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這個格裡·基德爾居然錯過了與IBM合作的天賜良機,而將這一機會拱手讓給了蓋茨。結果,1980年11月,IBM與微軟簽訂了合同。「螞蟻」傍上了巨人,而且後來也成了巨人。
1985年6月,微軟和IBM達成協議,聯合開發OS/2操作系統。根據協議,IBM在自己的電腦上可隨意安裝,幾乎分文不取,而允許微軟向其他電腦廠商收取OS/2的使用費。當時IBM在PC市場擁有絕對優勢。兼容機份額極低,洛伊幾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機市場已達到80%的份額。微軟在操作系統的許可費上,短短幾年就贏利20億美元。
有「讓一個世紀可能只會出現一次的幸運溜走的人」,就有「抓住了一個世紀可能只會出現一次的幸運的人」。前者是美國數位研究軟件公司的格裡·基德爾,就是前面文中提到的將機會拱手讓給了比爾·蓋茨的那個格裡·基德爾。後者便是抓住了這個曠世良機並就此讓自己的軟件公司有了里程碑式發展的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他以矯捷的身手迅速地「抓住了一個世紀可能只會出現一次的幸運的機會」。而比爾·蓋茨最終走向壟斷大概可以歸結為他「懼怕失敗」的心理,以及足以「避免失敗的智慧」。
蓋茨是個具有特殊天分、好勝、自力更生、自信心很強並具冒險精神的人。他在本行業裡的控制力量極為龐大,以至《資本家》雜誌在1991年4月發表評論說:「微軟公司正在屠殺對手,看來似乎會幾近壟斷軟件工業。」
害怕失敗是他好勝天性的另一個例證,雖然他是世界首富,但怕失敗的心理顯然驅使他繼續追求高度成就。他在1990年的一次訪問中告訴記者說:「我害怕失敗,絕對如此,每天我進到這間辦公室,都自問:我們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過我們嗎?這種或那種產品真的很好嗎?我們能不能再加點油,讓東西更好呢?」
不容否認,蓋茨在經營微軟時確有過人的能力,並有許多好的管理方法值得學習,但也應客觀地看到,在蓋茨的背後,實際是由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軟件人才撐起了他的「微軟帝國」。
借助強大的市場優勢和金錢實力,微軟屢屢實施「吸星大法」,將許多其他公司創造的新技術新功能納入自己的產品,尤其是Windows,使其成為無所不能的百寶箱。在這種形勢下,弱小的軟件公司的確無法與微軟一起參與這場遊戲。
的確,微軟雖然已是一個龐大的帝國,但還從未真正通過自己原創的設想,開發出市場巨大的產品。其賴以起家的Basic並不是自己發明的,DOS也是從其他公司買來的,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蘋果的技術,Excel其實是Lotus123的複製品,Web瀏覽器也是借助網景的創意開發的,Word純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風……這些模仿的產品構成了微軟的主要力量。而一些它自己的創意和產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則無一成功。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鋼鐵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早就遭到反壟斷法的制約之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如何能夠繼續「壟斷」這裡,且不論其是否真的屬於標準的「壟斷」,「壟斷」是否會被打破,微軟公司無疑是世界上聰明人雲集的地方。那麼,比爾·蓋茨靠什麼對這些員工進行有效的管理呢答案是:依靠微軟公司的人性化管理。特別是其中無等級的安排讓許多其他公司的員工欣賞。
人們可以看到,只要是微軟公司的職工,都有自己的辦公室或房間。每個辦公室的面積大小都差不多,即使董事長比爾·蓋茨的辦公室也比別人大不了多少。微軟公司就是靠別出心裁的人格化管理,吸引了一大批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到微軟公司工作,並通過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使這些人才心甘情願地留在微軟。
卡內基經過艱難的生活磨煉,早已是一個商場老手。
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鋼鐵生產經營極為分散,從採礦、煉鐵到最終製成鐵軌、鐵板等成品,中間需經過許多廠家。加上中間商在每個產銷環節層層加碼,致使最終產品的成本很高。
卡內基深知傳統鋼鐵企業的這些弊病,他決心建立一個面目全新的、囊括整個生產過程的供、產、銷一體化的現代鋼鐵公司。但他並不是馬上進入,而是在經過數年的考察之後,直到1872年,卡內基認為在煉鋼事業上大幹一場的時機已成熟時,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
應該相信,他選擇了一個最佳時機。首先,從技術上講,成本低廉的酸性轉爐煉鋼法已經發明,他特地親赴英國考察了發明者貝西默在生產中運用該法的實際情況。其次,美國的鋼鐵市場十分廣闊,供不應求。而鐵礦在美國極為豐富,密執安大鐵礦已進入大規模開採階段。再次,就財力而言,卡內基已擁有數十萬美元的股票及其他財產,他決定改變四處投資的老辦法,將資金集中到鋼鐵事業中來。最後,最令卡內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鋼鐵公司十餘年間所掌握的管理大企業的本領。於是,到1873年底,他終於與人合夥創辦了卡內基—麥坎德裡斯鋼鐵公司。公司共有資本75萬美元。卡內基投資25萬美元,是最大的股東。在隨後的20多年間,卡內基使自己的財富增加了幾十倍。
1881年,卡內基實現了童年的夢想,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其鋼鐵產量占美國的1/37。1892年,卡內基把卡內基兄弟公司與另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鐵帝國——卡內基鋼鐵公司。他終於攀上了自己事業的頂峰,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大亨。他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是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卡內基鋼鐵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它擁有2萬多員工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它的年產量超過了英國全國的鋼鐵產量,它的年收益額達4000萬美元。卡內基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但他並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之類的職務。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任用了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時至今日,人們還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廠房設備、材料全部燒燬,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馬,幾年以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
