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幫600年 第10章 山西鹽商與政治的較量 (2)
    張家是元朝時避亂永濟的張思誠的後代。到張允齡一輩時,始遠遊從商,西到蘭州,販貨張掖、酒泉,數年後又南至淮、泗,往來楚、蜀之間。雖然身在商界,但張允齡視財利甚輕,篤信重義,南北所至,為眾商所敬服。在遇到事情時,他往往判斷正確無誤,人們甚至懷疑他有異術。雖然說張允齡足跡半天下,但也是拮据20年。他的弟弟張遐齡也到過吳越、廣州、南昌等地,但資本耗盡,窮困而歸,並不成功。

    王家的第一代商人是王現、王瑤兄弟,「生財而有道,行貨而敦義」,是時人對這對兄弟的評價。他們的父親官至管教育的鄧州學正,但沒有什麼實權。叔叔王珂也曾中進士,任中書舍人,但早逝。經商的王氏兄弟倆一生奔波在外,辛苦勞頓自不用說。哥哥王現為士不成,然後就外出經商,到過洮隴、張掖、敦煌及巴蜀、吳越等地,最後客死鄭家口。弟弟王瑤,也輾轉多地,西到陝西、張掖、酒泉,東到淮浙和蘇(州)湖(州)之間。

    王瑤的三子就是王崇古,他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陝西按察、河南布政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部督。

    在明朝,鹽業是反腐敗的重點領域。明政府禁止4種高官及其家人、奴僕從事鹽商業務,這4種高官分別是監察官員,權勢之家,公、侯、伯及四品以上文武百官,但在宣德、正統年間,這項禁令成為一紙空文。

    成化年間,原來在禁止之列的達官顯貴居然直接奏請皇帝取得巨額鹽引,然後轉賣給商人以獲暴利。到弘治年間,鹽業已被這些官員壟斷,商人要想獲得鹽引,必須依靠官家。

    1571年4月,河東巡鹽御史郜永春發起了對王崇古和張四維的彈劾。他說,鹽法之壞,在大商專利,勢要橫行,並稱王的弟弟和張的父親是大商,言下之意,王張家族為勢要,請皇帝「治罪崇古,而罷四維」。

    郜永春彈劾的要害之處在於,王張兩家是姻親,張四維之母是王崇古的二姐。也就是說,王崇古是張四維的舅舅,王崇古的大姐嫁給了喬居蒲州的鹽商沈廷珍的長子沈江。張四維的三個弟媳婦分別來自當時的山西巨商王氏、李氏和范氏家族。張四維的一個兒媳婦是兵部尚書楊溥的孫女,張四維的女兒嫁給了內閣大臣馬自強之子馬淳,馬自強之弟馬自修則是著名的陝商。

    在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看來,張、王兩家第二代經商能夠遠遠超過第一代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政商合一。姻親關係將兩個家族豪勢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是一個特權政商家族,其日後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在中國商幫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從時間上看,在郜永春彈劾王張兩人的前一個月,即1571年3月,一場持續了三年、對蒙古是戰是和、是否對蒙古開放馬市的爭論,剛以議和派佔據上風而告終。

    這場爭論源於蒙古首領俺答的養孫把那漢吉投降。他自聘了兔扯金的女兒做未來的妻子,但俺答卻將其所聘之女許配給了其他人,把那漢吉一氣之下,於隆慶四年(1570年)9月到大同鎮敗胡堡,投降明軍。

    把那漢吉的歸附是接受還是拒絕,直接事關明政府與蒙古族中最強大的韃靼部落的關係。此時俺答已調兵向明朝索要把那漢吉,明蒙關係處於千鈞一髮之際。在過去的近30年間(1542~1570),蒙古族韃靼部首領俺答多次提出通貢互市要求,但遭到明政府的拒絕,明政府甚至斬殺蒙古來使,傳首九邊(將蒙古來使的首級給九邊將士看),明蒙關係緊張到韃靼部頻年入犯,明朝北部邊境「華夷交困,兵連禍結」。

