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第4章 放空:認識真的自己 (3)
    No,No,No,這並不是福爾摩斯的內心獨白,而是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幕真實場景,它揭示出了一些有趣的事實。用手指代替眼睛來感受事物,能發現更多平時不加注意的小細節:關節是大是小,指甲完好還是有破損,汗毛茂密如灌木叢還是一馬平川……禮花般噴薄而出的信息像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令人不由地遐想。啊!如果真的能像黃金聖鬥士沙加那樣封閉視感,是不是就能爆發更強大的小宇宙,領悟華麗的第七感呢?

    在這裡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把自己的視感關掉,就能像武林高手一般打通任督二脈」,恐怕只能是一個傳說。但是,喪失了視感的人與普通人相比,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的確有些感覺方面的不同。他們到底有什麼獨門絕技呢?

    神經心理學家丹尼爾·戈德賴希(DanielGoldreich)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他找來兩組人進行測試:一組是視力正常的普通人,另一組則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傷的測試者。丹尼爾發現,在完成分辨食指尖受到的觸摸類型時(分辨其為輕微的碰觸,還是略使力的叩擊),視力正常者表現都很出色,和盲人不相上下。但是,長時間用力搖晃參與者的手之後,再輕輕地碰觸被試,那些從未看見過世界的人的反應比看見過的人要好得多。之後,通過改變搖晃和輕觸兩種動作的間隔時間,測試實驗對像分辨兩者所花的時間,先天的盲人再次勝出一籌。

    所謂「世界關上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也許正是依靠自己在分辨不同觸覺上的傑出反應能力,這些從未用眼睛「閱讀」過這個世界的人更能用指尖體會閱讀的美妙。在讀盲文(點字法)方面,他們的速度是最快的。研究者指出,如果正常人想要達到他們的水準也是有可能的——只要你肯投入一生的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和人類大腦在嬰兒時期有著高度的可塑性有關。嬰兒比成年人有著更多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它們是「用進廢退」原則的最佳實施者:那些最常被刺激的神經環路會被保存下來,而派不上用場的神經元則放棄突觸,以便將來彌補大腦損傷或為開發新的技能添磚加瓦。胡滕洛赫爾(Huttenlocher)於1994年提出的理論。實驗中,那些在「突觸修剪階段」前就喪失了視感的測試者,原本用於視覺的神經元也許被分配到了觸覺感受區以發揮功用,因此才會在用手感受觸碰方面有著更為優秀的表現。

    知道了這一點,關於盲人畫家完成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壁畫,位於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市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內的說法也就不那麼難以置信了。至於他們為何能知曉該用耀眼的紅色表達公牛的殺氣,我們也許透過小說《盲音樂家》中的描述,推知一二。在書中,盲童小彼得的老師通過節日喧鬧的鐘鳴來為他描述紅色:「當我望著一大片紅色的時候,它給我眼睛產生的印象,正是這樣不安定的,好像有一種東西在波動起伏著。紅色彷彿是有變化的,它在底子上留下較為深沉黑暗的背景,而在某幾處地方顯出一些較為明亮的、迅速起伏的波浪。」嘈雜環境中打電話,

    堵耳朵還是捂嘴巴?

    By0.618

    經驗說:在嘈雜的地方打電話,為了聽得更清楚,得堵住一隻耳朵防止噪音干擾。

    實驗說:利用「雞尾酒會效應」,摀住嘴巴的效果更好。

    在嘈雜的環境中打電話,很多人為了聽清電話,都會自然而然地堵住另一隻耳朵。其實,摀住嘴巴比堵耳朵的效果更好。

    人的聽覺是很神奇的。當你和心愛的姑娘說話時,即使有人在旁邊叫你,你也可能聽不見,儘管這個聲音比姑娘的聲音大得多。這個現象就是大名鼎鼎的「雞尾酒會效應」。在雞尾酒會上,人們三三兩兩地聊天,儘管聲音都差不多大,你卻只能聽見你想聽見的談話;有時,你只是專注於自己和某個對象之間的對話,卻完全聽不見其他人在說什麼;有時,你表現出一副認真傾聽的樣子,其實早已心猿意馬,去偷聽旁邊圈子的談話了。

    問題來了:你是怎麼過濾這些聲音的呢?憑借聲音的方向?讀唇語?過濾對方的聲音特點(音色、音調、語速等)?分辨口音還是談話內容?

