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重視卮言、重言、寓言,人們善於用寓言等方式來表達思想,說明問題,增強感染力。所謂一言興邦,一言亡國的事並非不存在。通過下面的一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到比喻的力量。
【事典】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成語十分著名,人們一般只覺得它形象貼切,並不一定知道它還曾阻止了一場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想去攻伐荊國,許多人都認為不應該這樣做。但吳王剛愎自用,告訴他左右的人說:「誰敢來勸諫我,處以死刑。」
舍人(掌管宮中之政的人)中有一個年輕的孩子,想進諫,又不敢,害怕被處死。於是,就拿著彈丸到後園去守候,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沾濕了。一連三個早上都是這樣。吳王見了十分不理解地問:「你何必要把衣服都弄成這樣呢?」
舍人之子說:「後園裡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樹上悲淒地叫著。它飲著露水,而不曉得捕它的螳螂正在自己的後面呢?螳螂正低下身子想去抓蟬,但它也不知道黃雀正在它的身後等它呢?黃雀等著螳螂,想去捉它,卻不曉得我拿著彈丸正在它的下方呢!這三個都是想得到它自己的利益,而沒有顧慮到它後面的災患。這是我這幾天所明白的道理。」
吳王聽了他的話,說:「很有道理。」於是,吳王不再出兵攻打荊國了。
淳於髡用巧妙深刻的比喻說服齊王,消弭了一場戰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齊國想要攻打魏國。淳於髡對齊王說:「韓子廬是天下最快的獵犬,而東郭逡則是天下最快的兔子。有一次,韓子廬追東郭逡,繞山追了三圈,又五次越過山頭,前面的兔子困乏了,後面的東郭逡也累得要倒下了。最後,它們都耗盡體力,各自死在地上。有個農夫見到了,不費一點兒力氣,就得到韓子廬和東郭逡。現在齊國和魏國如果相持不下,雙方都會士兵疲勞,人民困乏不堪。秦國和楚國就會像那位農夫一樣坐享其成。」齊宣王聽了,覺得淳於髡說得有道理,自己也感到害怕,就下令停止出兵,不再進攻魏國。
諸侯聯合抗秦,趙國派魏加去見楚國的春申君說:「您是否確定主將了呢?」春申君說:「確定了,我打算派臨武君為主將。」魏加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我想用射箭的事打個比方,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魏加說:「從前,更贏和魏王來到一個高台下面,抬頭看見了一隻飛鳥。更贏對魏王說:『我為大王拉開弓,虛發一箭,就能使鳥掉下來。』魏王說,『您的射技能達到這樣出神入化的境界嗎?』更贏說,『能。』過了一會兒,那只雁從東方飛過來,更贏拉響了弓弦,那只雁真的落了下來。魏王說,『看來,您的射技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啊!』更贏說,『並不是我的射技高明,因為這是一隻受過傷的雁。』魏王說,『您是怎麼知道的呢?』更贏說,『它飛得緩慢,而叫聲淒厲。飛得緩慢,是因為舊傷尚未痊癒;叫聲淒厲,是因為長久離群。舊傷還未復原,驚恐的心理還未消除,聽到弓弦響,就十分吃驚。吃驚就急速往高處飛,以求躲避,結果因用力過猛而撕裂了舊傷口,就掉下來了!』如今,臨武君這個人,曾經被秦軍擊敗過,就猶如這只『驚弓之鳥』,所以不能讓他帶領將士對抗秦兵。」
魏加的一個比喻,臨武君沒能領兵抗秦,是不是因此免去了一場失敗,誰也難以下結論。但「驚弓之鳥」的故事卻因此流傳下來,其中深刻的道理也廣為人知。
