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最大的80後已經30歲了,東方衛視第一財經頻道《頭腦風暴》節目再次啟動了80後系列節目。不過與以前讓80前指導80後的模式不同,這次是以80後為主角,全面展示80後在職場選擇、體制選擇與情感選擇上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其目的不只是告訴大家80後有自己的解決之道和群體分別,更是為了讓更多的80後不只聽自己父母的聲音,也聽聽更多同齡人的聲音。這三期節目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很好的探討,這次也是《頭腦風暴》首次嘗試在幾個網絡媒體上現場直播,觀眾的反應熱烈。
我作為主持人,作為一名一直關注80後的60後,在做完這三期節目之後還是有一些新的感受的。一是深切感受到了80後的群體分化—有自主個性的群體,也有在家庭過度關懷下彷徨的群體;有追求自由的群體,也有求安穩的群體;有崇尚簡單選擇的群體,也有遲疑、不知如何選擇的群體;有進取不息的群體,也有棄而另求的群體……二是80後背負更大的家庭期待與社會壓力。也許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一代,他們成為家人與社會的凝聚焦點是自然的,但是這種關注的結果是不自然的。
他們早早就被貼上各類標籤,他們年紀輕輕就需要考慮房子與車子,他們不得不活在別人的壓力下,而他們又是自我感受敏感的一代,這更讓人鬱悶糾結。三是80後很有自己的想法,但與行動之間往往有著相當的距離。他們還給人某種早老與未熟並存的感覺,所謂早老是指在某些方面更追求老年人才追求的安靜與平穩,所謂未熟是對父母家庭與某些保護條件的過分依賴。也許是因為沒有很徹底的心理斷奶,也許是因為沒有接觸很清晰的社會要求,80後給我某種類似「夾縫人」的感覺,挺不容易的。四是80後總體上有更加直接、明確的個人態度,不喜歡裝出來的樣子、官腔與端著的姿態。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不是圓滑的人,也不是幾面幾刀的人,雖然這讓有些80前的人不自在,但也真的很可愛。
我記得有幾位80前評論員鼓勵80後挺下去,其實我也要說,趁著未老,80後還真的應該闖蕩一把,在社會行動中尋找與塑造欠缺的自我,當然不只是為了父母的期許。
老話說「三十而立」,80後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那麼而立是指立什麼?怎麼才算立?
一是涉及自己的大小事情自己能夠拿主意,而且還能為自己的主見提供適當的辯護。這意味著知道自己要什麼,還意味著有自己選擇的能力,同時也意味著有了為自己的選擇獨立負責任的能力。
二是職業傾向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專業領域,並在這一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經驗資本與資源基礎,職業地位至少相當於業務骨幹與管理中層或者專業技術能手,有相當的職場籌碼。經濟條件能夠支持自己進行適當的消費與投資行動,而不需要依賴父母。自己可以獨立門戶,還能以個人的身份在社交場合拋頭露面,承受人來客往中的應酬需要。
三是形成獨立的個人社交網絡與社會信用,有自己認識並維護的社交網絡,也就是朋友圈,自己的圈子也能支持解決自己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有認同你與支持你的若干心腹朋友,有給別人介紹朋友和幫助朋友的能力,在你開口需要幫忙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個積極響應的人。
四是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他人對於你的行為模式有明確可以感知與可預見的特徵,與你打交道的時候能預設自己對你的情感類型,並比較認同與你交往的規則和方式。
「三十而立」是在提示一個重要的時間界限,這個界限提示我們,如果說更年輕的時候可以考慮理想化的追求,但在接近30歲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更為現實的做法,以在30歲時能起碼獲得一個說得過去的社會地位。與以前的「三十而立」比,現在的「三十而立」有很大的差別,而最大的差別有三點:一是立業的成分顯著高於成家,職業比重上升,而對於家庭問題的考慮需要降低;二是男女要求接近,以往「三十而立」更主要是對男性而非對女性的需要,但今天對於兩性差不多是同等的要求;三是對人們要求的動態性與靈活性提高了,雖然「三十而立」是對人們更為沉穩自強的要求,但是現在30歲的人在見識上更寬闊,在心智上更青春,因此人們期待你必須做點什麼的心理預期其實沒有那麼剛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