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第10章 人際:認識自己還不夠 (1)
    有誰能完全瞭解他的手足?

    有誰去探究過父親的心路?

    有誰沒有心靈枷鎖的羈絆?

    有誰可以逃出靈魂的孤獨?

    ——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

    (摘抄自《害羞心理學》)人際:認識自己還不夠愛與恨本是同根生

    By趙紫凌

    經驗說:愛和恨是絕對對立的一對矛盾體。

    實驗說:愛和恨都是由同一種物質催生的。

    什麼可以讓他對你專一,而視其他異性如糞土?什麼可以讓公司員工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答案居然是同一個——催產素。這種由腦垂體釋放出的激素不但會讓人們彼此之間信任友好,也會讓他們對「外人」更仇視。

    愛之藥,抱一抱

    愛和恨,誰都知道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感情;友好和敵視,誰都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鴻溝。不過,在兩種對立的情緒之間,就真的不存在某種不易覺察的聯繫嗎?

    然而科學研究證實了,兩種看似截然的情感都與同一種激素有關,這種激素既可以讓人陷入極端的排外情緒裡,也能讓人融化在濃郁的親情中,它就是催產素(oxytocin)。這名字也許會讓你誤解為為女性獨有,可事實上它在男性體內也能合成,被稱為催產素只是因為最初發現者只注意到了它的催產作用而已。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個綽號為「愛之藥」(lovedrug)或「抱抱化學物質」(cuddlechemicalsubstances)的玩意兒自有奇特之處,作用可遠不止催產那麼簡單。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家卡斯滕·德·德勒(CarstenK.W.DeDreu)等人發現,新婚的夫妻會表現得越來越親密,其實是催產素在血液中的濃度隨著蜜月生活的延續而逐步上升的結果。相應地,出席有助於族群或家族成員團結感情的活動(比如婚禮)時,參加者們體內的催產素水平也會明顯提高,接下來他們就會更愛自己的朋友或家人。這也是催產素影響的結果。

    催產素:催愛也催恨

    不過,催產素並不只會讓我們愛上他人,它也可能讓我們敵視別人,實驗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志願者們被卡斯滕和他的同事分成兩組,實驗組擦上混有催產素的香水,並在這個氣氛中通過聊天的方式共同度過半小時,然後和對照組一道回答一個問卷。答案差別最大的是最後一題:「假如你生活的社區是兩個族群混居的。某天,這裡發生了一場大災難,只有犧牲掉一個人,才能拯救其他人。那麼,你希望被犧牲掉的這個人與你同族,還是屬於另一族群?」實驗組的測試者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犧牲外族人,而沒有吸入催產素的對照組中則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犧牲本族人。更讓人吃驚的是,在描述理由時,吸入催產素的人表現出了明顯的民族主義情緒。

    愛與恨不是一對矛盾

    其實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催產素的作用並不矛盾。一方面,它會驅使一個人更愛護自己所屬族群的成員,加強自己所屬族群的生存競爭力;另一方面,在面對其他族群的個體時,它則可能激發同仇敵愾之情,催生競爭搏鬥之心。

    負面的影響可能表現得很殘酷。幸好,人類現有的倫理和法制可以規避其破壞作用,所以諸位也不必過於擔心。當然,我們更應該在催產素能促進族群內部和諧的功能上動些腦筋。比如說,開發一種類似於實驗中用到的香水或者清新劑,「辦公室裡噴一噴,大家親似自家人」。可以想見,公司老闆們將會多麼青睞這個產品……在朋友眼中,你本來就很好。

    By藝同學

    經驗說:朋友們很善良,都不忍心指出我的缺點。

    實驗說:朋友眼中,你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好。

    你覺得朋友們總誇你好,只是因為他們太善良,太抬舉你?錯。朋友們誇你不可能是為了騙財騙色,而是在他們眼中,你本來就是靠譜的好同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你等於愛自己,相信我,朋友們的讚美是真心的!

