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壟斷帶來巨大的利潤,奧本海默和他的戴比爾斯也不斷遭受到各種制裁,因為這畢竟是一種非常不公正的商業競爭。在所有制裁中,最嚴厲的是美國的制裁。1994年,戴比爾斯公司策劃限定美國工業鑽石價格而受到美國政府的反壟斷制裁,從那時起,戴比爾斯就再也不準直接進入美國市場,甚至該公司的高層人員一旦進入美國,就會遭到拘捕,而這嚴重影響了戴比爾斯鑽石在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美國的銷售。不得已,戴比爾斯只能通過第三方間接進軍美國市場。而在尼基接手戴比爾斯後,他開拓了更好的渠道:通過與路易·威登合資的方法,由路易·威登代理戴比爾斯自有品牌的極品鑽飾銷售,而此舉並不在美國的制裁之列。不過,最新的消息表明:美國將在近期內解除對戴比爾斯的制裁,這倒不是戴比爾斯放棄了壟斷的策略,而是因為通過談判,戴比爾斯承認自己犯有壟斷的錯誤,並同意支付給美國1000萬美元的罰款。
這樣的結果是否會再次縱容戴比爾斯的壟斷行為尚不得而知,但此前發生在戴比爾斯身上的事情卻讓人懷疑其壟斷的趨勢會日漸嚴重。2001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鑽石行業最大的一次重組發生了,英美公司與奧本海默家族聯合收購戴比爾斯公司,從而使戴比爾斯成為一家私人企業,並結束了其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歷史。重組完成後,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佔有戴比爾斯45%的股份,剩餘10%由博茨瓦納戴比爾斯鑽石公司所有。而此前,戴比爾斯與英美公司採用的是交叉換股的經營模式。重組後的兩家公司基本合二為一,英美公司代替戴比爾斯成為全球最大的鑽石礦業公司,而戴比爾斯從此也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從事業務,而是由新組建的DTC鑽石貿易公司統一執行。
人們關注這次事件的焦點其實還在於壟斷,因為整個事件的核心內容是奧本海默家族花了大約176億美元的代價,從股東和投資集團手中收回了戴比爾斯集團,從而將它變成了一家私人企業,這對於早已飽受壟斷之苦的鑽石行業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雖然戴比爾斯的壟斷策略一直為人所譴責,但事實上,它從一家小的礦業公司最終發展成為全球鑽石的壟斷者,其間亦經歷了數次艱難險阻,而每到關鍵時刻都能化險為夷,靠的也正是奧本海默家族那種獨特的經營策略及應變能力。
廣告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點。戴比爾斯是最早與專業廣告公司合作的跨國公司之一,早在1951年,智威湯遜(JWT)芝加哥公司便開始為戴比爾斯塑造形象,「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便是那時創作的經典之作。
當戴比爾斯逐漸成為非洲最大的鑽石礦業公司時,世人還普遍認為只有在非洲大陸才會出產鑽石,所以那時的戴比爾斯也是當之無愧的壟斷者。但到1980年後,在澳大利亞與俄羅斯都不斷發現大量鑽石礦,南非鑽石王國的地位便逐漸動搖;與此相連,戴比爾斯壟斷的地位也出現了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任戴比爾斯總裁的亨利果斷決定突破原來銷售觀念中存有的鑽石高貴的藩籬,開始在媒體上大做廣告,從而最終使鑽石走進了廣大中產階級的家庭。此舉不僅擴大了戴比爾斯的知名度,增大了鑽石的銷售量,也同時鞏固了戴比爾斯在鑽石業的壟斷地位。戴比爾斯這種跨級宣傳的方式也為後來的英特爾公司所用,在英特爾剛起步的20世紀70年代裡,它破天荒地為電腦做廣告,因為英特爾與戴比爾斯都深知整個產業的擴大無疑將大大提升自己公司的銷售量。
與亨利相比,尼基為戴比爾斯做的貢獻更具有長遠意義。
在尼基的領導下,戴比爾斯與法國奢華品公司路易·威登合作,從而涉足了鑽石零售業。此舉使戴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戴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同時,作為戴比爾斯公司文化精髓的那句著名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亦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成為時常掛在人們嘴邊的經典之語。
而更讓人稱道的是戴比爾斯對於整個鑽石市場的把握。雖然處於壟斷的地位,但戴比爾斯一直致力於拓展鑽石市場的容量。它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免費為終端銷售做宣傳的上游企業。「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即推動消費者對鑽飾的需求。通過行業內部更為有效的合作,共同追求鑽石行業發展的成功未來,從而為整個鑽石行業創造巨大的商機。」這是一位戴比爾斯高層對公司營銷策略的核心描述。為此,戴比爾斯旗下的DTC鑽石推廣中心將繼續以每年1.8億美元的投入,用於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鑽石廣告、公關以及國際品牌、本地品牌的推廣,從而幫助珠寶商制定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增加鑽石首飾銷售量,並提高贏利額。
