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82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諸葛亮·劉備·曾國藩 (2)
    「揮淚斬馬謖」的關鍵問題是,馬謖初次為主將,失了街亭,確實應負軍責,但一定要殺頭嗎?因為導致馬謖失敗的主因,並不完全在馬謖本身,而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打了一次敗仗就要殺頭,當時許多重要官員都不贊成。是殺馬謖還是讓其戴罪立功,爭論相當激烈。蔣琬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琬提出的戴罪立功的方法,在當時是完全合適的。然而,諸葛亮又一次違背了眾人的意見,殺了馬謖。諸葛亮殺馬謖時是「揮淚」的,其實,他是否「揮淚」是另一回事,關鍵是十萬大軍也流了淚,「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為什麼?就是因為大軍愛戴馬謖,為馬謖之死感到惋惜。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一個人,能起到「嚴明軍紀」的作用嗎?能起到震懾軍心的作用嗎?是不是有點讓三軍寒心呢?

    其實,對諸葛亮殺馬謖這件事,歷代都有不同看法。晉人習鑿齒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智者言也。」這話說得可謂入木三分!

    馬謖被殺時,年僅三十八歲。在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將中,他可稱得上極為難得的人才。然而,尚未嶄露頭角,就死於非命,實在可惜!

    此前,諸葛亮從未斬殺過大將,馬謖之死似乎成了一種標誌,即諸葛亮已經力不從心,失去了入蜀前的銳氣。他不能完成先帝托付的事業,似乎已經是注定的了。

    人分可變之材與不可變之材,一般說來,讀書人可變而莽夫不可變。讀書人因其較好的自覺能力,能使自己盡快適應各種角色和環境,當然,個人秉性的底色是很難去掉的,但其良好的適應性會彌補某些個人秉性的不足。莽夫則不同,天生稟賦,極難改變,但這些人往往天分很好,如果使用得當,其效用是其他人才所難以取代的。馬謖是書生,可塑性極強;魏延是莽夫,雖可塑性較差,但其天分在此,如果使用得當,原可成為大材。

    姜維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但是後來的實踐證明,姜維將才不如魏延,謀才不如馬謖,其材充其量可作偏將軍而已,用這樣的人做國家柱石,豈不危哉!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如果只用諸葛亮一個人,肯定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在一生中選拔使用了許多人材,並十分善於通過使用人材來穩定政治局面,從而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關於這一點,在他進入成都後表現得尤其突出。

    建安十九年到二十四年(公元214∼219年)的五年間,劉備打敗了劉璋,佔有了成都,取得了漢中,奠定了自己鼎立西南的基礎,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但要想進一步發展,即稱帝,還有很多困難。道理十分簡單,雖然政敵瓦解了,但劉璋在蜀地經營了許多年,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再加上劉璋也是漢家宗室,劉備入蜀又是劉璋請來的,劉璋既撥兵馬,又給糧草,應該說對劉備十分盡心,所以劉備一時間很難收服人心。劉備知道,要想收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與劉璋的舊部搞好關係,通過任用劉璋故舊中有才能的人來獲取劉璋故舊的支持。

    劉璋的舊部很多,成分也很複雜,雖然風氣比較腐敗,官吏大多都比較無能,但也並不是沒有人材,劉備對此瞭解很少。針對這種情況,劉璋的舊部法正及時提出了意見。他說:「現今主公始創大業,需要收服人心。許靖的資格很老,與蔡邕、孔融是一輩人,他曾是劉璋的蜀郡太守。您認為他立場不堅定而看不起他,拋棄不用。但是,他的聲譽播流四海。您如果不對他以禮相待,天下之人會說主公不重視賢人。主公對他應該加以敬重,以起到造成影響的作用。」(《三國誌·蜀書?法正》)法正的及時提醒,可以說正是當時最需要的,使劉備避免了一次很大的失誤。

    不久,許靖做了劉備的長史,繼而又被提升為司徒。由於他的資歷老,故舊多,名聲大,在被起用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蜀人對劉備有了好感,連曹操政權中的一些名人,如三公華歆、王朗等人,也不敢對劉備政權小看了。

    李嚴是劉璋舊部的著名人物,應該說還是相當有才能的,他當過都令、護軍,在蜀郡很有威望。在劉備攻劉璋時,他臨陣投降劉備,劉備拜他為「裨將軍」,緊接著又任他為「興業將軍」。劉備臨死時,到永安去接受托孤的只有他和諸葛亮兩人,足見劉備對他的器重。至於他以後品行不端,那是後事。在當時任用李嚴,對於穩定蜀郡的人心,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爭取原來核心統治集團成員的支持尤為重要。吳懿、費觀和劉璋是兒女親家的關係,吳懿是劉璋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影響很大,吳懿的妹妹又是劉璋的哥哥劉瑁的妻子,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將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劉備對他們大加封賞,為他們安排了比在劉璋時期還要重要的官職。尤其有意思的是,劉備又打起了結親這張牌,在劉瑁病死,吳懿的妹妹寡居的情況下,劉備就與吳懿的妹妹結了婚。其結果自然是爭取到了這些人的支持。

