸諸侯的艱難歷程。
桓公元年,齊桓公召見管仲,問他:「國家可以安定嗎?」管仲回答說:「如果您能建立霸業,國家就能安定;如果您不能建立霸業,國家就不安定。」桓公說:「我可不敢有那麼大的抱負,只求國家安定就行了。」管仲再次請求。桓公還說:「不能。」管仲就向桓公告辭說:「您免我於死,是我的幸運,然而,我之所以不為公子糾而死,是為了國家安定。國家不安定,要我掌管齊國大政而不去殉主而死,這是我不敢接受的。」說完走出去,剛走到大門,齊桓公又召管仲。管仲回來,桓公流著汗說:「您既然堅持要建立霸業,那就勉力成霸吧!」
過了一段時間,桓公告訴管仲說:「我想趁現在諸侯之間沒有戰事的時候,稍稍加強軍備。」管仲說:「不可以。百姓有困難,您應該先親百姓而後考慮軍備。與其厚愛軍隊,不如厚愛百姓,只有百姓安定了,軍隊才能可靠。百姓尚未安定,您不把百姓放在首位而先擴充軍備,這是外對諸侯不親,在內對百姓不親。」桓公說:「好。」這件事沒有能實行。
後來,國家混亂,桓公又對管仲說:「我想加強軍備。」管仲說:「不行。」桓公不聽,增加了軍備。一次,桓公與宋夫人在艙中飲酒,宋夫人晃起船來嚇唬桓公。桓公十分生氣,把宋夫人休了。宋國接受了宋夫人,並讓她改嫁給蔡侯。第二年,桓公很生氣地對管仲說:「我想討伐宋國。」管仲說:「不行,我認為我們的內政沒治理好,對外作戰不會成功。」桓公不聽,出征伐宋。結果各國都來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桓公回來以後,大怒,對管仲說:「請您替我加強軍備。我的戰士缺乏訓練,我的兵力又不充實,所以諸侯國才敢援助我的仇敵。」管仲說:「不行。這樣就更危險了。對內奪取民用物品,鼓勵兵士參戰,這是國家大亂的原因。對外攻打諸侯國,招致各國的怨恨,行義之士也不肯來齊國,國家怎能沒有危險?」鮑叔牙也說:「您一定要採納夷吾的意見。」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增加稅收,加強軍備。鮑叔牙對管仲說:「從前,您想建立霸業,而現在,國家是如此之亂,您打算怎麼辦呢?」管仲說:「齊桓公的性格急躁,主意經常改變,還不夠成熟,我們要耐心地等待他的覺悟。」鮑叔牙說:「這樣一來,國家不是受損失了嗎?」管仲說:「不要緊的,國家的政事我還在暗中辦理,我們還有時間等待。既然諸侯國的卿相沒有比我們更賢能的,我們也暫時不怕別人的攻打。」
又過了一年,宮廷裡因為爭權奪利殺了許多人,鮑叔牙又對管仲說:「這難道不是齊國的損失嗎?」管仲說:「這怎麼是齊國的損失呢?他們都是一些勢利之徒,死了正好。我所憂慮的是別的諸侯國的義士不肯到齊國來,齊國的賢人也不肯為我所用。」
桓公又在國內整頓軍隊。桓公三年,桓公將討伐魯國,說:「魯國本來與我接近,是我的鄰國,那麼快出兵救宋,我一定要討伐它。」管仲說:「不可以。我聽說有志之士不常用兵打仗,不增加自己過錯,這樣國家就能安定;相反的,經常用兵打仗,忌恨小辱,增加自己的過錯,就危險了。」齊桓公不聽,興師伐魯,到了長勺。魯莊公出兵抵抗,大敗齊兵。齊桓公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而是說:「我若以三倍的兵力包圍它,它怎麼能阻擋我?我的兵力還是太少了。」
桓公四年,他整頓軍隊,已有訓練齊整的甲士十萬,兵車五千乘。桓公說:「這次我已經練好了,兵也增多了,我要征服魯國了。」管仲歎息說:「齊國危險了。您努力致力於戰爭,天下擁有十萬兵甲的國家並不少。我們要用小的的兵力征服大的國家,國內失掉了民心,諸侯又有戒備,我們只好行詐,而不實行仁義之法。在此情況下,國家想不危險,辦得到嗎?」
