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但龍種這個稱號偏偏成了皇帝的專利,一般人只要沾上個「龍」字,就有滅族之禍,更不要說自稱龍種了。
「高祖子孫皆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皇帝是真龍天子,是龍種。就說那個一副流氓無賴相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吧,據說他就是一條赤龍,應了五行之中的火德,被他斬的那條蛇是一條白龍,應在項羽身上,所以後來項羽、劉邦的楚漢之爭才會劉邦勝而項羽敗。
至於劉邦的出身,那就更奇了。據說劉邦的母親外出路過大澤邊,忽然雷電交加,烏雲密佈,狂風四起,劉邦的母親就此暈了過去,等劉邦的父親來找,只見空中隱隱有金鱗金甲露出,真乃神龍見首不見尾,從此種下了龍種,劉邦的母親懷胎十月,果然生下了一位真龍天子。
令我們掃興的是,這上天或是真龍也不怎麼樣,極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道德標準,這位真龍的兒子,生來吊兒郎當,不事農務,不治產業,不敬長,不愛幼,不遵法令,不守制度,只知游手好閒,結交一幫狐朋狗友。如果真有上天,而上天派下的使者又是這副「德行」,中國人真不知該對那至高無上的天會有什麼感想。
但中國人以為這是正常的,因為普通人生來就是被統治的,不必做平等待遇的夢想,你看,龍種與常人長得就不一樣。龍種據說大鼻口,直鼻樑,且鼻樑直通上額,額的兩邊有凸起的角,口方而大,眼圓而突,頭頂尖高而平,脖子細而長,胸如鳳凰(大概有點像缺鈣造成的雞胸),背如龜蓋,如此等,無法細述。如果按這要求做一模型,那肯定是一尊怪物。但這就是龍種,中國人就願在這種怪物的統治下生活,你有什麼辦法?龍種固然神奇,只是下了龍種,往往會長出跳蚤,這也許和植物界的優良品種一樣,第一代尚可,過了幾代,就逐漸退化,不得不重新製作或是另換品種了。
【事典】
秦朝的種子第二代就完了,由龍種變為跳蚤,何其快也!
公元前221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個使臣夜經華陰縣,這時候突然有一個人從道旁飄忽而來,攔住使臣說:「請替我告訴滈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臣十分驚異,忙問這話是什麼意思,那人只扔下一塊玉璧,就飄忽不見了。使臣不敢妄自猜測,就帶著玉璧去見秦始皇,把經過一五一十地作了報告。秦始皇極信鬼神仙怪之類,聽後當然十分驚異,但在臣子面前不能表現出來,就故作鎮靜地說:「那只是一個山鬼而已,只知一年的事情,不足為怪。」
退朝之後,秦始皇隱約猜到了「祖龍」應是指自己。因為「龍」是天子的象徵,「祖龍」即「龍」之「祖」,是第一個皇帝的意思,但他還是不敢確信。秦始皇覺得那塊璧似曾相識,就找來管理庫房的官員驗看,查明是八年前巡視南方祭奠長江時投入長江的那塊璧。至此,秦始皇越加奇怪,日夕憂懼不安。
秦始皇好仙道,怕短壽,也就相信算卦占卜一類的事。卦辭上說出外巡遊和遷居可以趨吉避凶,但出遊對他來說,也是危險重重的。他從公元前219年開始巡遊各地,先巡視北方和西方,然後再巡視東方和南方,其目的無非是顯示武力,鎮服各地。但其結果卻往往相反,秦國剛剛統一了六國,不僅六國舊貴族還在,還想伺機復國,就是普通平民也不堪其殘暴統治,多有反抗。在秦始皇東巡時,在河南陽武縣的博浪沙遇刺,當時大鐵錘從遠處飛來,險些砸到秦始皇的車上,若非刺客錯了準頭或是沒認準秦始皇坐的車子,秦始皇恐怕就遇刺了。奇怪的是當時就立即搜捕,卻未見刺客蹤影,後來又令全國大搜查了二十天,還是不見任何線索。
即使在咸陽城,也不安全。一次,秦始皇帶著四個衛士微服出遊,在蘭池附近竟遇到了強盜,至於是真強盜還是真刺客也說不清,反正衛士同他們打了起來,若不是衛士拚死相救,殺退強盜,秦始皇就遇害了。
就是在秦始皇得了「今年祖龍死」的信息的這一年,有一塊隕石落在東郡,上面竟有「始皇帝死而帝分」的刻樣,實是很奇怪。若說是天降其石,實在太過巧合,若說是人工鑿成,隕石又太硬,按當時的技術水平是很難刻動。但秦始皇不管這些,他派人嚴加搜查,後來實在搜不出在石頭上刻字的人,他就命令把住在隕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殺死。
秦始皇應當說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靠秦國原有的勢力,也靠自己的才智謀略,終於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確實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他又是一條「惡龍之種」,他「焚書坑儒」,實行殘酷的暴政,以嚴刑苛法和武力鎮壓來代替一切,尤其是嗜殺成性,弄得天下百姓無以為生。因此,想讓「龍種」久傳,乃至「傳至萬世而為業」,那是絕無可能的。
也許是傳說與歷史巧合了,秦始皇的這次出遊,還真是「飛龍升天」,一去不再返了。
