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幫600年 第52章 寧波實業金融家們 (2)
    那時候的期待心情,並不亞於英國這次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皇加冕時,聽到額士爾菲峰被人類征服興高采烈而感慰得下淚。當時這種情況與感覺確是如此,至少,對我本人是終身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與董浩雲逆父之意考取輪船訓練班不同,包玉剛在其13歲那年被父親送到了中國最早的航海高等學校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是一位鞋業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後到上海設立錢莊。

    抗戰爆發後,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成為一所流動學校,與家人輾轉重慶的包玉剛並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深造,而是自作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他的父親也轉身成為重慶工礦銀行經理。抗戰勝利後,包兆龍曾任上海銀行的業務部經理,並與人合資開辦造紙廠,包玉剛則憑借自己的努力也升任為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

    1948年後,大批寧波商人從上海等地遷移到香港。董浩雲、包玉剛與厲樹雄、宋漢章等一樣,也是在這時離開了上海。與董浩雲的創業史不同,香港承載了包玉剛從涉足輪船業到成為世界船王的整個歷史。1967年,寧波旅港同鄉會成立,眾多寧波人開始在香港各個領域嶄露頭角,例如厲樹雄、陳廷驊、曹光彪等在紡織業,包玉剛、董浩雲等在航運業,丘德根、邵逸夫、袁仰安等在影視業,李達三在酒店業等。

    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香港特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前副主任王寬誠、前任香港特區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香港特區基本法委員會前委員鄔維庸、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前委員馬臨、前港事顧問鄭維健、李宗德、香港特區政府民航處處長林光宇,文藝界著名演員周星馳、洪金寶等都是寧波人。

    中國電影產業的拓荒者

    當甬商在上海灘金融業與蘇商一同獨步天下時,以張石川(1889~1953)和柳中浩(1910~1990)為代表的寧波影視人乘勢而起,一騎絕塵,無人能及。前者被稱做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後者則是中國電影事業的教父級人物。

    最早涉足電影業的寧波人非張石川莫屬。從1913年涉足電影業開始到1953年去世,他編導了156部影片,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張石川的父親是一名經營蠶繭生意的小商人。張石川15歲時,父親去世,張石川便輟學去上海投靠了舅舅經潤三。經潤三是一名洋行買辦,張石川起初在洋行當類似文書類的小職員。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學英語,兩年後便能講一口洋涇濱英語。

    經潤三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20世紀初,留日學生王鐘聲被日本話劇的舞台表達方式深深打動,回國後便在上海與馬相伯、汪笑儂等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陽社,隨後在上海掀起了一股新劇社團成立的熱潮,經潤三也就是在這時成立了立鳴社。之後,已經小有歷練的張石川出任立鳴社經理,組織管理當時如火如荼的新劇演出。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上映於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中國電影之父是一位祖籍山東的照相館商人任慶泰。1874年,他曾自費去日本學習照相業務,1892年回國在北京開設了首家由中國人創辦的照相館——豐泰照相館。他以拍合影和戲裝照聞名京師,尤以攝製出售戲曲名伶照片為重頭經營項目,頗受老北京人的歡迎,他曾數次應召為王公貴族拍照,被慈禧賞賜四品頂戴。

    1905年,適逢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60壽辰,任慶泰忽然有了拍攝中國人自己的電影的衝動,於是就有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與當時中國所有的影戲樓一樣,他的大觀樓放映的全是舶來品,任慶泰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僅有戲法與外洋風景」,便動了自己拍片的念頭。之後,譚鑫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電影演員,任慶泰則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開山鼻祖。

    張石川在電影行業的第一步與一家叫亞細亞的影視公司有關。這是中國第一家影片公司,由美籍俄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創辦於1909年。也是在這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失火。從此,中國電影的地域重心慢慢從天子威嚴的皇城根下轉向了十里洋場的上海灘。

    1912年,布拉斯基因經營不善,將公司轉讓給了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理美國人依什爾。布拉斯基是第一個被允許拍攝紫禁城的西方人,他在香港投資的短片《偷燒鴨》被視為香港電影的開山之作,在回國前,他帶走了黎民偉拍攝的《莊子試妻》等片,無形中完成了中國電影的首次出口。

    依什爾總結了布拉斯基失敗的原因,決定聘請中國人來當顧問。他首先找到了在美國洋行做事的經營三,經營三是張石川的另一個舅舅,於是經營三便推介外甥去了亞細亞影視公司。就這樣,23歲的張石川成了亞細亞影視公司的顧問,專事電影拍攝事務。張石川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差不多連電影都沒看過幾場,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了下來,只是為了一點興趣和好奇。」

    1913年,中國首部電影故事片《難夫難妻》問世。之後,張石川與他的團隊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諸多第一:創辦第一家國人自主投資的電影公司幻仙影片公司(1916年);與鄭正秋、周劍雲等「五虎將」合作創辦中國第一家真正的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明星公司(1922年);創辦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表演人才的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導演中國第一部商業藝術故事片《孤兒救祖記》;導演中國第一部多集系列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18集);導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時代。