鷸蚌相爭的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它來自蘇代勸阻趙國攻打燕國的故事。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替燕國遊說。他來到趙國,對趙惠文王說:「今天我到您這裡來,路過易水,河蚌正出來曬太陽,卻被鷸用長嘴啄住了蚌肉,蚌殼一合,正好夾住鷸鳥的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被干死了。』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走你,明天不放走你,就把你餓死了。』兩方面都不肯相讓。這時來了一個漁夫,他看見了,就一起把它倆抓住了。現在,趙國要討伐燕國,燕趙長久相持不下,讓百姓感到疲憊不堪,我恐秦國就要成為漁夫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文說:「您說得很有道理。」這才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抱薪救火是家喻戶曉的成語,但其深刻的歷史含義卻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在華陽戰役中,秦國戰勝了魏國,魏國準備派段干崇到秦國去割地求和。
孫臣看清了當時的局勢,對魏王說:「魏國在戰敗之時沒有割地求和,確實是善於應付當時的形勢了。而秦國沒有在戰勝之時要求魏國割地求和,也確實是不善於應付戰勝這種優勢了。如今過了一年才要求割讓土地,這實際上是群臣為自己私利打算,而大王並不知情。再說想要得到秦國相印的是段干崇,大王卻派他去割讓土地。想要得到土地的是秦國,而秦王就授予段干崇以相印。想要得到相印的人控制著割地求和的權力,想要得到土地的則控制著給相印的權力。這種情況必定會導致魏國的滅亡。況且奸臣本來都想割讓土地去侍奉秦國,而以割地求和侍奉秦國,就好比抱著木柴去救火,柴不燒完火是不會止息的。如今,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要求無窮,這就和抱著木柴去救火是完全一樣的。」
魏王說:「你說得好,雖然如此,但我已答應秦國,不能輕易改變了。」孫臣說:「大王難道沒見過棋戲中對梟棋的使用嗎?擲得梟棋者,想行就行,想止就止,如今您被群臣控制著才答應割地給秦國,所以才說不能改變,為什麼大王的智慧還趕不上下棋呢?」魏王說:「好!」於是不再派段干崇去秦國割地求和。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對敵人的姑息,實際上就是養虎貽患。魏國對秦國割地求和的結果就是壯大了秦國的勢力,更激起了秦國貪婪的慾望。孫臣的比喻可謂一語道破了千古天機。
人道不能說明的問題,要用鬼道才能彰顯。孟嘗君要入秦,但以孟嘗君的身份,卻不能終老秦國。而在當時,孟嘗君極有可能被羈留在秦國。人雖為一,而選擇實有不同。諸人勸阻孟嘗君所以失敗,皆是因為未得其道。
孟嘗君要到秦國去進行外交活動,他門下的賓客及朋友有近千人都來勸阻他。孟嘗君一概不聽。蘇秦也要勸阻孟嘗君。見面之後,孟嘗君就給了蘇秦一個閉門羹。孟嘗君說:「人間的事,我可以說是沒有不知道的了。現在,我所不知道的,只有鬼的事情了。」蘇秦靈機一動,說:「我這次來,本來就不打算談人的事情,就是為了談談鬼事才來見您的。」孟嘗君一聽就同意與蘇秦交談了。蘇秦對孟嘗君說:「我來的時候,路過淄水,聽到一個泥人與一個桃木人在談話。桃木人對泥人說,『你是西岸上的泥土,經過揉捏變成了人形。每年八月,大雨降下,淄水漲滿衝來,你可就給毀了。』泥人說,『你說得不對,我是西岸上的泥土,被水沖毀了不過又回到西岸罷了。而你呢,是用東方的桃木經過削刻成為人形的,大雨降下,淄水流來,你就隨水而走。漂來漂去,還不知要漂到什麼地方去呢!』現在,秦國四面皆有險阻,如同張開的老虎口一樣,您隻身而入虎狼之秦,一旦進去,如何才能出來呢?」
孟嘗君聽了蘇秦的話,聳然一驚,便沒有去秦國。
蘇秦的比喻實在是高明至極。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並不只是一群無所事事的舌辯之徒,其中的優秀者實在有高人一籌的才識。他們不僅要懂得人道,還要瞭解鬼道。
【評議】
上面舉出了很多例子,我們不一一加以評論了。因為無論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是「驚弓之鳥」與「抱薪救火」,這些比喻都是十分深刻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千萬不要小覷語言的力量。那些縱橫之士,雄辯滔滔,巧言妙語,不僅可以為自己贏得權勢和地位,有時候還能改寫一個國家甚至一段歷史的命運和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