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年,中國一南一北各發生了一件事情。在南方,一艘名叫「奧古斯塔斯王子號」的商船來到了珠江口。這艘商船由多國公司聯合派遣而來,只希望得到較為公平的貿易機會,但沒有如願。在北方,中俄兩國政府鄭重簽署了《恰克圖條約》,確定祖魯海爾、恰克圖、尼布楚三地為兩國邊境貿易的通商地點,允許兩國商民在上述地方建造房屋、商店,免除關稅,自由貿易。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的話說,類似這種按平等原則從事中俄私人貿易的市場,正是英國和其他西方列強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想要在中國沿海取得但未能如願以償的。直到30年後的1757年,廣州才在清政府的詔諭中確定了其海上一口通商的地位。從這一點上來說,山西內陸外貿商人比以福建人為主體的廣州十三行海陸外貿商人起步略早。
尼布楚是1689年7月中俄兩國政府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欽定的貿易城市,之前的1685年,清政府確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為對外通商口岸。但與祖魯海爾一樣,尼布楚地理位置較偏,其到北京的路途,要比恰克圖至北京的路途至少遠1000多公里。這樣,中俄貿易重心就轉向了中俄邊界上的恰克圖。
1728年,俄國政府在色楞格斯克(今烏蘭烏德)附近開始建立恰克圖城,常氏家族將「常布鋪」改稱為「大德玉」。1730年,清政府批准中國人在恰克圖的中方邊境建買賣城。這是一座由貿易商民建成的木城,由松木樁圍建,城中設有衙門,城東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帝廟,西邊設有電報局,北邊設有郵政局。北門上懸一匾,上題「北方雄鎮」4個大字。買賣城具有純正中國風格,街道直線延展,兩側分佈著院落。北京師範大學邵繼勇在其文《明清時代邊地貿易與對外貿易中的晉商》中介紹說:
中俄恰克圖通商後,張家口成為晉商從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樞紐。出口貿易要先在張家口完稅,然後運往庫倫,經辦事大臣檢驗部票,發放護照,方可運到恰克圖出口。
這等於清政府將出塞貿易的管理機構設在了張家口,張家口遂成為內地通往外蒙古和俄羅斯的貿易中心。1754年,俄國取消國內關卡,清政府也決定停止允許俄商每三年一次來京直接貿易的規定,將對俄貿易全部放到恰克圖辦理,恰克圖貿易因此由1737年左右的不超過1萬盧布,激增到83萬盧布。
1755年之前,常萬達就來到了恰克圖,他很看好恰克圖貿易的前景,但更多商人因貿易的不明朗態勢而持觀望態度。這一點也並不難理解,在1762~1792年的30年間,因俄國守邊官員屢次違約恣行,中俄貿易曾4次中斷,總計時間有15年之久。也是在此期間,俄國放開了對毛皮貿易的國家壟斷,允許私商經營毛皮。屢禁屢開並沒有阻擋貿易的不斷升溫,1770年的恰克圖中國買賣城已經是一個擁有400多常住人口的小鎮,而1800年的貿易額也由1757年的113萬盧布增加到623萬盧布。
1768年,常威主持分家,將「大德常」和「大德玉」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常萬和常萬達。此時的常萬達果斷先行一步,將在張家口經營的「大德玉」布號改為茶莊,並將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資金放在了對俄的茶葉貿易上,這是常氏家族從榆次大布起家後的一次經營方向的重大轉變。
常萬達及其他商人經營的茶葉量,在1755~1762年間僅佔到對俄進出口總額的6%~7%。當時中方對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棉織品和絲綢,其中土布佔據80%以上的份額,但茶葉在進口貿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顯示了常萬達的眼光和判斷。