    期間,張石川的電影夢想幾經被打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進口電影膠片斷檔,亞細亞公司關門歇業。無奈之下,張石川加入了小舅父經營三掌管的民鳴社,做起文明戲來。在攝制中國首部喜劇片《擲果緣》和揭露鴉片毒害的《黑籍冤魂》的過程中,因資金不足,幻仙公司停業。當時上海電影市場外國滑稽片走俏,美國笑星卓別林、羅克(即羅德·勞埃德)風靡銀幕,張石川決定將仿拍滑稽短片作為明星公司創業片樣式,但當他的得意之作在影戲院上映時,觀眾寥寥,最後連成本都沒賺回來。

    之後,他接受鄭正秋的建議,破釜沉舟,改拍正劇長片《孤兒救祖記》。結果,這部正劇不僅救活了明星公司,也確立了張石川在中國電影導演界的地位。沿著這條正劇長片的路子,張石川在3年時間內接連導演了《玉梨魂》、《空谷蘭》、《最後之良心》等17部影片。

    為增強明星公司的實力,1928年張石川向社會招股增資20萬元。這次,投資者不請自來,一舉就將資金招足,張石川就註冊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之後他以總經理兼導演的身份,主持業務達17年之久。在此過程中,張石川推出的演員簽約制、電影明星制、演員試鏡、投資與製作分離等舉措,都因開創歷史先河而被載入中國商業電影的史冊。

    張石川廣納賢才,特別是千方百計地將一些有名望、有實力的導演和演員羅致進明星公司,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創作班子。他平生最得意的兩大「傑作」是挖來了紅極一時的大明星張織雲和銀幕美人胡蝶。這兩位演員後來都被觀眾戴上了「電影皇后」的桂冠,為明星公司賺取了巨額財富。張織雲主演的明星公司影片《姐妹花》,票房收入高達20萬元,超過《空谷蘭》,創下當時中國電影票房之最。

    張織雲原是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主演。在將手伸向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同時,明星公司還給同是寧波人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以致命打擊,它一方面挖走名演員胡蝶,一方面聯合大中華百合、神州等5家電影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與發行商簽訂排他性的合同,如與六合公司簽約,就絕對不准購買天一公司出品的影片。六合影業幾乎佔據中國電影市場60%的份額,財大氣粗,無人敢惹,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商戰,最後以天一公司創辦人被迫出走海外而結束。

    被逼走的電影人就是邵氏兄弟。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當時,上海劇院「笑舞台」的老闆因無力還債,只好把「笑舞台」折抵,邵玉軒就派當律師的長子邵仁傑接收該劇院。邵仁傑接手劇院後,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笑舞台」一時頗受歡迎。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公司成立前,邵家已經趨於敗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劇院。邵氏有兄妹八人,當時邵逸夫還在上學,邵家四兄弟仁傑、仁棣、仁枚、仁楞(即邵逸夫)都沒有繼承父業,而是毅然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挺進影視業。老大是製片兼導演,曾有買賣電影片子、放電影的從業經歷,其妻子陳玉梅是領銜主演,老二擅長編劇,老三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也來幫忙,在攝影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於是有了兄弟們通力合作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以及《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孟姜女》等黃梅調古裝戲。

    在張石川明星公司的擠兌下,邵氏兄弟的破釜沉舟之舉,最終換來的是遠離上海、前往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的結局。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掛牌成立,這是邵氏兄弟走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小鄉鎮,辛苦得來的回報。為專門放映天一公司的新影片,他們還出資收購了兩家影院。此時恰值全球經濟危機(1929~1933),為數不少的影院關門停業,這對邵氏兄弟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當時國內及南洋的電影還是無聲電影,邵氏兄弟決定尋找突破口,引進有聲電影設備。1931年,張石川旗下的明星公司率先推出中國首部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由胡蝶領銜主演,引起了轟動。雖然邵氏兄弟拍攝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直到1933年才上市,但該影片在香港、廣州、泰國等地巡演時,萬人空巷,令邵氏兄弟大賺一筆。

    到1937年,邵氏兄弟已經稱雄東南亞電影市場,以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的擁有量,建立了覆蓋東南亞的電影發行網絡,但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了20多年的產業。

    邵逸夫熟悉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從劇本創作、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從化妝、剪輯到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他樣樣在行。他工作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創造了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決心重振邵氏家業。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以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直到1987年5月宣佈停止電影生產,轉向電視業。

    期間,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都是邵氏門下,而由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獲得包括金馬獎、金像獎等大小獎項46項,創下中國電影史紀錄。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張石川並沒有比邵氏兄弟走得更遠。身處國內的他,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並沒有比邵氏兄弟少受磨難,先是新建的楓林橋總廠被日寇佔領,後又因拒絕出山為日寇掌管電影廠,在馬路對面眼睜睜看著公司被日寇燒掉。1942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上海租界,操縱汪偽政權,留在租界內的新華、國華等12家中國資本的電影公司被強行合併為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張石川被留用為分廠廠長、導演和製片部長,這為後來他與柳中浩、李麗花等一批留滬影人被指控漢奸罪埋下了伏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