齊桓公不聽,果然出兵攻魯。魯國不敢迎戰,只在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設關防衛。魯國請求服從齊國,齊國也不要再入侵魯國。桓公答應了魯國的要求。魯國要求會盟,說:「魯是小國,當然不帶兵器,也希望您也不帶兵器,否則,諸侯各國還以為我們是在打仗。」齊桓公同意了。管仲說:「不行。各諸侯國對您都很忌恨,您還是就此告退為好。您如果真的要削弱魯國,那麼,別的諸侯就會說您太貪了。以後有事,小國會更加頑抗,大國也更加防備,這對齊國都是十分不利的。」桓公不聽。管仲再次建議說:「您千萬不能去同魯國人會盟。魯國人怎麼能不帶兵器?曹劊的為人,堅韌而又陰毒,不是可以用盟約取勝的。」桓公不聽,果然與魯君相會。
魯莊公懷中帶著劍,曹劊也帶著劍。到了會盟壇後,莊公從懷裡抽出劍說:「魯國邊境離國都只有五十里了,也不過一死而已。」他左手舉劍指著齊桓公,右手比著自己說:「讓我們一塊死了吧!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見此情景,跑向桓公,曹劊馬上抽出劍站在兩個台階之間,說:「兩位國君將要改變原來計劃,誰也不可近前!」管仲說:「君主請把魯國的土地還給魯國,以汶水為界好吧!」桓公答應,同意以汶水為界。這才回到了齊國。
回國以後,齊桓公有些成熟了。桓公這次回來後努力整頓政治,再增加軍備,自守邊疆,不干涉他人,停止過分的行為,並且息兵停戰了。
齊桓公五年,宋國伐杞國。桓公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宋國本來是我要討伐的,無奈諸侯國都來援助它。現在,宋國討伐杞國,我想去救,這可以了嗎?」管仲回答說:「自己的內政還沒治理好,向外推行仁義就沒人信服。您現在要通過派兵救助杞國來推行仁義,諸侯國會依附您嗎?」桓公說:「此時不救,以後就沒有討伐宋國的機會了。」管仲說:「作為君主,不應該貪圖土地。貪圖土地必然勤於用兵打仗,勤於動兵必然使百姓受苦,君主就要欺詐。當然,如果能保守秘密,對敵人進行欺詐還是可以取勝的,但對百姓實行欺詐就不會取得成功,而國家也就會發生動亂。一旦發生了動亂,就會危及到君王的生命。因此,歷代的明君都不在軍事上下工夫!」齊桓公聽了,說:「那應該怎麼辦呢?」管仲說:「依我之見,您可以去同宋國交涉,如果交涉不成,您再接受杞國並對杞國加以賜封。這樣一來,您就是對外行仁義之道了。」齊桓公問鮑叔牙說:「您覺得怎麼樣?」鮑叔牙說:「您完全可以照著這個意見去做。」
桓公便派遣孫宿出使宋國。宋國不聽,桓公便送給杞國兵車千乘,戰士千人。第二年,狄國討伐邢國,邢國國君逃至齊國,桓公又為之修築夷儀,也送兵車百乘,戰士千人。又過一年,狄國討伐衛國,衛國國君逃到虛這個地方,桓公還要封他。有的大臣說:「不行。這三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只因為小。現在您只想贈給他們土地,國土用盡了怎麼辦?」桓公問管仲說:「你看怎麼辦?」管仲說:「您有了推行仁義的名聲,又得有實際的好處。您還應該幹下去。」桓公又問鮑叔牙,鮑叔牙說:「您可按夷吾的意見辦事。」齊桓公就把丘城封賜給衛君,並送兵車五百乘,戰士五千。
封賜了衛國以後,第二年,桓公問管仲還應該幹什麼事,管仲回答說:「您在國內治理好政事而且勸勉百姓,就可以取信於各國諸侯了。」於是,齊桓公就減輕賦稅,放寬關卡市場的稅收,建立賦稅和賞罰制度。實行了這些以後,管仲又請求說:「您還應該實行慰問病人的制度。我願您實行有賞而無懲罰,實行五年,就可使各國諸侯依附於您。」齊桓公說:「好。」
實行以後,管仲又請求說:「在對待諸侯國的禮節問題上,我們要做到,齊國送豹皮給諸侯國,小的諸侯國以鹿皮回報就行了;齊國送馬給別國,小國以狗回報就行了。」桓公同意並做到了。管仲請求在國內和諸侯國實行獎賞措施,桓公說:「好。」這事也做到了。
管仲負責在國內行賞的事,齊桓公負責對諸侯國行賞的事;如果有的諸侯國大國君做了好事,就以重禮祝賀他;國內各種士民有做好事的,就送給他衣服和食物。凡諸侯國的大臣有給君主提建議並且建議正確的,就送印章去慰問,以示讚許。
