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 第2章 導讀:「首富」的物種起源 吳曉波 (2)
    近10年來,IT產業的勃興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革命,它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是,讓人驚奇的是,在30個國家和地區的首富中,只有三位半是以IT為主業的,一個是最著名的比爾·蓋茨;另一個是印度維普羅公司的創始人阿齊姆·哈沙姆·普雷姆吉,雖然在今年,他的財富被同胞米塔爾超越,但他的公司仍然是印度最知名的軟件公司,他的服務客戶名單上擁有包括數十家全球500強企業在內的眾多公司;還有一個是中國台灣的郭台銘,他領導的鴻海集團是全球贏利第一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廠商,在「房產大王」兼「保險大王」蔡萬霖去世後,他的資產已超過王永慶而居全島之首;那半個則是墨西哥的首富卡洛斯·薩利姆,這位65歲的黎巴嫩移民在10多年前用1760萬美元買進了墨西哥電話公司,IT業的發展帶動了電信產業的勃興,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戲劇性地增值到200億美元,佔據墨西哥證券交易所總資本的40%。

    在21世紀的今天,首富對國家經濟的實質性影響已非當年可比。在1901年,當時的美國首富是安德魯·卡內基,他所領導的美國鋼鐵公司資本達到14億美元,相當於彼時美國流通貨幣的三分之二。在今天,除了某些極端貧困的國家,那種能夠一手壟斷國家經濟命脈的「絕對富豪」已經很難出現了。在過去的幾年裡,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以霍多爾科夫斯基為首的「七寡頭」之間的搏命角鬥,便是一個商業制度雛形初現的國家政權對此的一種本能式抵拒。

    「首富部落」中的新貴

    成為一位首富大概需要多少時間這是很多人所關心的。

    我們研究了30個國家和地區首富後得出的結論,是足以讓所有人都充滿信心的:這30個人的父輩沒有一個是首富!三代以上的豪門世家不到兩成,其家族產業為鑽石、啤酒、服裝、媒體;兩成左右是第二代創業,父輩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積累,傳到子女手中則攀上了事業的頂峰;另外,中產階級出身的佔到了四成左右,他們是個人奮鬥的典範;而還有兩成則是出身極其卑微,如礦工、小店職員、移民、不名一文的「窮王子」,甚至走私販子。

    也就是說,如果機緣湊巧、天縱奇才,任何人從現在開始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首富。

    往往是在一些發展中或轉型期國家,容易發生一些戲劇性的財富暴增事件。第一個被印上中國內地首富標識的牟其中在某種意義上便是一個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貿易販子,他把四川的滯銷罐頭販賣到俄羅斯,換回幾架後來一一掉下來的飛機。但在當時,只有像他這樣的灰色商業活動才有可能在中國迅速地聚斂起相當的個人財富。

    如今已是英國首富的阿布在並不遙遠的1989年,還是莫斯科機場的一個走私販子,「他的包裡裝滿了萬寶路香煙、香奈爾香水等違禁品,為了把這些東西帶上飛機,他可真沒少費勁兒,鋌而走險地跟警察和安檢人員斗了大半天智力才闖關成功」。

    這樣的故事太過粗劣,但是卻發生在所有的體制轉型國家中。這些首富的出沒,為年齡普遍偏高的首富榜注入了一股異樣的氣息。

    而事實上,在2005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除了俄羅斯的年輕寡頭們之外,還冒出了一些新的面孔。他們的出現似乎預示著新的財富理念正隱隱生成,新的創富通道正悄然打開。

    在歐洲,沒有哪個富豪比40歲的瑞士首富埃內斯托·貝爾塔雷利更迷人了。

    他出生於豪富世家,祖父的公司在20世紀初創辦,並且早早成為了歐洲最有聲譽的生物製藥企業;他10歲開始跟隨其父親接觸商界,被周圍的人認為前途無限,17歲時幫助公司製作年度預算,31歲時正式接替父親成為整個家族企業的國際公司的CEO;他不僅富有,而且擁有才華,年輕,英俊,風度翩翩,先後取得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波士頓大學理學士學位,一份歐洲華爾街期刊把他稱為「瑞士產業王朝的皇儲」;他第一次率領內陸國家的帆船隊參加世界上最知名的美洲杯帆船比賽就贏得冠軍,不僅讓該項賽事在150多年後第一次重返歐洲,還把它從吞噬金錢的無底洞里拉了出來,改造成一場贏利豐厚的賽事……