    對劉巴的重用也極富戲劇性。劉巴一直激烈地反對劉備,在劉備取得蜀郡以前,就表示過堅決不與劉備合作。劉巴是荊州人,在曹操大兵南下攻佔荊州時,別人跟著劉備向南逃,而他偏偏掉頭向北投奔了曹操。曹操敗於赤壁之後,荊州六郡又落到了劉備的手裡,劉巴被困在了荊州。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附劉備,劉巴拒絕了,並遠跑到交趾(今廣東、廣西一帶),後來又從交趾往西,投靠了劉璋。劉備本來是知道此事的,並對劉巴的態度深表不滿。真是陰差陽錯,劉巴剛到西川,劉璋就滅亡了。劉備怕劉巴遇害,在圍攻成都時,特意下了一道命令:「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劉備最後找到了劉巴,十分高興。劉巴在劉備的誠心感召下,終於歸附。劉備立即將他封為「將軍西曹掾」,不幾年又讓他代法正當了尚書令。據說,張飛對劉巴非常敬重,雖然劉巴多次輕慢他,他也不敢發脾氣。當然,這與劉巴的為官清正有關。

    對於法正的使用也意味深長。法正是奉命將劉備請接進蜀來的人,劉備戰敗劉璋,應該說他的功勞最大。他本身又富有智計,後來成為劉備集團中僅次於諸葛亮的智囊人物。他對劉備的影響很大,以致諸葛亮在不能阻擋劉備伐吳時想起了法正,慨歎地說:「如果法孝直(法正)尚在,必能阻止主公。」在劉備攻下成都後,就封他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但是,法正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缺點,即是打擊報復人往往不計後果,為此他枉殺了好幾個人。狀子告到劉備那裡,劉備感到十分為難,如果撤了法正的職,就會失去左膀右臂;如果懲治他,就無法充分發揮他的作用。怎麼辦呢?劉備審時度勢,沒有懲治他。

    曾國藩是清末名臣,十分講求用人之道。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較為系統的人才理論,還從自己的政治、軍事實踐中,總結出發現、培養、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他強調人才的互相吸引性。他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求人之道,……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其一而可及其餘。」意思是說,訪求人才要像青蚨的母子不離開一樣,要像以家雉招致野雉那樣,注重人才的相互吸引,使其能夠結伴而來。這裡面有一個典故,據說,青蚨是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小蟲,在草葉上繁殖,青蚨的一個重要習性就是母子相依為生。如果得到其子,其母一定會找來。曾國藩的這一比喻是有實際意義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也是如此。如果招攬了其中的一個,通常會取得接踵而至的效果。

    就是用這種方法,曾國藩在招攬了李鴻章後,又把他的兄弟李瀚章、李鵠章招攬到自己門下。湖南名士羅澤南學術精深,也很有治才,曾經長期為師授徒,弟子門生很多。曾國藩招攬他以後,他的弟子來了很多,其中有名的就有李續賓、李續宜、玉鑫、蔣益禮、易良干、鍾近衡、王開仍、劉騰鴻等。他們有的成為湘軍的骨幹,如李續賓,就是一員猛將,後來在安徽失敗,被陳玉成殺死。徐壽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我們都耳熟能詳,他在投奔曾國藩之後,又將著名的科學家華蘅芳介紹過來。

    利用鄉籍關係招攬人才也是曾國藩的重要招才方法。對湖南人才,他當然是不遺餘力地羅致,招攬了左宗棠、王闓運、李元度、郭嵩燾、劉蓉、彭玉麟、羅澤南等人,這些人在後來幾乎都成為名震一時的人物,其中的封疆大吏和外交家就有很多,更不用說學界名流了。

    當時,曾國藩的幕府幾乎成了清政府高級人才的大本營,據說軍事人才聚於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二百人,聚於幕府者也有百人。其中不僅有所謂傳統的人才,還有新型的機器、法律、算學、天文等人才。

    【評議】

    諸葛亮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驅神役鬼,無所不能。似乎是神人、至人。但實際上,無論是小說中的諸葛亮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用人上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的確,劉備的長處很多,諸如施政寬緩,愛民如子,不屈不撓,從善如流等等。但是,如果沒有人材支持他,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因此,說到底,還是會用人。他不僅三顧茅廬,用了一個諸葛亮,還求賢若渴,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這才最終成就了事業。

    曾國藩不同,他的起家幾乎完全靠招攬人才。他有高超的攬才方法,有卓越的識人之能,有服人的用人之道,可以使人才各盡其用,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也可以使人找到價值感。諸葛亮與曾國藩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可以看做兩種不同的攬才、用才的典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