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女孩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 第34章 關注習慣細節——培養有條不紊的理性女孩 (1)
    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都在享受著它的利息。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從小培養,所以,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習慣細節,才能培養出有條不紊的理性女孩。

    76.好習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貴資源

    習慣就像雛鷹的一雙翅膀,能讓我們在高高的藍天上翱翔;習慣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夥伴,能讓小苗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一位哲人曾說過: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這充分說明了習慣的重要。

    某市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資企業招工,一些學歷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觀條件都很不錯的年輕人,過五關暫六將,進入了最後一關——面試。可是,未曾想到,沒有提問,沒有出題,短短10分鐘,他們都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一定很納悶吧!原來總經理藉故離開了5分鐘,這些年輕人便得意非凡,圍著總經理的大寫字檯,看看這個材料,翻翻那個資料。10分鐘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這群年輕人和我們一樣納悶。總經理說: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被錄取,因為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東西的人。年輕人一聽,頓時捶胸頓足:我們長那麼大,從沒覺得亂翻別人東西是多大的錯,有多麼嚴重!可是機會只有一次。

    因為一個不好的習慣,他們和機遇失之交臂,多麼可惜呀!

    蘇聯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既細小又重要的事情。

    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

    他覺得:這麼貴重的一個艙,怎麼能穿著鞋進去呢?就加加林的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原來得到賞識很簡單,養成好習慣就可以了。

    這兩個故事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好的啟示,又是一個大的警示:好習慣成就大未來,壞習慣錯失好機會。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與自己的好習慣密切相關。

    高登義是我國大氣物理學家,他曾十幾次到西藏高原、五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兩次到南極、兩次到北極進行考察,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了自然界。他是我國到過地球「三極」(北極、南極、珠峰)考察的第一位大氣物理學家,也是中國科學家「竺可楨野外工作獎」的獲獎者。他親手在北緯八十度、東經三十度的地理位置上,雙手展開五星紅旗並拍下了此地最北面的一張照片。他在南極建站考察中刻下了「我們都是中國人」的冰柱。高登義不論上珠穆朗瑪峰還是到南、北極考察,都想到了母校,給母校寄回由挪威等三國製作的首日封和北極插上五星紅旗的照片,並帶回了精美的南極石作為母校建校五十週年紀念。報告會中他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具備了堅實的學習基礎,強健的體魄和團結奮鬥的精神,而這些優良素質的建立,都與母校對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分不開的。他從小就養成了學習勤奮刻苦、作業認真、愛整潔的行為習慣,隨著這些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使他形成了對工作強烈的責任心,以及刻苦鑽研和一絲不苟的品質。

    由此可見,一個人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不僅會使自己那些好的行為方式得到鞏固,而且可以轉化為內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觀念,成為自己正確地為人處世的基礎,建功立業的基礎和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礎,終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說過:「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那也是唯一可靠和保險的辦法。」所以,關注女孩的習慣,在細節處多下功夫吧!77.習慣源於培養,多做塑造,善用改造

    好習慣是長期培養和強化的結果,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慢慢實現對孩子的塑造。對於已經存在的壞習慣,也要通過合適的途徑教育,不能簡單強硬地動用家長權威來強迫其改造。

    培養孩子習慣,我們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讓孩子從小到大要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我們在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注意糾正和引導孩子多形成好習慣。這就是多「塑造」。因為這樣容易。但有時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等家長意識到時,要想改,這就難了許多,這就是「改造」。

    我國著名教育家陸士楨曾經說過,教育孩子要學會一手接納,一手控制。因為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對於孩子,適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畢竟是「心」育,一切教育應從「心」開始,想方設法喚起孩子的內心動力才是主要的,再適度輔之以外部的控制(內因為主,外因為輔)!控制與疏導相結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結合才行。

    但是這個堵疏的比例怎麼控制呢?這裡面大有學問。

    在孩子的學齡前期要「管」和「教」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為越應該管束和規範,對越小的孩子的無理的行為越不能遷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對抗行為,那麼孩子以後的每一次對抗。父母都不會獲勝;假如父母無法讓一個5歲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麼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進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學階段除了要繼續管、教以外,也要重視疏和導,做到管、教、疏、導同時並用;孩子越是長大,管和教就應該逐漸減少,而疏和導就越來越處於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導」的份量。

    孩子進入初中,父母對孩子的「疏」和「導」就應該佔據重要地位了。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對抗心理較強,他們已經不再屈從父母的管束和說教,希望父母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的溝通。這時,激勵和引導就應成為教育孩子的主導原則和方法了。

    總之,如果父母能綜合運用管、教、疏、導的四個原則,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採用側重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當然,以上四原則要想有效實施,必須是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之上的。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有效教育。沒有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不會有對孩子良好的情感溝通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當然也不會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個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長,一個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長於「疏」和「導」。對「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極少。因為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心感受,隨機進行引導。這就已經是考驗每個家長的教育智慧的問題了。

    有一個美國孩子,媽媽想從小培養他做事的好習慣,就要求這個孩子負責洗碗,美國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媽媽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這個美國媽媽做得也真絕。她見跟孩子說理無效,當天就在家門上帖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四個字:罷工通知。理由如下:因為媽媽工作很辛苦,想讓孩子給幫幫忙,洗洗碗,但因為孩子只知道享受權利,卻不肯盡義務。所以,從今天起,媽媽不做飯了,各人自行解決吃飯問題。當天這位媽媽就一個人在外面吃,連著幾天不肯做飯。這個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麵包呀,自然投降。主動跟媽媽承認錯誤,要求洗碗。媽媽說: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說:行呀,只要你做飯,洗碗我包了,甭說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這位媽媽是智慧的,她成功地改掉了孩子壞習慣,而且讓孩子心服口服,很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好習慣源於培養,家長要多做塑造工作,善用改造。78.重視女孩的每個「第一次」

    培養孩子的習慣,要特別注重第一次。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試想,如果繩索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纏好,即使你再纏上100道繩索,也只能越纏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礎,注重第一次或前幾次良好行為出現後的鼓勵和強化,以及不良行為出現的教育與矯正。這樣,在每天纏上新的「繩索」的時候,習慣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於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後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做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所以,對於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指導,以免錯誤。」

    要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給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後,當孩子以哭鬧來威脅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就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給予例外。這樣,剛剛開始培養的好習慣很容易丟掉。比如,孩子在家吃飯,遇到不喜歡吃的青菜,哭著不想吃了,家長如果這時候立刻心軟了,那麼,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再想讓她吃這個青菜就會難上10倍。

    一位母親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時候,特別注重這一點。即使很小的事情,她也絕不放鬆。這位母親敘述說:

    我認為在教育孩子時,孩子遇到的第一次問題是最重要的。我還沒生孩子的時候,有時看見一些孩子跟父母要東西,不給就又哭又鬧,弄得大人、孩子都很尷尬。我知道的一個最過分的例子是,有一個孩子在路上看見賣掃帚的,就是那種手工扎的掃地的大掃帚。這個孩子非要買,而且要買8把!這家的大人居然就給買了。我真是不能理解。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我就和我先生說:咱們家的孩子可千萬不能這樣。孩子出生以後,在兩歲半以前一直沒有這個壞習慣,我就想這可能是因為她吃的、用的、玩的什麼都不缺,所以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