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24章 開國與固權·裙帶與權力 (1)
    【引言】

    以裙帶關係贏得權力、鞏固權力並非現代人的獨創。中國自古就存在著「和親」的傳統。

    提起「和親」,話可就長了。中國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結為夫妻的話,叫做「永結秦晉之好」,這「秦晉之好」,就是「和親」的產物。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你爭我奪,似乎永無寧日,不論是歃血盟誓,還是別的什麼辦法,都不能保證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驢技窮之際,聰明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把你的國君的女兒姊妹嫁給我的國君,把我的國君的姊妹女兒嫁給你的國君,大家聯絡有親,相互扯緊裙帶,大概就不會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你的國君給我的國君叫姥爺,我的國君給你的國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來了。於是,春秋混戰之際,秦國和晉國這兩個緊挨著的國家就和起親來,互嫁姊妹女兒,不讓對方擴張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結「秦晉之好」了。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晉兩個國家是春秋時期打得最為激烈的。這下子可就熱鬧了,國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國君的後頭抹眼流淚地哭鬧,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如果要從「秦晉之好」這一成語的事實來想問題,那麼,以此來祝福男女好合,簡直是無異於詛咒了。

    諸侯國之間和親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親」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大一統天下的時候,皇帝有許多女兒,但皇帝卻只有一個,因此,皇帝的女兒們只有嫁到大臣的家裡,皇帝也把女兒當做籠絡大臣的一種手段,但是皇帝照樣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樣造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功臣被戮,也不會有權臣造反了。看來,裙帶畢竟是裙帶,以柔弱的裙帶去縛那充滿慾望的權力之手,是無論如何也縛不牢的。

    還有倒過來「和親」的。春秋時期的齊僖公有個女兒,叫做文姜,文姜長得非常漂亮,又兼通經史,她的異母弟弟諸兒就愛上了她,兩個人有了私情。後來,文姜嫁給了魯桓公,諸兒也繼承了君位,就是齊襄公。十五年後,魯桓公帶著文姜前往齊國探望,齊襄公大喜,立刻放下了手頭的軍國大事,招待文姜。齊襄公給魯桓公安排了一間房子,就把妹妹文姜帶到宮中,住了一宿。直到第二天早上太陽升得老高了,文姜才回來見魯桓公。魯桓公早已打聽到文薑是跟哥哥齊襄公住在一起,就責罵文姜。文姜反而撒潑使賴,同魯桓公大吵大鬧。魯桓公因身在齊國,不敢怎樣發作,只好準備向齊襄公辭行。

    有人把魯桓公和文姜吵鬧的情況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便邀魯桓公上牛山遊玩,並設宴灌醉了魯桓公。於是,齊襄公令大力士公子彭生抱著魯桓公坐車回去,路上公子彭生一使勁,就擠死了魯桓公,謊稱說是他飲酒過多,中風死了。

    齊襄公和文姜的醜聞立刻在齊、魯兩國哄傳開來,文姜也無臉回去見兩個兒子,但又不能賴在齊國不走,就一步步地挨出齊國,等到了齊魯邊境時,就不再走了。心想,這個地方齊國不管,魯國也不管,我就在這裡住下來吧。文姜的兒子已即位做了魯莊公,正感到左右為難。不報仇吧,她是殺父仇人,報仇吧,她又是親生母親。於是,魯莊公就派人在齊、魯邊境造了一座房子,讓文姜住了下來。

    當然,我們並非一味地否定和親政策。在中國歷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都為維護民族間的安定團結、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和親」這種方式的文化涵義,並不僅僅從政治角度去做簡單的評價。

    「和親」之策,既可通過姻親關係來建立血緣關係,又可增加感情的聯絡和紐結,此,還有一種物質上的抵押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和親」是製造「人質」的一種最為奇妙的方法,有了這種通過血緣遺傳關係而製造出的特殊「人質」,國際關係、民族關係以及君臣關係多少會有些改善。

    因此,「和親」之策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封建帝王尤其如此,甚至重視到了如此的地步,實在無法「和親」時,皇太后委身下嫁,親自去「和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奇異之舉了。