    如果說埃內斯托·貝爾塔雷利的故事太過炫目而缺乏戲劇性,那麼沙特阿拉伯的現任首富、48歲的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卻是另一個十分出人意料的「阿拉伯故事」。

    塔拉勒是沙特阿拉伯上千名「酋長王子」中的一個窮小子。當他23歲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手頭只有1.5萬美元的起家費。他先是利用自己的關係和手中不多的資本,做起了貿易代理和承包生意。之後他利用手中積累的資本,陸續建立了幾家公司,並與外國公司在沙特搞合資企業。接著,他及時預見到政府依靠石油美元實施的高福利政策,將大大刺激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就在首都利雅得買下了兩大塊地產。這些土地成為他走向地產的開始,而到今天,他已成為沙特阿拉伯首都最大的私有地產擁有人。

    29歲那年,接連成功的塔拉勒又把觸角伸向金融界,成為連年虧損的沙特阿拉伯聯合銀行最大的股東,並在幾年後使它成為沙特贏利最高的商業銀行。他的股份遍及所有商業領域,有他參股的公司包括花旗銀行、新聞公司、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麥當勞、迪斯尼、蘋果、摩托羅拉、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福特、亞馬遜、EBay、柯達、施樂等一系列國際知名企業。目前塔拉勒的資產高達237億美元,名列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第五位。

    今天的塔拉勒除了一身的阿拉伯服飾外,他的身上已經很難嗅出沙漠的氣味了。連「股神」巴菲特都在一封信中謙遜地說:「有時候,他們管我叫華爾街的『塔拉勒』。」

    剛剛當上台灣首富的郭台銘則是華人巨富的希望。新的全球富豪榜上,他的資產已經超過87歲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而一躍登頂。在此之前,華人巨富們的成長有著太多土地炒作、權錢交易、資源壟斷的色彩,而郭台銘憑一己之力,在列強環伺的IT領域脫穎而出,使今日台灣成為全球信息科技產品代加工產業的中心。他與沙特阿拉伯的塔拉勒、墨西哥的卡洛斯·薩利姆,當然還包括11年前已經登頂的比爾·蓋茨等成為首富群體中的科技和資本新貴。

    「死而富有是一種恥辱。」

    當財富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消費和享受之後,它的擁有者將如何處置,這是一個比創造這些財富更為艱難的課題。

    從來沒有人因為富甲一時而長久地被人們懷念,相反,人們常常提起的是他對待財富的態度及相關的細節。當代商業調查公司的奠基者喬治·蓋洛普博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們對歷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時並非由於他們的政績如何、戰功多大、擁有多少財富,而只因為他們的有些性格上的細微特點。」

    現在正被我們仰望著的這30個首富,在性格上確實非常像一枚硬幣:低調、堅硬、圓潤,貌似不近人情。他們中間,只有一位(以色列女首富)有過三次婚姻經歷,五位有兩次,其餘均為一次。家庭的穩定與和諧,看來始終是財富得以循序累進的前提。擁有歐萊雅的法國女首富利利雅娜常對她的朋友們說,維持了50年的美滿婚姻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財富,相對於財富而言,婚姻對於一個女人才更有意義。「在沉默之外,這個家族所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樸實無華以及明慧睿智」,這個評論適合利利雅娜,也適合很多首富家庭。