    以上因素中,方向、唇語、聲音特點和口音都很容易測量,只要找同一個人錄兩盤不同內容的磁帶就可以了。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柯林·徹裡(ColinCherry)教授就做了這樣一系列實驗。他找來一個人,錄了兩段不同內容的話,混合成一盤磁帶,放給參與者聽。參與者可以不限次數地反覆聽,直到聽出兩段話的內容為止。這看上去挺容易,其實不然。試想一下,這類似於同一個人的兩個分身在你面前說話,能那麼容易分辯出來嗎?

    實驗參與者們很快也發現這個任務遠比想像的要難得多。他們必須閉上眼睛,捂著耳機,仔細地反覆聽。儘管最終基本上都能分辨出兩段內容,但無一不是聽了很多遍才做到的。

    換一個玩法,不把兩段內容混合又如何?徹裡把錄音內容同時分別從左聲道和右聲道放出。任務一下子變得異常簡單,所有參與者只聽一遍就能立刻說出左耳聽到了什麼右耳聽到了什麼。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要求鎖定以右耳聽,他們甚至聽不到左邊耳機中有聲音在叫自己的名字,也察覺不到左邊的內容由英文變成了德語。除非左邊忽然改說話為唱歌,或者說話人的性別變了,否則參與者都只會專注於需要注意的一側,而完全忽略不需要注意的另一邊的內容。鎖定左耳聽,也能得到同樣的結果。

    不過,還有一個前提:被關注一側的內容必須連續而完整。如果都是「我獨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該出手時就出手,落霞與孤鶩齊飛……」這種上句不接下句的奇怪病句,參與者就很難辨認出需要注意的一側內容。

    這個實驗證實,若需要提高辨識度的話,必須讓某個特定的輸入得到強化。

    在嘈雜的環境中打電話也是這個道理,即使噪音比較大,但是只要聲音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人耳就完全有能力自己過濾掉噪音,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即便堵住一側的耳朵也沒用。摀住嘴的作用就是讓自己的聲音盡可能地從聽筒裡傳出(不知道電話為什麼這樣設計,可它就是這樣的),如此一來,一側的內容將更加完整連貫,分辨起來也更加容易了。你的錯誤,手指知道

    By趙紫凌

    經驗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實驗說:人的視覺糾錯系統在可靠性上比不上觸覺糾錯系統,你的手腳比眼睛更值得相信!

    筆誤不容易看出來,因為視覺和注意力常常和你開玩笑。但是,當眼睛不管事的時候,手指卻可以司其職。實驗表明,筆誤時,打字速度會下意識放慢,如果你的手指在飛快地敲擊當中不自覺地停頓了一下,那麼請你的眼睛也稍微停頓看一下屏幕。那一刻,沒準就發現自己的錯誤了。

    交流誤會

    人們說話的時候常常會有口誤,想的是「話都不會說了」,一出口卻成了「說都不會話了」。在全民網聊的時代,筆誤更是數不勝數,你想寫的明明是「像我嗎」,可用拼音輸入法輸出來的卻成了「想我嗎」,由此引發無窮無盡的誤會和麻煩……

    一個外星人肯定想不通地球人為何如此愚蠢,而認知機械工程師也不會接受這種智能機器如此差勁的糾錯能力。

    在你還沒陷入「語言交流是否可能」的哲學思考之前,我必須告訴你一個聽起來難以置信的事實:其實你的手指也許可以感受到這些錯誤。

    「糾錯系統」的研究

    范德堡大學的戈登·洛根(GordonD.Logan)與馬修·克倫普(MatthewJ.C.Crump)在一項實驗中發現,以往被人們的經驗所確定的認知糾錯系統似乎並非那麼單一化。對於交流活動當中的語言認知和拼寫檢查這項任務,人類大腦中至少有兩套相互獨立的系統在運作。