    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好奇:在朋友眼裡,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終於,有一群心理學家決定探索答案。他們找到了幾個志願者,並邀請了他們的朋友圈來填寫一份問卷,對志願者的性格作出評價。與此同時,志願者本人也要對自己做出評價。

    對比朋友和本人的問卷,結果很有意思:一般來說,在朋友眼中,你比你心目中的自己更淡定(情緒穩定性),更靠譜(盡責性);但你的藝術細胞、創造力(開放性)等卻比自認為的要低。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一結論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中(無論是美洲、非洲,還是歐洲、亞洲)都如此,堪稱「普世定律」。

    在你眼中,自己也許毛病一身,今天哭明天笑,做事亂七八糟。但是,在朋友眼中,你就像世外高人一樣,任它風吹雨打雷震天,你就一個姿態:心如止水!你還像無敵小超人,3篇總結2個報表1個提案一周內全部搞定,而且有理想有抱負非常靠譜!你的朋友就是這麼「看好你哦」。

    可是,沒理由啊,朋友們經常粘在一起,那些亂七八糟的小秘密他們早已一覽無餘,怎麼還不管不顧給你套這麼個光環呢?

    對此,普林斯頓大學的艾米莉·普羅寧(EmilyPronin)教授的偏見實驗可以給出解釋。她先給學生們描述了一些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偏見效應:自我服務偏見、光環效應和基本歸因偏見,自我服務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於自己;而失敗時,則歸因於外在因素。簡單說就是「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人家」。

    光環效應:如果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麼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俗稱「愛屋及烏」。

    基本歸因偏見: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具有雙重傾向,高估傾向性因素(與人有關的因素)和低估情景性因素(與環境有關的因素)。簡單說就是,大家容易認為還是性格決定命運,機緣環境等都是次要因素。然後讓他們判斷自己和其他同學出現這些偏見的可能性各有多大,並且給出判斷的理由。

    普羅寧教授發現,在對他人和自己作出判斷時,我們採用的是「雙重標準」。在判斷自己時會更多參照些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內心的東西,但在判斷別人時,則更多參照他的外在行為表現。而且這種雙重標準在你瞭解了別人的想法的情況下也依然存在,因為即使別人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過,我們還是會覺得這些信息沒那麼重要,會覺得對方只是在謙虛、誇大或者逗自己玩呢!

    所以說,淡定前的那陣翻江倒海,輝煌前的那些掙扎糾結,箇中滋味你品嚐過了,也和朋友分享過了。你深深記得當初要死要活的感覺,可是朋友們聽完就忘了,只記得你後來的淡定和輝煌。

    除了信息參照的差別,群體偏見也在光環裡加了一筆。這裡的群體偏見主要是指人們會偏向於認為「和我一夥兒的都是好的」。因此,當別人把你當朋友時,你也就加入了他那一夥兒人,光環也跟著來了。

    不過,光環雖然是光環,光源總是還在你身上,朋友的稱讚不是毫無道理,也絕不僅僅是一種安慰——拜託,自信點兒嘛——在他們心中,你就是那麼好!予人金錢,自己健康。

    By藝同學

    經驗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它可以買到補品,但是買不到健康。

    實驗說:金錢確實不是萬能的,但卻真的能買到健康。

    金錢真的可以買到快樂和健康!而且,任何人都能「賣」給你,只要你肯把錢花在他身上。實驗表明,給別人花錢不但能獲得快樂,還能降低自己唾液中的皮質醇,提高身體免疫力。

    理財很有學問——怎麼存錢才能保值?怎麼花錢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而花錢的學問不僅關乎增值和貶值,它還關係到你的身心健康。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早期研究發現,我們花錢買禮物送給別人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可能也會有所改善,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而且,人在送禮或慈善方面花的錢越多,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越多,這與收入多少無關——所以那個靠撿廢品賣錢供素不相識的孩子唸書的大爺,內心說不定比我們都要幸福得多。腦神經方面的實驗也表明,我們把100塊錢捐給希望工程時,大腦中活躍的區域與受到獎勵時的活躍區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捐錢時,大腦告訴我們的不是「獎金走了」,而是「獎金來了」。