    【事典】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清朝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皇太極病重,他自建立清朝以來,可謂發揚光大了努爾哈赤的事業,對內改革政治,對外開疆拓土,使滿清呈現出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但年僅五十二歲,便一病不起。他深深地知道,滿清的基業還不穩固。

    在外部,明朝依然十分強大;在內部,皇太子雖然早已冊立,但諸王之間仍然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因此,在安排後事方面,皇太極十分重視。

    太子的母親吉特氏(吉特氏全稱博爾吉特氏,屬蒙古科爾沁部,父名塞桑,其姑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即孝端皇后。吉特氏在其子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亦即皇太極的皇后。死後謚為孝莊仁宣誠獻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一般稱為莊妃或孝莊皇后)是皇太極的寵妃。莊妃長得十分美麗,而且精明強幹,很有見識,皇太極在許多方面都得助於她,因而在安排後事上對她甚為依重。皇太極在自己不起之時,叫來了莊妃,握著她的手氣喘吁吁地說:「我今年五十二歲,即使死了,也不為夭亡,只恨未得統一中原,不能與愛妃共享天下,不免遺恨。我死之後,福臨可以即位,但他年幼無知,不能親理政事,只好由諸親王攝政了。」於是,皇太極把幾個親王叫到病床之前。

    皇太極把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找來,對他二人說:「我已病入膏肓,就要與二王訣別了,所擔心的是皇太子福臨剛剛六歲,不能理政,一旦即位,還望二王能顧念本族血親,好好輔佐他。」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聽了,連忙跪在地下,對天發誓道:「如背聖諭,皇天不容。」皇太極又指著濟爾哈朗說:「他們母子二人,全仗二王,二王不得食言。」就這樣,皇太極「托孤」於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親王。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日,皇太極病死於瀋陽清寧宮。雖然皇太極臨終前已有了安排,但圍繞皇位繼承問題還是鬧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少數少壯派貝勒想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為豪格年齡較大,在青年貝勒中有一定的影響;代善之孫阿達禮(多爾袞之侄)和其叔碩托親王想立多爾袞,按當時的情況來看,多爾袞一派力量較為強大一些,尤其是多爾袞本人,既軍權在握,又驍勇善戰,在軍隊中頗有威望,性格也剛毅果斷,所以才有一些人想擁立他。

    但多爾袞考慮到自己若登皇位怕會引起內亂,尤其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派的力量更是難以制服,所以,他還是決定立福臨為帝。

    其實多爾袞立福臨為帝的用心大家是看得很清楚的,福臨年僅六歲,即位後必然由多爾袞攝政。多爾袞就會一步步地剪除異己,控制局面,在適當的時機再登皇位,因此,一些親王不願意同多爾袞合作,阿濟格就稱病不出,撒手不管。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穩住人心。於是,他以謀逆罪殺了要擁立自己的阿達禮,以證明自己並不想篡位。他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攏人心的作用,阿濟格也出來視事了,表面上的局勢又穩定了下來。

    福臨即位,是為順治皇帝。嫡母和生母吉特氏都被尊為皇太后。多爾袞攝政,被尊為皇父。

    莊妃心裡也十分明白,孤兒寡母秉政,若無人盡心輔佐,必然權位不保,所以對多爾袞就加意籠絡。在順治即位後不久,多爾袞親自告發並主持審理了阿達禮、碩托叔侄的謀逆案件,殺了阿達禮,並罪及其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跡。這使得莊妃極為感激,從此對多爾袞更加信賴。

    多爾袞也可謂「兢兢業業」,凡事無論大小都一概稟告莊妃,莊妃也讓多爾袞隨便出入宮廷,便宜行事,不必事事奏告,也不必多避嫌疑。於是,多爾袞隨意出入宮禁,有時甚至留宿宮中。

    多爾袞其人據說長得一表人才,十分精幹挺拔,但卻是一位好色之徒,莊妃也正值盛年,時間一久,便有了苟且之事,宮廷內外便有了一些閒言碎語,連顧命大臣濟爾哈朗也說三道四。多爾袞知道以後,告訴了莊妃,讓她擬了一道聖旨,派濟爾哈朗前去攻打山海關,把他遠遠地支派了出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