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73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陰陽 (1)
    【引言】

    陰陽觀念在中國產生得很早,可以說,在中國傳統社會的誕生之初它就出現了,它是中國哲學——文化的最基本的觀念之一,對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一觀念不僅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對中國人的政治和人生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就是對中國自然科學——其中最突出的傳統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陰陽觀念是塑造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觀念。

    【事典】

    陰陽觀念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對天地、日月、寒暑、水火、男女、晝夜、陰晴等自然現象的觀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隨著經濟分工、上下等級的出現,又出現了主奴、貴賤、貧富、治亂、興衰等等社會矛盾現象。後來逐漸發展到了農業社會,人們從農業生產實踐中認識到了向陽的莊稼豐收,而背陰的莊稼卻容易減產,就總結出「相其陰陽」的生產經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又把這種經驗和規律用來指導管理國家,認識到矛盾的緩和與激化,關係到社會的治亂和安危。殷、周之際產生的《易經》,就是在總結了廣泛的矛盾現象的基礎上,試圖趨吉避凶的一種嘗試,提出了乾坤、泰否、剝復、損益等一系列的矛盾範疇,為陰陽範疇的出現開了先河。

    西週末年,人們從矛盾現象的觀察中,逐步提煉出了概括上述各種具體的相互對立的觀念的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萬事萬物變化的原因。其後不久出現的《老子》一書,則在更高的水平上豐富、發展了陰陽學說,為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奠定了基礎。

    在漢代之後的兩千年中,陰陽學說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各個時代都受到了當時哲學家的改造,形成了一個哲學體系。這裡主要介紹的,是以哲學上的陰陽觀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陰陽家。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說紛紛興起,有人利用陰陽觀念來狹隘地解釋宇宙、社會和人生,甚至徹底摒棄了人事,專事鬼神和怪異,這就形成了當時非常有影響的陰陽家。

    在陰陽家那裡,人們的日常生活規範也受到了五行變化的影響。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漢朝都有自己的月令,如果用錯了月令,或是有意地「秋行夏令」,就會搞得天怒人怨,招致災禍。這種月令實際上就是政令。其核心就是以十二個月來對應五行。如《淮南子》這樣記述說:一至三月間,對應五行中的木,天子必須穿青衣,騎青馬,佩青玉,揚起青旗,吃麥類和羊肉,使用琴和瑟,操矛作戰等;四至五月間,對應五行中的火,所以天子必須穿紅衣,騎紅馬,佩赤玉,揚起紅旗,吃豆,使用竽和笛,持戟作戰等;六月對應五行中的土,所以天子必須穿黃衣,騎黃馬,佩黃玉,揚起黃旗,吃穀類和牛肉,用劍作戰,等等;七至九月間,對應五行中的金,所以天子應該穿白衣,騎白馬,佩白玉,揚起白旗,吃糜類與狗肉,使用鍾類的樂器,操戈作戰等;十月至十二月間,對應五行中的水,所以天子必須穿黑衣,騎黑馬,佩黑玉,揚起黑旗,吃黍類與豬肉,用磬類的樂器,操鎩作戰等。

    如何行時令是十分複雜的問題,一旦行錯了就會發生十分可怕的現象。如雨水過大,五穀不生,草木枯死,發大水,蝗蟲為害,暴風來臨,木無實,雹傷谷,道路不通,暴兵來犯,五穀不熟,蟲類成災,草木零落,疫病發生,五穀脫落,民人遷移,女人不育,風雨不時,五穀無實,冬有火災,民多瘧疾,秋雨不至,草木不衰,發生風災,草木早死,食霉爛,民有鼻疾,盜賊蜂起,邊境不安,冰凍不緊,人民流亡,氣溫升高,冬眠的動物又會復甦,霜雪不時,冬天下霧,鳥獸胎死,民有怪症等等。

    按照禮制與陰陽的對應,《淮南子》將一年十二個月的政令與失度所引起的陰陽失衡描述如下:

    一月失政--七月涼風不至

    二月失政--八月雷聲不止

    三月失政--九月不下寒霜

    四月失政--十月不結冰凍

    五月失政--十一月動物不眠

    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凋落

    七月失政--一月大地不解凍

    八月失政--二月不聞雷聲

    九月失政--三月春風不止

    十月失政--四月草木無實

    十一月失政--五月天落冰霜

    十二月失政--六月五穀不收

    陰陽觀念的核心是陰陽必須平衡,否則就會出現陰盛陽衰或是陽盛陰衰的現象。

    陰盛之災主要表現在:女人參政、太后專權、大臣謀反、妻妾淫亂等。這些行為與自然界發生感應,就會出現陰氣過盛的自然現象,如久陰不雨、暴雨不止、河海上漲、洪水成災等等。例如《漢書》記載,三國時期東吳太平三年,自八月始,天氣連續陰沉四十餘日而不雨,此時吳侯孫亮正在準備誅殺孫綝,後來事情敗露,孫綝廢掉了孫亮。另外,吳主孫皓是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他在位時,許多大臣想謀殺他,所以經常出現久陰不雨的天象。寶鼎元年太史還曾經為此上奏孫皓:「久陰不雨,將有陰謀。」

    陽氣過盛所造成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主要表現為刑罰過重、大興土木、爭霸不休、窮兵黷武等,它與上天的感應為久旱不雨、山河絕流、暴寒暴暑、五穀不生等自然災害。秦始皇在剛剛登上王位的時候,年齡尚幼,由太后代理國政。而太后與呂不韋等人發生淫亂關係,結果造成了陰氣過盛,與上天的感應是在冬天雷聲大作。始皇成人之後,發現了嫪毐的行為,平息了他的叛亂,殺死了許多大臣,誅滅了許多宗族,流放了四千餘家。秦始皇的這種過火的行為造成了陽氣太盛,當年就與上天感應,在四月間竟然天氣還極度寒冷,凍死了許多人。

    陽氣太盛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戰爭。而根據漢代的理論,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的權力日漸衰微,諸侯的力量日漸強大,是典型的陽氣過盛,所以,這一時期群雄並起,爭戰連年不休。與戰爭直接相關聯的自然現象就是天氣大旱,據《漢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頻頻發生嚴重的大旱。

    一般說來,陰氣太盛可採取一些比較容易實行的補救措施。例如古人認為,如果後宮的婦女太多,就會造成內有怨女、外有曠夫,宮中陰氣太盛的現象,從而引起水災。像晉代的咸寧初年,皇帝讓人四處擇來良家女子,結果後宮的美女太多,受到天下人的非議,數年之內洪水不斷發生,溺死者不計其數。因為這個緣故,每逢發生水災的時候,帝王都要遣出一些未曾幸御的宮妃,以減少宮女人數,求得陰陽平衡。

    據《舊唐書》記載,唐憲宗元和八年,「出宮女二百車,任所從適,以水災故也。」這就是說,當時的人們認為,水災是由於帝王宮殿裡的女人太多了,一個陽性的皇帝壓不住那麼多陰性的女人,陰陽失調,就要減少陰氣。方法倒也十分簡單,把象徵陰氣的女人放出一些就可以了。

    據說,陰陽失調會出現一些怪異的現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