    早在2008年,社會心理學家伊麗莎白·鄧恩(ElizabethDunn)等人就做了一個實驗:她給參與者每人5或20美元,並任由他們在一天之中把錢花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結果發現,不管一開始拿到多少,只要是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就會比花在自己身上更開心。

    這樣看來,為別人花錢的確有帶來讓心靈陽光燦爛的奇效。所以,下次你壓抑、鬱悶、煩躁了,與其大出血買東西發洩,不如去給朋友挑個小禮物,或者往捐款箱裡塞一些錢。

    予人金錢,自己健康

    發現了以上做法的心理收益後,鄧思教授等人又開始對其生理收益產生了興趣。她發現,「花錢買健康」這事兒真的靠譜。鄧思教授採用了一個經典的「獨裁遊戲」方式:她找來50名大學生參加實驗,開始時付給每人10美元報酬,然後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夥伴,被試可以選擇給這個夥伴一部分報酬,不過到底給還是不給,以及給多給少都由參與者自己說了算,而他們的夥伴只能無條件地接受他們決定的金額。研究團隊分別測量了50個參與者在遊戲前後的積極和消極情緒水平,並提取了他們的唾液標本做進一步檢測分析。不出所料,給夥伴的錢越多,參與者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就越多,消極情緒就越少。

    在這個過程中,唾液裡有一種叫皮質醇(cortisol)的東西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皮質醇是一種激素,也有人叫它「壓力荷爾蒙」。顧名思義,它能夠在人們面對壓力時對身體作出保護,但分泌過多也會有副作用。正常狀態下,皮質醇有助於身體恢復平衡,防止過度發炎,抑制過敏反應。與此同時它也會削弱身體的免疫系統,抑制骨質生成,同時影響記憶力。所以,人如果長期處在皮質醇量較高的環境下,免疫力就會降低,骨質變得疏鬆,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這些可都是老年人經常出現的症狀。

    鄧思教授的實驗表明,在和夥伴分享報酬時,那些覺得自己太小氣而感到羞愧的人會分泌更多的皮質醇;而那些沒有產生羞愧感的人,無論給夥伴多少金額,皮質醇濃度都不會變化。

    這麼說來,在別人身上花錢會不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跟臉皮薄厚還很有關係。如果你臉皮薄,看到路邊的乞丐或者彈吉他的小伙兒時總會覺得過意不去,面對募捐的環保人士即使從不扔電池、從不開車也難以平復內疚的心,那就麻溜兒地掏錢吧!這不僅幫了別人,也能幫到你自己。而那些臉皮夠厚,和朋友一起吃飯時總是欣然接受別人埋單的傢伙,就掖好錢包繼續昂首挺胸地無視爾等吧。

    如此你也該明白了,用送禮捐款來改善心情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一樁小事,但換個健康回來,可算是臉皮薄的人才有的特權呢!對於你的幫助,我表示壓力很大。

    By懶木

    經驗說:助人為樂最受歡迎啦!

    實驗說:不是所有被幫助的人都覺得開心。

    每個人都需要幫助,但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無能。危難之時能夠伸出援手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伴隨一種居高臨下、指手畫腳、裝腔作勢的姿態,卻可能給別人幫了倒忙。

    蒼天啊!請賜予我一盞阿拉丁神燈吧!

    大地啊!請告訴我這時候應該怎麼辦,漫漫人生會去往何處!

    每當遇到各種困難,我們是多麼希望有人能像哆啦A夢一樣對我們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啊!

    然而,儘管迫切需要幫助,可一旦有好心人跑來對我說:年輕人,要克服困難的話,你應該……你應該……沒準我一下子就厭煩起來,恨不得躲得遠遠的。

    我的事兒不要你管!

    再一次,我們把好心放在了驢肝肺的位置上,把好心人反彈了開去,而事後也許又將為此懊惱不堪。可這真的是令人萬般無奈,為什麼在被人安慰或者鼓勵時,我們反而會更加沒有自信,更加不安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