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身處逆境與懷才不遇大概是人生的兩大不幸,但如何對待這兩種境遇,卻正是區別人的志向才智的分水嶺。有志進取者,將此當做磨煉自己的機會;無志者消沉,聽天由命。
【事典】
在中國歷史上,政歸司馬氏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殊不知,這次政變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於司馬懿父子的韜晦之計。
三國時,魏曹芳繼位。原掌管軍權的司馬懿升為太傅,但兵權實被曹爽掌握。司馬懿不甘心大權失落,想重掌兵印。可如何才能如願以償呢?司馬懿採取韜晦之計。魏王曹睿病故後,司馬懿和宗室曹爽同為顧命大臣,一同執政,但曹爽年紀既輕,又是貴族子弟,凡事都交給富有經驗智謀的司馬懿去辦理。曹爽喜愛吃喝交遊,門下聚集了一幫朋友,有一天,大學者何晏對曹爽說:「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過分相信外人。」曹爽說:「先帝和幼子托付給我和太尉(司馬懿),我當然要遵從遺命。」何晏冷笑道:「從前,老將軍(曹爽之父曹真)與太尉一起領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氣,何至於早逝?」這話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憤恨。於是,他就與心腹一起謀劃削掉司馬懿的兵權。
曹爽與門客商量定了,就來見曹芳,說司馬懿的功勞很大,應當加封為太傅,曹芳還是個孩子,不懂其中的關竅,就聽了曹爽的話,把司馬懿召來,封他為太傅,司馬懿全無防備,大吃一驚,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帶兵的印信,從此,軍權落到了曹爽的手裡。曹爽高枕無憂,經常帶著家將門客出外打獵,有時幾天不回城,他的弟弟以及門客都勸他說,幾天不回城,恐怕會有人發動兵變。曹爽笑道:「軍權在我的手裡,司馬懿又在家養病,有什麼可怕的?」
後來,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農桓范勸勸曹爽,曹爽聽了,多少注意了一些。恰在這時,李勝升任青州刺史,前來辭行,曹爽靈機一動,有了主意,讓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辭行,趁機察看司馬懿的動靜。李勝來到太傅府,只見司馬懿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由兩個丫頭扶著,才勉強撐起身來。李勝對他說:「我要去青州上任了,向您來辭行!」司馬懿含混地說:「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備!」李勝說:「是青州!」司馬懿說:「你從并州來?」李勝又道:「是山東青州。」司馬懿大笑道:「你剛從并州來?」李勝最後借用紙筆,才對司馬懿說明白。司馬懿看了好一會才說:「原來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聾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說完,司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頭捧上湯水,司馬懿就她們手中喝了,湯水還灑了一衣襟。最後,他流著淚對李勝說:「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兩個兒子,要托曹大將軍照顧,請李刺史在曹將軍面前多多吹噓!」說完指指兩個兒子。李勝走後,司馬懿便披衣起床,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李勝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說,他不會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獵,便可動手。」
李勝趕回大將軍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匯報。曹爽大喜道:「這老傢伙一死,我就什麼也不怕了。」過了幾天,他帶著魏主曹芳,點起御林軍,借口出城祭祖,打獵去了。司馬懿抓住這個機會,帶領兒子和眾將,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說曹爽奸邪亂國,要免職辦罪,太后無奈,只得下旨。然後又控制了城中的兵營,緊閉了城門。曹爽接旨後,本可以大將軍印討伐司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聽眾門客的勸告,反而相信了司馬懿的話,把大將軍印交了出去。從此,政歸司馬氏。
唐朝的宣宗皇帝也算是一個十分有心計的人物。在他繼位之前,他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亂,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使用韜晦之術。他常常裝作傻里傻氣的樣子,致使許多人認為他是個呆子,這樣一來,他就安全地避開了宮廷裡的複雜的鬥爭,得以保全自己。大和、會昌年間,文宗和武宗經常去他的住處舉行家宴,每到這時,人們總是想盡辦法逗他說話,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開玩笑。有的大臣還用此來打賭,看誰能讓皇子說話。但是,任憑別人怎麼開口,他就是一句話不說。到他繼承了王位之後,裁決大小軍政事務,都能合情合理,直到此時,人們這才知道他很有主張,他以前的作為都是韜光養晦的策略。
以前,唐宣宗並不瞭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遊獵,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著一身獵裝,別人看不出他就是當朝天子,二人隨便聊起家常。宣宗問樵夫是哪個縣的人,樵夫回答說:「涇陽縣人」。又問:「縣令是誰?」樵夫說:「是李行言。」宣宗再問:「李行言在縣內為政情況怎麼樣?」樵夫回答說:「李行言性格固執。前些日子有幾個強盜被捉,關押在縣監獄,宦官領掌的北司禁軍來縣府要人,李行言頂住壓力,就是不放人,硬是把這個強盜全部處死了。」
唐宣宗聽完這番話,默默地點了點頭,自言自語地說:「此人可用唉。」樵夫不知就裡,感到莫名其妙。宣宗狩獵回宮以後,將李行言的名字、事跡寫在一個帖子上,掛在自己寢殿中的柱子上。這年冬季,海州刺使位置出現空缺,大臣們紛紛舉薦,宣宗力排眾議,任命李行言為海州刺使。李行言入朝謝恩時,唐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問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麼賜給你紫衣嗎?你知道為什麼任命你為海州刺使嗎?」李行言實在不知所以,於是回答說:「不知道。」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掛在寢殿柱子上的帖文給李行言看。李行言看過宣宗所寫的帖文,出了一身冷汗,暗自慶幸自己在處理罪犯時,立場堅定,也十分欽佩宣宗明察秋毫。於是,謝恩赴任。
戰國時期的孫臏,應該是一位極有謀略的人了,是孫武的後代,也是一位大軍事家,他著的《孫臏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軍事經典,然而,他也有龍困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時候,他為情勢所迫,也不得不裝瘋避禍,而且其艱難程度,後人無一能趕得上。
在三家分晉以後,韓、趙、魏三家中數魏國的勢力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學秦國收攏人才,找個商鞅一類的人物來替他治理國家,於是做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花了許多錢來招致賢士,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果然來了一位名叫龐涓的人,聲稱是當世高人鬼谷子的學生,與蘇秦、張儀、孫臏是同學。他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說只要自己能當大將,其他國家決不足畏。魏王就信任了他,龐涓當了大將,他的兒子龐英、侄子龐蔥、龐茅全都當了將軍,「龐家軍」倒也確實賣力,訓練好兵馬就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服。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龐涓的同學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德才兼備,是個少見的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谷子那裡得到了祖先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一次,墨子的門生禽滑厘來拜訪鬼谷子,見到了孫臏,為他的才德所感動,就想讓他下下山,幫助各國國君守衛城池,減少戰爭。孫臏說:「我的同學龐涓已下山去了,他當初說一旦有了出路,就來告訴我的。」禽滑厘說:「聽說龐涓已在魏國做了大官,不知為什麼沒寫信給你,等我到了魏國,替你打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