    首先,需要瞭解人在打字時到底是依靠什麼來確定自己是否有拼寫錯誤。實驗找來了100名打字速度為40詞每分鐘(每個單詞平均長度在5個字母以上)的大學生。在實驗室等待這群打字高手的,除了兩個心理學家,還有為他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字符插入系統」。這個系統就像木馬一樣,在參與者打字時,會選擇性地糾正他們45%的輸入錯誤,同時又會在原本正確的句子裡神不知鬼不覺地插入6%的輸入錯誤,比如把單詞當中相鄰的兩個字母顛倒一下。

    同時,打字鍵盤還與一個信號檢測器相連接,它能夠記錄下打字者在什麼時間鍵入了哪些字母。

    有趣的現象發生在「檢測」階段。測試者打出的文字會顯示在大屏幕上,戈登一面數著文字裡出錯的地方,一面提示測試者表現的不足之處。此時,測試者會無一例外地相信屏幕:凡是大屏幕上顯示出錯的詞,他們都會認為是自己打錯了,而那些原本打錯,卻被自動修正的單詞都被他們看做是自己正確的輸入。顯然,這些參與者的判斷依據都是自己的雙眼。

    戈登的這個小把戲揭示出,眼睛是靠不住的,它們輕信了屏幕,背叛了自己的主人。不過,真正的關鍵部分卻是鍵盤連接的信號檢測器給出的答案:當人出現打字錯誤時,手指的停頓時間更長。這個現象在整個測試中沒有任何一次例外。也就是說,我們的手指對錯誤的反應是百分之百正確。

    以上發現不禁讓人感歎,難道我們的手指,也就是最低層次的觸覺系統,才是認知活動中最權威的裁判?

    「認知機制」的差異

    從認知系統的差別上看,這兩套機制各自的特點應該不難理解。85%的信息輸入依靠視覺,這一最主要的認知系統在打字和寫字的時候,能通過視網膜上生成的影像來和大腦裡的命令相比對。假如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一致,那麼就是寫對了,反之則寫錯。

    然而對於觸覺而言,手指裡的迷走神經卻是通過空間定位的方式來比對印刻在腦海中的鍵盤字母方位和手指敲擊的具體位置。假如空間位置能夠匹配,就說明打對了,反之則錯。而且一旦感覺錯誤,大腦會下意識地根據手指反饋補上一道修改命令。這樣一來,從成功率上講,你的手顯然更值得相信。所謂「眼見為實」是真的嗎?看到這裡,我想你應該有答案了。

    所以以後,請跟著感覺走,如果你的手指在飛快敲擊當中不自覺地停頓了一下,那麼你的眼睛也不妨稍微停頓一下,那一刻,錯誤也許就從屏幕上跳出來了。適合所有年齡的神奇外語學習法

    By趙紫凌

    經驗說:學外語要趁年輕,老了就來不及了。

    實驗說:只要肯下工夫「死記硬背」,無論多老,你都可以熟練掌握外語。

    學外語是小孩的特權?錯!老年人也可以掌握細微的發音差別與新的概念集合,而且方法簡單,只需「死記硬背」。研究發現,經過反覆訓練,日本人也可以區分r和l。現在,你沒有任何學不好外語的借口了,除了懶惰。

    外語難,難於上青天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無數孩子正在艱苦地與外語做鬥爭——單詞、短語、句子……儘管看不到他們痛苦的表情,但你一定懂得那種艱辛。當然,作為一個英語不靈光的成年人,你會更加嫉恨這個學習的過程——一般認為,成年人更難學會外語。當然,除了外語,其他所有自成系統的概念集合,對於成年人來說,似乎都是令人生畏的。

    頭腦風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