秦始皇一方面相信出遊遷居可以避凶的卦辭,一方面也覺得有出遊巡行的必要。於是,他先把榆林縣內的三萬戶遷走,並於那年的十月,開始了出遊,也就是在這次出遊中,秦朝完成了由秦始皇這個「龍種」向胡亥這只「跳蚤」的轉交。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平時秦始皇非常喜歡他。秦國從趙國掠來的太監趙高十分精明,看到這一情況,就挖空心思地接近胡亥,博得了胡亥的歡心,並給他講解法律條文,講解各種案例的處理,還教胡亥學書法,實際上成了胡亥的老師。秦始皇見他很有才幹,就提拔他當了中車府令,掌管皇宮中的車馬。秦始皇出遊,除了要帶左丞相李斯幫助處理政事之外,還要帶上這個趙高去管理車馬。胡亥見自己的老師去了,也想跟著出去玩玩,就托趙高去說情。秦始皇覺得讓胡亥見見世面也好,就答應了帶他同去。
秦始皇先來到雲夢澤,又到了九嶷山,祭祀了古代帝王舜,然後再沿長江東下,到達紹興,在會稽山又祭祀了治水英雄禹,並刻石紀念,頌揚功德。在回咸陽的途中,秦始皇生了重病。秦始皇極為怕死,也諱言死,直到走到平原津危在旦夕時,才叫趙高寫信,召大兒子扶蘇前來咸陽辦理喪事。信還未及發出,秦始皇就去世了。
左丞相李斯鑒於當時的情況,怕始皇死訊傳出後天下大亂,就秘不發喪,仍把始皇載在車內,另讓一個太監坐在車中,照常批閱文件奏章,李斯和趙高也照常給他供應茶水飯食,照常前去請示,就這樣一直到了咸陽。
趙高覺得掌握大權的時機來臨了,便對胡亥說:「皇上沒有分封諸位公子的遺囑,只是給大公子扶蘇寫了一封信,叫他前來咸陽辦理喪事,扶蘇與大將蒙恬一起帶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來到咸陽,肯定會繼位當皇帝,而您卻沒有一寸封地,那該怎麼辦呢?」說著,趙高就把秦始皇寫給扶蘇的信拿給胡亥看。
胡亥倒頗有一副書生氣,他對趙高說:「父親去世了,沒有分封給我土地,我也無話可說。人們都說瞭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瞭解兒子莫若他的父親,父親既然這樣安排了,我還能怎麼辦呢?」
趙高這位老師也真循循善誘。他耐心地對胡亥說:「統治人與被人統治,是截然不同的。現在,信和御璽就在我和丞相這裡,誰繼位當皇帝,就是我倆說了算數。您可要好好考慮啊!」
胡亥還是十分害怕,他說:「弟弟廢掉哥哥,這是不義;不遵父命而怕死,這是不孝;無才無德而靠別人擁戴成功,這是無能。如果觸犯了不義、不孝、無能這三條,老天是不會饒恕的。不僅自己會喪命,就是祖宗也會斷祀。」胡亥此時還算清醒。
趙高見胡亥還不明白,就直言勸說道:「顧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後患;猶豫不決,也必定後悔;果敢決斷,連鬼神也要躲避。況且古有先例,商湯、周武殺他們各自的君主之時,天下人都說他們仁義,而不說他們不忠,只說他們誅除了一個暴虐的人,而不說他們是犯上弒君。衛國的君主殺了自己的父親,連孔子都大加讚揚。可見,幹大事的人,是不必顧及小節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計較小的責備之辭。至於你和你的哥哥,這本來就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還是請您快拿主意吧!」
胡亥終於動心了,他隱晦地說:「現在父親的喪事還未辦完,甚至連消息也還未發,怎能為這事去麻煩別人呢?」趙高斬釘截鐵地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你一切都準備好了,恐怕時機就晚了。」胡亥終於同意了趙高的意見。
其實當時趙高名不正,言不順,沒有多少實權,要想實施計劃,就必須取得李斯的同意。於是,趙高找到李斯,秘密地對他說:「現在皇帝死了,印璽都在胡亥那裡,始皇帝寫給扶蘇的信也在我手裡,還沒有發出去,你看誰繼位更好一些呢?」
李斯勃然變色道:「這難道是你說的話嗎?誰做皇帝,始皇帝早有安排,你這樣不守人臣之禮,豈不是要亡國嗎?」
趙高知道李斯是個不惜一切代價換取官位的人,把官位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要想說服他,只有從官位入手,於是趙高問道:「丞相想一想,在才能、功績、謀略、有惠於百姓及與扶蘇的關係這五個方面,您哪一方面能高過蒙恬呢?」
李斯愕然,只得據實回答說:「我哪一樣都趕不上蒙恬!」
趙高說:「那好,既然您知道趕不上蒙恬,扶蘇一旦當了皇帝,您的丞相位置還保得住嗎?」
李斯默然。
趙高見已奏效,就繼續對李斯說:「大公子扶蘇剛毅果斷,威望很高,他一旦繼位,勢必任用蒙恬為丞相。我在宮中干了二十多年的雜役,所幸的是懂點法律,就我所知道的,秦朝的官吏凡免官的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被找個茬兒殺掉。您能逃脫這個結局嗎?」
李斯還是默然。
趙高又說:「我做胡亥的老師,已有很多年了,可從未發現過胡亥有什麼過失。胡亥為人老實厚道,聰明伶俐,又不揮金如土,還能禮賢下士,全國之中恐怕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好的人了,讓胡亥繼位,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