洛克菲勒的精明計算和善抓機遇一點也不比卡內基差。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向父親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積蓄的800美元,與比他大10歲的克拉克合股創辦了一家經營穀物和肉類的公司。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辦的第一家公司。由於經營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淨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淨賺1.2萬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這時候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已經發現了石油,成千上萬人像當初采金熱潮時那樣擁向采油區。而洛克菲勒來到產油地,卻透過表面的「繁榮」景象,看到了盲目開採背後潛在的危機。
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建議商人不要在原油生產上投資,因為那裡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採的必然結果。他告誡說,要想創一番事業,必須學會等待,耐心等待是制勝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於瘋狂地鑽油,導致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鑽油先鋒一個個敗下陣來。
三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他與克拉克共同投資4000美元,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安德魯斯採用一種新技術提煉煤油,使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迅速發展。
這時,洛克菲勒儘管才20歲出頭,做生意卻已頗為老練。他在耐心等待、冷靜觀察一段時間後,決定放手大幹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這時卻舉棋不定,不敢冒風險。兩個人在石油業務的決策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分手的結果是洛克菲勒以7.25萬美元的高價獲取了公司的全部股權。之後,他把公司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滿懷希望地幹起了他的石油事業。
洛克菲勒迅速擴充了他的煉油設備,日產油量增至500桶,年銷售額也超出了百萬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蘭最大的一家煉油公司。醜小鴨終於變成了白天鵝。
當時的石油業,秩序還十分混亂,生產過剩,質量較差,價格混亂……激烈的角逐已現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高瞻遠矚的洛克菲勒意識到,必須把自己的企業擴大,船大才能抵禦驚濤駭浪的衝擊。他果斷地說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參加進來,建立了第二家煉油公司,並派他去紐約經營石油進出口貿易,盡快打開歐洲市場。威廉臨去紐約前,兄弟倆促膝談心,躊躇滿志地立下了誓言:「我們要擴張、再擴張,資金越多,我們發展的本錢也越豐厚,我們要獨霸世界!」
雖然當時洛克菲勒對於自己將要創造的「超級帝國」,心中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但他對企業的未來及個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坐鎮克利夫蘭市的總部指揮著全局,應付著一切挑戰。
要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擴大市場,首要的是制定質量管理標準,削減成本,降低價格。他向銀行貸款,新建了一座堪稱「標準」的新煉油廠,生產出標準的煤油,很受人們的歡迎。
從一開始,他就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他在紐約開設的辦事處,專門向東海岸和國外出售公司產品。他盡可能削減各種成本,如自製油桶,並買下一家化學公司,自製煉油用的硫酸。為了免付鐵路運輸費用,他還購買了油船和輸油管。年輕時的節約習慣,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產中,發揮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熱衷於公司間的聯合,他聯合了兩位資金雄厚、信譽很好的投資合作者。三年之後,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創建了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是「標準石油公司」。身為公司創辦人和總裁的約翰·洛克菲勒獲得了公司1/34強的股權,當時他年僅30歲。
科學的管理、精細的經營、高質量的產品為標準石油公司贏得了聲譽,也使它具備了堅實的競爭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時只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準石油公司就控制了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討厭當時通行的那種一次次降低價格,直到把競爭者趕出這個行業,再隨意抬高價格的競爭方式。他向競爭者們提供現金或標準公司的股票,來換取他們的煉油廠的所有權,結果大多數人都同意將工廠出賣給標準公司。可以說,他是認識兼併價值的一名先驅者。洛克菲勒用兼併的方法在全國廣泛收買煉油廠。到1879年底,標準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就已控制了90%的全美煉油業。到了1880年,全美生產出的石油,95%都是由標準石油公司提煉的。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徹底地獨霸過市場。
隨著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的發展,因本身龐大而導致的難以控制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這一弊病並引起重視。
正在這時,洛克菲勒在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現一篇文章,裡面寫道:「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他感到這與自己的壟斷思想不謀而合,就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以高達500美元的月薪聘請文章的作者多德為法律顧問。
多德是個年輕的律師,他「走紅」後,就千方百計為洛克菲勒的公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細研讀《英國法》中的信託制度時,突然產生出靈感,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