桓公實行了這些措施後,又問管仲說:「還應該做什麼?」管仲說:「隰朋聰明敏捷,可命他管理東方各國。賓朋很精明,可以管理西方各國。衛國的教化,危薄而好利,公子開十分敏捷,辦事不能持久但喜歡創始,可以派他出使衛國。魯國的教化,好藝而有禮,季友為人精細,博文而知禮,多行小的信用,可出使魯國。楚國的教化,巧文飾而好利,不好實行大道而喜好小的信用。蒙孫教法廣博而辭令美巧,不好實行大的道義而喜小信,可出使楚國。當小的諸侯國已經服從,大國諸侯已經親附時,就可以開始叫他們實施政令了。」
齊桓公說:「好!」於是,派遣公子開到衛國,派季友到魯國,派蒙孫到楚國。五年後,果然各國諸侯都親服了。
不久,狄國又要討伐別的國家,桓公通告各國諸侯說:「請出兵救援被討伐的國家。如同意,大國請出兵車二百乘,士卒二千;小國出兵車一百乘,士卒一千。」各國諸侯都答應了。齊國出了一千乘,士卒若干先到了緣陵,待各國人馬到齊後出兵會戰,打敗了狄國。這是齊國國際威望的第一次成功展現。
狄國的車甲與物資,都分給了小的諸侯國;大諸侯國就近分了狄國的縣,但沒有踐踏狄國的都城。北州諸侯沒有來參戰,齊桓公就對南州諸侯說:「狄國無道,違犯天子命令而征伐小國,我們由於服從天子,才救援被討伐的國家。但北州諸侯未到,這是上不聽天子命令,下對諸侯無禮,我請求大家懲罰它。」各諸侯都同意。桓公於是北伐令支國,攻取孤竹國,攔阻山戎國。
在取得了這些成績以後,桓公看著管仲,又問道:「還要做些什麼?」管仲回答說:「您可教諸侯為百姓積聚糧食。至於軍備不足,您可發兵相助。這樣,您就可以對他們施加政令了。」桓公照辦,便告示各諸侯,要求備足百姓三年的口糧,用餘力整頓軍隊。軍備不足的,把情況報告齊國,齊國可發兵相助。
辦完這件事以後,桓公又問管仲說:「還做什麼?」管仲回答說:「您考察他們君臣的關係,就可以施行政令了。」桓公問:「用什麼辦法考察呢?」回答說:「諸侯不准擅自立妾為妻,諸侯不准擅自誅殺大臣,對國家沒有功勞的人不准擅自給予祿賞,士和庶人不准擅自拋棄家室,不准隨意修築堤壩,不准囤積糧食,不准濫砍木材。實行一年後,您對那些不服從的人就可以開始懲罰了。」於是,齊桓公就向諸侯公佈,諸侯都同意並且執行。
滿一年,吳國討伐齊國的谷城,桓公尚未普遍通告,各侯國的軍隊就都來了,等待桓公。桓公率兵車千乘在邊境與諸侯會合,但軍隊尚未開到,吳國就逃跑了。諸侯國也隨之罷兵。
桓公回來以後,就問管仲說:「我們還做什麼事?」管仲說:「可以對諸侯施行政令了。」還說,「從今後的兩年,諸侯中的嫡長子不孝父母,不愛護兄弟,不尊敬國家的臣子,這三條罪狀中有一的,可以誅殺。諸侯的大臣管理國家大事,三年中沒有好的政策,就可以懲罰。國君有過失,大夫不勸阻,可以懲罰。士和窮人做善事,大夫不引進,可以處罰。官吏瞭解的士和庶人中,有賢良和孝悌的要賞賜。」桓公接受並實行了這些建議,鄰近齊國的諸侯沒有不請求侍奉的。
從此以後,桓公享國達四十二年。
【評議】
有經驗不一定能成為政治家,但真正成熟的政治家肯定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人。縱觀齊桓公稱霸的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幾點:第一,齊桓公早年罹亂,對他性格和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他祛除了公子的習氣,善於隱忍,同時也樹立了強國的理想。第二,齊桓公性格既有強硬的一面,同時又有善於納諫、知錯善改的一面。這樣的性格使他不易氣餒,一步步地成熟起來。第三,有管仲這樣的賢臣輔佐。其實,如果有前兩個方面,即使沒有管仲,也會有別的人來輔佐他。所以,經歷、性格、理想是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