那時,英國人對中國綠茶格外垂青,素食腥膻的俄國人則酷愛濃烈磚茶。在英國通過海路從廣州進口中國茶葉時,俄國進口中國茶葉的歷史要比英國長。1640年,俄使瓦西裡·斯達爾科夫返國時帶回茶葉200袋奉獻沙皇,俄國飲茶之風由此開始,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食為主的遊牧民族,飲茶最甚。
常萬達在張家口先後建了大升玉、大泉玉、獨慎玉三座茶莊,並在恰克圖設立分莊,獨慎玉茶莊還前往莫斯科貿易。內蒙古多倫、呼和浩特,遼寧瀋陽(時稱奉天)、營口,北京等地也出現了其家庭商號。不僅如此,常萬達又直接將目光投向了南中國的茶山,與之後的晉商一道,開闢了南起福建武夷、湖南安化、浙江建德等產茶之地,經張家口,再送往恰克圖的綿延數千公里的「茶葉之路」。
在郎鹹平眼中,原來的晉商還只是賣鹽巴的小商人而已,但這個時期就不一樣了,他們開創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產業鏈經營。他舉例說,今天中國的工廠生產一個芭比娃娃,出廠價為1美元,賣到美國的價格接近10美元。那9美元是誰創造的?是除了製造以外的所有大物流環節創造的,包括運輸、包裝、物流、倉儲、批發、零售,整條大物流產業鏈創造了9美元的價值。
事實上,晉商比當今絕大多數企業家更早發現,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須掌控整條產業鏈,而不僅是製造這一個環節。晉商從南方販茶葉,把製造、包裝、加工、運輸、批發、零售這整條產業鏈完全掌控在了手中,這應該是全世界第一條高效整合的產業鏈。
南販的茶葉一般在湖北中轉,漢口是一個大的集散地。1683年時,山陝商人已經將會館設在了這裡,這是武漢規模最大的會館。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武漢周邊及其向北的必經之路——河南沿線的山陝會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了起來。僅以武漢周邊的分佈來看,就有湖北隨州、孝感安陸、荊門鍾祥、宜昌當陽、十堰市隕西、襄樊老河口光化。僅今荊州一地就存在4所山陝會館,分佈在荊州、公安、江陵和石首。
與湖北交界的河南南陽的淅川縣紫荊關鎮、鄧州、社旗、唐河和駐馬店泌陽、正陽也建起了山陝會館。向北沿線的平頂山郟縣、伊川、洛寧縣老城街、洛陽,漯河舞陽北舞渡,許昌八里橋及靠近安徽的周口(1681年沙河南岸會館,1693年沙河北岸會館)等地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山西商人還單獨在河南安陽水冶鎮、開封朱仙鎮、洛陽(稱為潞澤會館,1744年)、許昌禹州等地建立了山西會館。
之後,山西商隊經洛陽,過黃河,入太行,再經晉城、長治,北進太原,再出雁門關至大同,一路從殺虎口西行過包頭,至甘肅安西,進入新疆哈密、伊犁等地。另一路到張家口或歸化,換成駱駝,運至庫倫、恰克圖交易後,再被運至伊爾庫茨克、莫斯科。
這條聯通歐亞大陸的南北茶葉之路,全程近5000多公里,水陸轉運需要3個月,足以同唐宋元明的「絲綢之路」相媲美。這一路下來利潤可觀,但其中的艱辛非常人所能體會。去庫倫,一年最多走兩趟;到恰克圖,一年只能走一趟,大部分時間都被花在路上。當時有個民謠《提起個拉駱駝》唱道:
提起個拉駱駝,三星照路坡,藍天當被蓋,沙地做被窩,吃的是莜面沾鹽水啊,提起個拉駱駝。
提起個拉駱駝,幾輩受飢餓,冬天凍個死,夏天熱個慌,受不完的罪過吃不完的苦啊,提起個拉駱駝。
清政府規定恰克圖買賣城不許婦女居留,故買賣城定居的都是些單身商人和由他們從內地帶來的12~14歲的男孩,這就是當時晉商長途貿易生活的寫照。