    在這30個首富中,沒有科學家,沒有作家、藝術家,甚至沒有出名的藝術鑒賞家。如果一定要算一個的話,就是意大利的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這位少年時在音樂船上賣過唱的富豪兼總統,在2001年曾出過一張他的情歌專輯。首富很少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前任英國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便對自己有個「最好的描述」:雜而不精,什麼都懂點,什麼也不精通。或許,這種雜家的職業姿態使得首富們能夠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財富本身。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不避諱對文化和品位的輕視。澳大利亞的首富帕克·克裡是一位與默多克齊名的傳媒大亨,他坦然承認,自己「喜歡電影和體育,藐視藝術性的、高雅的東西。討厭文學和美術,認為去悉尼歌劇院聽場音樂會純粹是活受罪。從不讀書,因為從小就有閱讀困難症,書房裡放著的是大量的電影錄像帶」。

    如果一定要為這些富豪尋找一個共同的精神特質的話,那就是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財富與慈善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做給世人看的。

    一半以上的首富是他們國家中最大的慈善捐贈人。比爾·蓋茨已經宣佈,將在身後將名下資產全部捐獻給慈善基金,只為三個子女各留一千萬元美金。關於他對慈善的皈依則有一個未經考證的小故事:蓋茨在40歲成為首富後,要求捐款的信件像雪片般飛來,但蓋茨一概不理,這令他父母十分難堪。老蓋茨後來回憶說,他母親和我一直勸告他,作為一個好公民,一定要多為社會做些事。但蓋茨聽不進去,有時媽媽的嘮叨讓他不耐煩,他就還嘴:「媽媽,我有一個公司要管理。我為社會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讓這個企業成功。」促進蓋茨根本轉變的是1993年秋天,他和妻子梅琳達等人到非洲旅遊,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顫。回國後,蓋茨馬上建立了基金會,開展慈善工作,以前那個被譏為一毛不拔的「吝嗇鬼」開始大筆捐贈。

    有人曾經用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論解釋富人們的慈善舉動。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則認為,在中產階級仍很落後的國家,都曾有一個鮮明的特徵,就是盛行不擇手段地通過賺錢牟取私利,這幾乎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階段。而成熟商業社會的標誌則是,人們從物質的追逐中脫離出來,開始去發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像、形而上的價值。一個國家如此,任何個人也不例外。

    在韋伯那本結構並不嚴密卻影響極其巨大的著作中,他第一次揭示了「禁慾主義」新教倫理與商業精神的淵源關係,他論證了為什麼很多企業家畢生為積累財富而奮鬥,但他們對這筆財富的消費卻不感興趣。韋伯認為,那種源於達爾文宿命學說的生命觀念,使得那些人勤儉、自律、誠信、清潔,對單純娛樂非常厭惡,而對勞動的熱愛則成了「上帝感召中的使命感」,他稱之為「新教精神」,這正是現代西方經濟成功的精神起源。

    韋伯的這些論述在這些首富身上得到了最生動和準確的體現。如果要用卡爾·馬克思的話來表述,那麼,這些首富則用一生實踐了他的這句名言:「勞動是人的本質,真正的本質。」事實上,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物質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豐富和不可思議,而人類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則面臨越來越急迫和嚴厲的考問。一百多年來,幾乎所有的財富擁有者都被迫直面這樣的困擾。

    20世紀初的美國首富安德魯·卡內基由一個紡織女工家的窮小子成長為一代鋼鐵大王,他在晚年把絕大多數時間都投入到了慈善和宗教事業之中。今天,你在美國到處可以看到卡內基捐建的圖書館、博物館。與他同時代、一手打造了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家J.P.摩根在晚年大量購買藝術品用於捐贈,死後僅留下數千萬元美金,當洛克菲勒得知這個數字後說:「摩根都算不上是一個富人。」而洛克菲勒在商場上是一個小氣、冷酷無情的人,但在晚年,也捐出了絕大多數的財產,在遺囑中他說:「死而富有是一種恥辱。」

    卡內基、摩根和洛克菲勒是幸運的,他們終身沉迷金錢遊戲,享受到了其中的刺激、驚險和快感,然而在臨死之前,他們終於找到了遊戲的答案。

    財富是什麼我們可以用財富去買到什麼生命中有沒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這些問題,橫亙在每個人的面前,任何人的一生都繞不過去。在這一點上,你、我和首富,正是處在同一條答題線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