無疑,這樣的策略也是不斷鞏固戴比爾斯全球鑽石霸主地位的有效措施,這些獨特的行業特點,同時也是其他行業的公司值得學習的。
跟財富無關的故事:都是鑽石惹的禍
時下,戴比爾斯一個知名的系列廣告主題叫作「都是鑽石惹的禍」。這部充滿浪漫氣氛的廣告片講述了一位年輕女子正在鑽石店裡試戴鑽石項鏈,不料鑽石璀璨的亮光竟吸引了路過的男子。那男子完全被光芒吸引住,不由自主地循著光芒走去,卻一頭撞上了鑽石店透明的玻璃(原來還有玻璃存在)。這一系列廣告意境很美,創意也甚獨到,言下之意是:鑽石讓人迷惑,讓人忘記一切,男子撞上玻璃並不是他的錯,而是鑽石惹的禍。
廣告傳遞的是鑽石最美麗的一面,但事實上,「鑽石惹的禍」並不止這些,甚至常常與鮮血和災難相連在一起。
在地球上,古老的非洲大陸是鑽石的主要產地。天然鑽石原產於超過200公里深的地下,它們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億到32億年以前,也有的是在6000萬年前。但不管多長時間,鑽石都是極其稀有的。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高級委員會所述,要將250噸的岩石、沙和礫石處理之後才可能得到1克拉的鑽石,而平均每克拉價值可高達315美元。也因這個緣故,昂貴而稀少的鑽石以其巨大的利潤吸引著無數人為之瘋狂,常常成為人們不計手段爭奪的對象。
2000年11月,戴比爾斯公司在英國倫敦的千禧年廣場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鑽石展覽會。展出開始不久,就有盜匪開始打展品的主意。盜匪們在夜裡用挖土機撞開了展覽中心的大門,但現場嚴密的保安措施最終讓他們功虧一簣。戴比爾斯的領導評價這次盜竊時說:「這次盜竊行動簡直就像一場公開的鬧劇,如果這些貪心的人每半年就這樣鬧一次,那麼我們公司幾乎就可以省掉大筆的宣傳費用了。」
戴比爾斯說的一點也沒錯,幾乎壟斷了世界鑽石行業的他們早已變得家喻戶曉,甚至不需要廣告便能揚名天下。但除鑽石的名貴、璀璨之外,戴比爾斯成為人們關注中心的原因還在於,鑽石給非洲大陸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鑽石是財富的象徵,但它帶給原產地的卻是無盡的戰爭、鮮血與淚水。
在南非「鑽石海岸」,黑人勞工每天必須在陰暗的鑽石礦中工作十幾小時,而且在工作中,他們必須穿著寬大的無口袋衣服,甚至要被封上嘴巴,旁邊還有高大的警衛隨時監視著,據說這樣做是為防止偷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名黑人勞工一天的收入只有一美元——這幾乎只是鑽石成品價格的幾百分之一,而大部分利潤都落入了像戴比爾斯這樣的鑽石開採商的腰包。
但對於大部分非洲人來說,這樣有收入的生活還算是幸運的,因為現在在這個盛產鑽石的大陸上,到處都是因為鑽石而產生的無休止的戰爭。在南非,除了艾滋病、貧窮之外,因鑽石而起的社會動盪是其面臨的第三大問題。翻開非洲地圖,塞拉利昂、安哥拉、剛果、盧旺達、贊比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布隆迪……只要是有鑽石礦藏的地方,都曾經或者正在發生著戰爭,頻繁的戰亂使整個南部非洲變成了一個大戰場。
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戰爭不同的是,這裡的戰爭既不是意識形態的鬥爭,也不是族群或地域的衝突,其根源完全是因為敵對的國際珠寶商對鑽石礦藏的爭奪而引起的。
更為可怕的是,人們似乎還無法看到這種戰爭的盡頭在何處,因為非洲正在陷入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中:為了爭奪稀少的鑽石礦藏,人與人之間、政府與反政府力量之間都會發生劇烈的衝突,而佔據礦藏者會利用走私鑽石的收入,買來更多的武器,從而投入到新的更大的戰爭中,如此循環反覆,不得終日。如果說有誰在這場戰爭中受益了,那就是像戴比爾斯這樣的鑽石商們,戰爭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鑽石,從而使他們擁有了更大的利潤。
也因如此,像戴比爾斯這樣的鑽石巨頭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備受指責,奧本海默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起訴,有些甚至提出天文數字的巨額賠償。不過這些因鑽石而起的禍端,並沒給奧本海默本人帶來多少麻煩,因為他只是一個商人。相反,他要擔心的是:如果再也沒有鑽石為他帶來禍端,那他該怎麼辦。因為作為一種礦藏,鑽石總有開採完的一天,到那時候,奧本海默與他的戴比爾斯、英美該以何為生呢我們只是按規則行事,併力求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