1785年,常萬達由商界推薦出席了乾隆皇帝的「千叟宴」。1796年,常萬達去世,其子常懷、常懷玠、常懷珮繼承父業,繼續拓展。到18世紀下半葉,恰克圖貿易在俄國與亞洲各國貿易中居第一位,占貿易總額的68%。俄國從恰克圖貿易中所征關稅占俄國總額的20%~36%。到嘉慶(1796~1820)年間,像常家這樣到恰克圖設立商號的晉商達60多家,佔在此經商商號總數的1/3。
常萬達沒有等到茶葉佔據中俄貿易首位的那一日,但他的家族最終從他奠基的家業以及對貿易形勢的研判和提前佈局中受益。與常家的發展路徑一樣,很多在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遼陽等地發家的晉商此時已經有了家業上的積累。當他們的第一代退居幕後而第二代被推向前台時,他們看到了恰克圖存在的貿易機會和茶葉貿易的上升勢頭,乘勢把家業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祁縣渠家先祖渠濟,早在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就帶領渠忠義、渠忠信兩個兒子往返於潞州府長子縣和祁縣之間,販賣土特產,用潞麻、黃梨交換紅棗、粗布。不過時運不濟,一直未能發跡。渠家後代渠同海走西口,在包頭髮家,其後代繼承父業,先後開設長源川、長順川、長裕川多家茶莊。最盛時,渠家的資產曾高達四五百萬兩白銀,成為清代顯赫的外貿世家。
起家烏里雅蘇臺(今蒙古扎布罕省扎布哈朗特,時為清朝設立的管理外蒙和新疆阿勒泰的軍政機構所在地)的大盛魁商號,後來將總部遷至呼和浩特,也成為到恰克圖貿易的一大商號。在遼東起家的太谷曹家也是經營綢緞、布匹的巨賈,也是這時來到張家口設立錦泰亨商號,並在恰克圖、庫倫、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設立分莊的。
道光(1821~1850)年間,中俄貿易處於空前繁榮階段,中國每5元的貿易出口中就有1元多是通過恰克圖的對俄貿易獲得的,貿易貨值比乾隆(1735~1795)前期增長10倍以上,而這一切都來自於茶葉出口的迅猛增長。
到19世紀40年代,茶葉貿易已經位居恰克圖輸俄貿易商品的首位,棉布和綢緞退居次要地位,俄國已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到1851年,茶葉已佔全部出口的93%,從俄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毛皮、毛呢嗶嘰、金屬和牲口等。茶葉貿易不僅使俄英等國稅收陡增,而且也為山西茶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可以說,中國沿北疆一線都活躍著晉商的身影。這些散落在各地的山西商人,在明初納鹽中糧和九邊屯軍的政策下,大規模走向四方。他們以張家口為東口、以殺虎口為西口,串起了山西人一條走東販西的貿易大動脈,而對俄羅斯貿易的晉商正由東、西口商人演化而來。
1727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定恰克圖等三處為陸路貿易口岸。山西兩口沿線商人不約而同彙集到了事實上的一口通商之處恰克圖。從此,他們多了一重身份——外貿商人,並在這種跨越國境的市場競爭中成為佼佼者。
由此拓展而來的商道從蘇杭、福建武夷山、武漢向北經過張家口—庫倫—恰克圖—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一直延伸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沿張庫商道及其輻射範圍迅速崛起了張北、廟灘、多倫、貝子廟(今錫林浩特市)、歸化(今呼和浩特市)、烏里雅蘇臺、科布多(今屬蒙古國)、二連、鬧狗廟、嘉卜寺(今化德)等十幾處商業城鎮。
明嘉靖、萬曆年間,歐洲人開闢了拉丁美洲—菲律賓—廣東貿易航線,這一航線橫跨太平洋,且主要進行中國絲貨貿易,故稱「太平洋絲路」,張庫大道則是世界上最長的草原絲茶之路,它是繼阿拉伯人主導的海、陸絲綢之路和西歐人開闢的太平洋絲路之後的另一條歐亞貿易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