    這時大同的最高軍事首領就是宣大總督王崇古。軍人出身但有商人家庭背景的王崇古認為,「此奇貨也」!他深知此事可以游刃有餘之處,就與時任大同巡撫方逢時聯名上疏,提出把那漢吉歸附事件的上、中、下三策,並把封賞把那漢吉作為上策。

    當時的御史饒仁侃、武尚賢、葉夢熊,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等堅決反對接受把那漢吉歸附,主張對蒙古採取強硬軍事手段。王崇古、張四維、張居正(湖北人)等則主張議和開馬市,兩派觀點針鋒相對,以至於兵部尚書郭乾不知所措。

    最終,隆慶皇帝採納了議和派的建議。俺答原以為養孫自投羅網,必死無疑,後聽到把那漢吉不但沒死,反而封了官,於是將明朝叛臣送還明朝,換回養孫,並上書願世代服從明政府。王崇古再次上奏朝廷,希望加封俺答爵位,將其作為屬國,與俺答訂盟通貢,開放馬市。

    隆慶皇帝從其議,與蒙古議和,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幕下皆授銜,是為「隆慶議和」。議和內容還包括,允許與蒙古通商貿易,每年一次在大同、宣府、山西(偏關)三鎮的長城以外開設馬市,蒙古族用馬匹換取其需要的布帛、菽粟、皮貨、服裝、針、線等物品和雜貨。

    明政府以每年付出馬價銀10萬兩和撫賞韃靼部銀22000兩的代價,獲得該部每年上貢500匹馬和在馬市交易14500匹的承諾。此後,俺答汗四代世襲封貢至明末。

    在主和派看來,雙方的敵對狀態是因為明政府的閉關政策。如果雙方能夠各取所需,邊區安寧足以維持。主戰派更多是從雪恥報國的角度來看待與蒙古的關係,而主和派則更多是從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出發。

    王崇古是議和的主要推動者,《明史》記載,「貢幣之議崇古獨成之」。王崇古的外甥、吏部尚書張四維也是議和的積極推動者。為了實現議和及開馬市,張四維曾設法聯絡內閣大臣高拱。《明史》載:「俺答封貢議起,朝右持不決。四維為交關於拱,款事遂成。」

    時任內閣大學士的張居正也是議和派的主要人物。當年司馬相如曾為西南夷事奏請漢武帝,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句話意味深長:「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就隆慶議和之事,張居正曾借用這番話,用知己的口吻給王崇古寫信說:「此所謂非常之事,非公孰能了之!」

    雖然郜永春彈劾王崇古、張四維之事不直接涉及隆慶議和問題,但從彈劾時間來看,顯然是對議和派的不滿。兩派的分歧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鬥爭錯綜複雜,隨後引發了明朝歷史上一場大的政治地震:兵部尚書郭乾辭職,次年五月,內閣大學士首輔李春芳辭職,高拱、張居正先後出任內閣首輔,與張家有姻戚關係的楊博出任吏部尚書,反對議和的戶部尚書張守直辭職,由山西籍官僚王國光就任戶部尚書。

    高(拱)張(居正)內閣繼承了王張家族的執政理念,他們對內勵精圖治,整頓政府機構,督促公務,考核官吏,在與俺答議和通貢的同時,對外切實加強邊地防務,不僅調用抗倭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鎮,還重用各鎮督撫總兵王崇古、方逢時、劉漢、馬芳等著名將領,切實加強了沿長城各鎮的防禦。

    王崇古、張四維等在議和、開市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背後影響和推動這一政策的,其實是以晉商為代表的商人。在山西,靠鹽業起家的很多商人,其中包括號稱天下首富的平陽(今臨汾市)亢氏、代州的馮忠等,都是依靠官府勢力而成為晉商第一代富商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